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鼓浪隱士
說起「海上花園」鼓浪嶼,很多人馬上想到美麗的自然風光、曼妙的音符以及各式各樣精美的老建築。這個散發魅力的小島也因此吸引著國內外大量遊客,在此流連忘返。
今天來到鼓浪嶼的人們,當你走到東南部的漳州路與復興路之交的地方。在一片蒼松翠綠環抱中的一塊高地上,一尊漢白玉雕成的林巧稚塑像將映入眼帘。為紀念中國現代婦產科醫學奠基人林巧稚大夫而修建的「毓園」,寄託了人們對她崇高品德與精湛醫術的懷念。那麼林巧稚又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呢?
林巧稚於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鼓浪嶼。但不幸的是,她5歲時,母親不幸去世。年幼喪母的她感受到了生命之痛,但同時也讓她感到治病救人的可貴,為她日後的成長產生了巨大影響。其父林良英擔負起撫養重責。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在林巧稚小的時候,就經常給她講《聖經》故事,以撫慰了這顆受傷的心靈。
林巧稚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國婦女解放的開始。中國的開明人士以及西方傳教士都摒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腐朽觀念。認為婦女都會成為孩子的母親,她們擔負起孩子啟蒙的責任,如果缺乏應有的文化知識,很難培育出優秀的下一代,進而影響到國家、社會的發展。鼓浪嶼上的傳教士、維新人士紛紛參與女學的創辦,女子教育提高了婦女地位,使她們學習到很多有用的知識。更為社會培養了不少傑出人才。林巧稚從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為日後的成就打下堅實的基礎。
她5歲時,進入英國長老會所開辦的懷德幼稚園。10歲進入廈門女子師範學校。在此,她遇到了瑪麗·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卡琳是位優秀的教師,她不僅教學嚴謹,學生們從她那裡學到了很多科學文化知識。她還將博愛的思想傳遞給她的學生。
卡琳很喜歡這個學生,很快成為了林巧稚的良師益友。她給林推薦了聖女小德蘭的《心靈小史》以及聖方濟各禱文等,這些書籍深深地影響了林巧稚,她因此認識,只要出於愛心做的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業,林巧稚在卡琳的影響下,確立了人生的方向,樹立了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母親因患宮頸癌過早去世的事情,深深地刺痛了林巧稚,母親飽受病魔折磨的影像始終在她的腦海裡徘徊。1910年美國醫療傳教士鬱約翰為了救治病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這件事感動了很多鼓浪嶼人。早年的這些經歷使她很早就樹立了當一名醫生,服務病人,解除他們痛苦的志向。
1921年,她高中畢業後不久,得知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全國招收25名學生的消息。這所醫學院是當時中國最好的西醫教學機構,培養了不少對社會有貢獻的醫生。於是她決定前往應試。在卡琳和父兄的支持下,林巧稚離開廈門,到上海的一所教會學校應試。
她順利地完成幾門科目的考試,最後一科是英語筆試。正當她快速完成問題時,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林巧稚見狀,立刻放下考卷,憑著在老家學習的治療方法,對這位女生進行施救,直到她清醒過來為止。但她卻因此耽誤了考試時間,試卷未能完成。
林巧稚回到廈門後,將考場的經過告訴了親友,很多人都為她感到惋惜,覺得肯定被淘汰了。可她的父親卻說到「你這樣做是對的,救人最要緊」。
一個月後,林巧稚卻意外地收到錄取通知書,原來監考老師被她的見義勇為而感動,將她捨己為人的事跡寫在英語試卷後面呈報上去。校方深受感動,認為醫德是醫生的基本素質,因此結合此前的優秀成績,決定錄取這位品學兼優的學生。20歲的林巧稚得以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讀書,
經過8年的刻苦學習,林巧稚終於在1929年6月畢業。立刻被北京協和醫院所聘用,成為該院第一位女住院醫生。1932年,林巧稚前往英國曼徹斯特醫學院和倫敦婦產科醫院進修。1939年,她又到美國芝加哥學習,一直涉足於婦產醫學的研究。1940年林巧稚完成在美國的學習時,被授予"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會員",並榮獲該學會頒發的金鑰匙。回國後,她成為協和醫院首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
在當時,醫療水平不發達,產婦死亡率遠比現在高。而林巧稚醫術精湛,診治了不少疑難雜症,大大減少了死亡率。有一次,一位外國醫生在為一個高危難產的產婦做手術。但他很快搖了搖頭,表示回天乏術,決定放棄搶救。林巧稚不忍心兩條生命就這樣逝去,她不顧資歷尚且,義無反顧地接過洋醫生手中的產鉗,對產婦進行了手術,經過不懈努力,終於使母子脫離了危險。此舉讓外國醫生對她刮目相看,提高了在婦產科領域的影響力。
當時,林巧稚有個出診包,是為救治窮人服務的。因為那時社會動蕩,民生凋敝,很多人看不起病。林巧稚看到很多窮人的苦難,決定免費為她們治療。因此很多人在傳誦。「林大夫是天底下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心人啊。」
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林巧稚剛躺下休息,忽然聽到門外的鈴聲響聲,她馬上意識到有產婦的生命垂危。她立刻從床上爬起來,冒著風雨,與病人的丈夫趕到低矮的病患家中。經過緊張的搶救,母子終於度過難關。當嬰兒的呱呱墜地之時,林巧稚這時才環顧下四周,發現家徒四壁,心中的憐憫油然而生。她打開出診包,將幾張鈔票放在桌子上說「什麼都沒有人命要緊啊,錢不多,留下給她買點吃的,有事再叫我來,不要耽誤了。」這種事情在林巧稚的從醫生涯中時有發生,
1946年,林巧稚受聘兼任北大醫學院婦產科主任。1948年重返協和醫院任職,直到去世。林巧稚一生未婚,沒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親自接生了五萬多名嬰兒,因此有「萬嬰之母」的美稱。很多父母以 "林"字給孩子命名,例如"念林"、"愛林"、"敬林"、和"仰林"等等,以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20世紀50年代後,林巧稚先後擔任中華醫學會副主席(首位女性副主席),北京婦產醫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她一直致力於婦產科科研隊伍的建設,指導主編了中國醫學雜誌。在她的主持下,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形成了一個高水平的醫療科研團隊。
1958年,林巧稚在北京組織醫護力量對80萬婦女進行了婦科普查,尤以宮頸癌作為普查的重點。在其帶動下,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普查。此後,婦女罹患宮頸癌的比率大大下降,孕婦開始受到醫療監護,婦女孕育期也開始享有產假。
1980年,林巧稚因患腦血栓入院治療,在世上的最後歲月裡,林巧稚仍抱病參與編寫《婦科腫瘤學》、《家庭育兒百科》和《農村婦幼常識》等書。林巧稚畢生對婦產科學許多領域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以及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安息。在遺囑裡,她把自己的全部遺產捐贈給北京的幼兒園和託兒所,並請求歸葬故鄉鼓浪嶼,因為「我是鼓浪嶼的女兒,我常常在夢中回到故鄉的海邊,那海面真遼闊,那海水真藍、真美......」。
作者:鼓浪隱士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