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童年相比,成年人的世界紛繁複雜,我們需要思考和顧慮的事情太多太多。就拿和別人社交溝通來說,我們不僅要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揣測他的心意和可能說的話,還要提防自己沒有被其抓到語言上的漏洞。
強如老羅老馬那樣的人物在臺上演講時仍舊避免不了出錯被人抓住語言漏洞,更不要說普通人了。我們在和人進行社交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不僅是語言狀態,還要結合社交場景和語境隨機應變,誰都不希望自己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中犯錯。
如果我們或其他人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缺陷的話,那麼對方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不好的,尤其是罹患某些語言問題的人群。就拿口吃來說,想必沒有人願意自己沾染上這種毛病,也沒有人希望因為自己畸形的語言狀態遭受不公的取笑和白眼。
可是,口吃並不貪財好色,也不管你的身份有多尊貴,該找上你的時候你想跑都跑不掉。很多人的口吃是從幼年時期遺留至成年的,也許他們在啟蒙之後便想方設法擺脫結巴的命運,但種種限制讓他們只能暗自神傷。
成人口吃矯正的不止有表達
為什麼幼時的語言問題居然能糾纏一個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真的只是因為口吃的矯正難度太大嗎?口吃不是絕症,怎麼也會讓人束手無策呢?這一連串問題的答案就隱藏在我們雖然注意過卻沒有採取行動的部分的角落。
首先我們要知道,口吃是分為兒童和成人兩個領域的,這兩種口吃的起因、症狀和矯正方法都是非常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兒童口吃多為模仿暗示以及生理病變造成的,而成人口吃絕大多數和心理和性格有關,或是遭受重大打擊,少部分是因為外傷或疾病導致的。
在症狀上,二者的區別倒是不大,四類口吃(即連發性、摻音性、中阻性和難發性)都有病例。矯正方法的不同其實是兒童口吃和成人口吃最大的不同,針對兒童口吃的矯正多著眼於語言狀態的改變,即改善錯誤的語言表達方式,而成人口吃矯正的難點在於疏導負面的心理狀態和性格。
口吃者在心理成熟後都會發現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他們也能從旁人對待自己的行為中感受到自我的異常。陌生人的白眼、同學的嘲笑、老師的批評、父母的責罵……自卑、消極和悲觀情緒逐漸蔓延開來,成為主導他們生活的無形的手。
對於兒童來說,心理和性格並非主導因素,家長應該注意的是家庭周圍有無口吃者的存在,並且陪同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以排除生理原因,但是成人口吃矯正的一大特點是幫助他們找回開口說話的信心。口吃的形成是個惡性循環,越口吃的人越不敢開口說話,因為開口就意味著出醜和失敗,在一次次的失落中鞏固了口吃的地位。
兒童口吃分真假
兒童在語言發育初期難免因為構音器官的不成熟導致說話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結巴口吃等,不過這些問題都會隨著構音器官發育的趨於完善逐漸消失,少部分會遺留到4歲之後。可4歲並不是判定孩子是否有語言障礙的指標,一般來說,口吃問題停留在孩子身上超過3個月即可判定為真性。
如果孩子的問題在3個月以後仍然存在,那麼家長就必須採取措施了。暫時性的說話結巴、停頓、不自覺地重複就是假性口吃,3個月以上的則為真性口吃。假性口吃與真口吃最大的不同點是其停頓和結巴是詞與詞之間的,並且不太會出現單個字詞的重複,也不會有伴隨性的肢體動作。
假性口吃會不會轉變為真口吃?這當然是完全可能的,否則那麼多成人口吃者都是從哪裡來的呢?在口吃初期,家長是可以通過訓練和引導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怕就怕父母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讓口吃得以自由發展。
假性口吃轉化為真口吃是可以預見的,家長只要遵循以下幾個條件來審視自家寶貝就能判斷得八九不離十:
孩子超過4周歲
口吃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且沒有好轉的趨勢
口吃類型是難發性和中阻性
家庭中有口吃者存在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很多人或網絡上的文章都把兒童口吃和成人口吃一概而論,並把口吃定義為完全和心理狀態相關的語言障礙,這是不嚴謹的。伊利諾州大學和美國國家失聰暨其他溝通障礙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兒童口吃的發生多半與大腦發育不良以及模仿暗示強相關,心理不成熟的幼兒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口吃問題。
最後,口吃的矯正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孩子、家長和矯正師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如果孩子沒有見過光明,他們本可以忍受黑暗,但是我們的責任是把他們期盼已久的光明尋回,讓他們的童年以及一生都不被口吃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