口吃,是一種語言流暢性障礙,是一種高發的語言障礙。我國約有1300萬頑固口吃成人患者,還有1500萬口吃兒童散布在全國各地。
口吃雖然不會像某些重大疾病一樣直接威脅到孩子的生命,卻也會對孩子及家庭造成諸多困擾和麻煩,有時甚至會直接決定兒童一生的發展,成為孩子難以擺脫的陰影和噩夢。因此,預防器質性疾病固然重要,口吃這樣的功能性障礙亦不能忽視。
既然談到兒童口吃,家長的無數問題自然是撲面而來。我們機構每個月能接到的口吃諮詢不計其數,其中很多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有沒有快速有效的方法在短期內徹底治癒口吃呢?
孩子每天磕磕巴巴,有時連第一個字都難以發出,父母急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無論是口吃還是其他,任何一種語言障礙的矯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功能性障礙的恢復是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和不斷訓練的。目前為止,市面上還不存在某種方法或藥物能立馬讓孩子擺脫口吃困擾的,況且藥物對於口吃的矯正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口吃到底是什麼?口吃從哪裡來的?口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其實到目前為止,學界仍舊沒有一個統一的論調。就說口吃源頭的問題,如今能被承認的只有語言中樞發育不良或神經生理異常這一點,其他如遺傳、心理原因、模仿暗示等只能算是「準」原因,並未被醫學界完全確認。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以上因素確實能引起兒童口吃的發生。口吃是一種很奇特的語言障礙,能引起它的不只有器質性因素,心理因素也佔了將近一半的比例。所以在矯正師看來,口吃的矯正要分為生理、心理兩種情況來對待,採取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了。
在送孩子進行矯正之前,家長還要弄清一個事實:並非所有的語言不流暢都是口吃。什麼意思呢?孩子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對語言的掌握不夠熟練,時常會出現說話卡殼、停頓、重複的現象,容易讓家長誤以為是口吃。
其實,很多所謂的「口吃」只是暫時性的口頭表達不流暢現象,孩子神經發育的成熟度還遠未達到能順應大腦表達複雜內容的要求,出現一些磕磕巴巴的狀況也屬正常。只是這種口吃情況不超過半年就好,超過半年基本就可以判斷為口吃了。
對於兒童來說,先天生理異常和後天的模仿暗示是導致口吃的兩大要素。雖然性格和心理方面同樣不容忽視,可卻並不在第一範疇內。但如果在語言發育期間,兒童受到外界影響導致壓力過大、自卑內向,就有可能成為成人口吃的起點。
成人口吃和兒童口吃的本質不同,就在於成人口吃幾乎全是因為心理上的原因導致的。在這一部分讓人裡,又有一些人是在孩提時期就染上了口吃的毛病,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得到及時的矯正遺留至今。
在現代社會,兒童的發育速度之快超過了你我的想像。父母認為孩子小,什麼事都不懂的時候,其實孩子已經是半個小大人了,對於外界的誇讚、諷刺、嘲笑都已經能明白個八九不離十了。
如今一些機構對兒童口吃的矯正依舊停留在只看其表不關心內在狀態的階段,創造出一些所謂的神奇療法去忽悠家長,「保證xx天內見證奇蹟,不再反彈!」口吃的矯正是個漫長的過程,家長和孩子都要做到心理建設,迎接一個雖然緩慢卻卓有成效的課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期望一朝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