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美麗的古村鎮,每一處都是一幅大自然的水墨畫,恬靜、古樸、悠閒、淡雅……遠離大都市的繁華,告別晨昏顛倒的生活狀態。古村的一磚一瓦、一景一物,歷經千百年的滄桑,一座座臥於鄉野田間,或青瓦白牆,或鵝卵小路,或蜿蜒巷弄,儘是一片片不被驚擾的世外桃源……把腳步放得緩慢些,一起跟著筆者走進義烏的佛堂古鎮,一起去探尋消失的舊時光。
相傳在南朝梁普通元年,印度高僧達摩到東方來傳教授業,當來到位於義烏的雙林寺時,恰巧趕到天降大雨,洪水泛濫,江水漫過堤壩。為了解救被洪水圍困的百姓,達摩便投身義烏江,眾生得以解救。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舍已為人的高僧,於是便將此地更名為佛堂,歷經1500年沿用至今。滄海桑田,現如今雙林古寺因興建水庫而淹沒於湖底,而佛堂鎮受佛祖的恩惠潤澤,世代繁榮至今。
明清時期,佛堂便是義烏、東陽、武義、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水運發達,引來大批商賈,繁榮景象,盛極一時。千年文脈,百年興盛,讓佛堂成為了義烏傳統文化與古建築最多的地方。而佛堂老街,更是難得的在經歷的戰亂與時代變遷後依然保持著她的原始風貌。
老街俗稱「直街」,位於佛堂鎮的「新市基」,長2000多米,是一條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商貿老街。老街受徽派建築的影響,高高躍起的馬頭牆比比皆是。鵝卵石鋪就的道路,在下過雨後格外的有味道,順著老街一直延伸到另外一頭。老街基本上保存著古代市井的風貌,這裡巷弄窄而彎曲;木排門的店面屋為兩層樓結構,且多是清末和民國初期的建築。今日的佛堂老街,仍然店鋪林立,生意興隆,延續著佛堂老街的鼎盛商風。
佛堂有大批清末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其中培德堂、吳茂記、留軒小學、毛家大院、植槐堂、潘園、懋德堂等保存較好。吳棋記民居是一定要去的地方,1935年時由佛堂富紳吳茂棋所建。吳家大院坐北朝南,總佔地478平方米,分前後兩進三開間,後進三層半,左右廂房各六間及東西南北四條「井」字形弄堂,圍成一個四合院。精湛的石雕、磚雕、木雕和精美的壁畫,具有典型特徵的民國時期民居建築。
老街上的新華劇院到現在仍是佛堂最鮮明的文化地標,劇院內擺放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常見的四方桌椅,時常會有本地戲曲表演。若是遇上,不妨與從附近村子趕來看戲的村民一起,欣賞一陣。新華劇院打掃得非常乾淨,夏天還有空調扇,累了可以在這裡休息。
看完建築走到河邊,古樸的清代的古橋隨即映入眼帘。岸邊的石頭上刻著古碼頭的名字,牆邊的雕塑記錄著當年此處「雞毛換糖」的繁華。奔跑吧兄弟曾經的錄製現場,更給小鎮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修建於清乾隆初年的萬善橋,是一座浮橋,橫臥義烏江上,行人如梭。據《義烏地理志》記載,經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隻最多時達500艘以上,浮橋和碼頭都見證了古鎮最繁華的年代。
老街不大,人少,安靜,只是走走逛逛的話一個小時足以,值得花時間來看看,交通也方便。走進裡面立刻安靜了好多,從小街小巷中緩緩穿過,能感受到古街從前的熱鬧與繁華!不要門票性價比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