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林巧稚,又有多少人聽過這個名字,或許學醫的人會更了解她,特別是婦產科專業的人。
1901年,一位女嬰在廈門思明區呱呱墜地,已經有了兩個女兒的母親一時間心裡很不是滋味,她將這名嬰兒放在一旁,似乎不是很想理她。
受過現代教育的父親林良英心疼地將她抱起,給她取名林巧稚,視她為掌上明珠。
事實證明有個開明的父親是有多大的幸運,在那個時代,福建之地重男輕女之風還很盛行,但林良英並沒有這種思想,他給了林巧稚良好的教育和幫助,在她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一直給予著最大的支持。
1921年,林巧稚從廈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一般來說,這個年齡段的女子也到了該嫁人的時候了,但林巧稚卻做出了意外之舉——她要去報考協和醫院,當一名醫生!
為什麼她想當一名醫生呢?在林巧稚5歲的時候,她的母親患上了宮頸癌,許是母親臨死前痛苦的模樣讓她不能忘懷,在她的心裡埋下了學醫救人的種子。
她的父親和大哥都是很尊重她的人,於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林巧稚和女伴餘瓊英來到上海,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考試。
林巧稚一向成績優越,被協和錄取是理所當然的,但她的這次錄取,卻不是通過考試得來的。
當時由於天氣炎熱,女伴中暑暈倒,林巧稚毫不在乎自己還在考試中,扔下筆就前去搶救,而等救助解決,這場考試也結束了,按道理,林巧稚是絕對不會被錄取的。
但在一個月後,林巧稚卻接到了錄取通知書,原因自然是因為她在考場上做出的表現,考官們一致認為,她完全具備優秀醫生該具備的優良品質。
協和醫學院的制度很嚴格,只要有一門主課不及格就會留級,兩門不合格就會被退學,在協和的這8年裡,林巧稚十分勤奮,低頭苦學,門門成績優秀,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1929年,林巧稚畢業,選擇了尚在起步的婦產科,留在了協和醫院。
協和醫院的規定,是不允許女性就職者結婚生育,如果要結婚生子,必須辭職。林巧稚一生未嫁,也沒有孩子,絕不是因為她是不婚主義者,也不是單純的被規定所束縛。
因為她很明確自己的道路,她有著大無私的奉獻精神,所以才能全然不顧世俗的看法,就像冰心所說的一樣,她就像一團火焰,永遠充滿著激情和奉獻,度過了極其充實有意義的一生。
在舊中國,生孩子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林巧稚有一顆感同身受和慈醫之心,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替病患接生,並說出「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這樣的話。
在協和才半年,她就被破格提升為協和醫院住院總醫生,可見她的能力了,冰心的孩子,還有林徽因的孩子,都是她親自帶領至人間的。
她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五萬多名嬰兒,因此而被尊稱為「萬嬰之母」和「生命天使」。
1941年,國內戰爭愈演愈烈,協和醫院被迫關閉,林巧稚卻拒絕回家避難,她留在了淪陷的北平,為那些深受苦難的婦女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
她自己開了間私人診所,不管有錢沒錢,通通來者不拒,一視同仁,甚至對那些出不起醫藥費的患者,她還倒貼掏錢給她們資助。
1958年的時候,全國處在一場風雨欲來的敏感時期中,醫院為響應而簡化了很多東西,領導說做手術之前的洗手次數過多,時間太久,需要改進,不然跟不上運動的步伐。
大家都知道少洗一遍,手上就會增加更多的細菌,感染機會也會增大,但在當時那種人人自危的情況下,大家都不敢說。
只有林巧稚大膽地站出來說話,她反問領導,如果是你做手術,是不是也要少洗幾遍?
林巧稚做了一輩子的醫生,醫生是她的職業,她的理想,所以她幾乎不參與政治,只是一頭扎進救人的事業中,親自守護著病人。
但即使如此,在1966年到來的那場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中,林巧稚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殃及,因為她是基督教徒,在社會上又很有影響力,於是被劃為「重點改造對象」,革除了醫生的職務,被分配去做護工,清洗便盆、倒痰盂。
縱然如此,林巧稚還是保持樂觀,其他人一旦有什麼問題,她都會第一時間提供幫助,從始至終,她一直滿懷熱情,悉心照料病人。
十年過去了,當中國走出劫難,迎來了光明科學的春天,林巧稚卻倒下了。
在林巧稚彌留之際,鄧穎超的秘書趙煒前來看她,林巧稚強忍病痛,斷斷續續地說,她這輩子從沒走過後門,但這次,希望鄧穎超能給她一個後門,多關照一下建立婦產科研究中心的事情。
她是真的將一生都獻給了熱愛的事業啊!
趙煒聽完一陣辛酸,動情地回道,這不是走後門,這是正門,他一定轉達。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迷中留下一句「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個,真好」後,結束了她八十二年的救人生涯。
林巧稚也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但她卻選擇了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深愛的婦產事業,為此,她放棄了家庭和婚姻,放棄了普通女性的幸福,成就了自己偉大的一生,也拯救了無數的人。
在廈門鼓浪嶼上的墓志銘上,寫著這樣的一句話: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