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徐成冉課題組揭示生理和病理狀態下胰島β細胞異質性

2020-12-25 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員課題組在Molecular Metabolism發表了題為「Characterizing pancreatic β-cell heterogeneity in the streptozotocin model by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分析了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誘導的小鼠糖尿病模型中胰島細胞的分子特徵、揭示生理和病理狀態下胰島β細胞異質性,並評估了該模型中β細胞的功能缺失以及再生現象。

STZ誘導的小鼠糖尿病模型(圖1)被廣泛應用於糖尿病以及β細胞再生領域的研究。然而,目前對於該模型中胰島細胞的狀態以及分子特徵了解十分有限。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得到STZ處理後的不同時間胰島細胞的轉錄組,並與未處理的胰島細胞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未處理的β細胞在轉錄組上存在異質性,絕大部分為Glut2高表達細胞(Glut2high)以及一小部分Glut2低表達細胞(Glut2low)組成。單次大劑量STZ處理後,Glut2high 細胞大量凋亡,Glut2low 細胞存活下來並且轉錄組發生進一步改變(圖2)。除鑑定出生理及病理狀態下β細胞轉錄組的異質性,該研究還解析了Glut2low細胞的分子特徵,發現病理狀態下這類β細胞在功能缺失的同時自身代謝發生紊亂,與糖尿病患者β細胞的分子特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些分子特徵不僅可以作為β細胞功能缺失的分子標記,更為糖尿病藥物篩選提供可能的靶點。

圖1: STZ處理快速殺死胰島β細胞,產生糖尿病表型

圖2: β細胞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異質性

領域內認為在病理狀態下,胰島細胞會分化到發育早期的不成熟狀態。但作者結合發育過程中β細胞分化路徑分析,發現病理條件下的胰島β細胞的轉變方向和β細胞發育進程不同(圖3)。

圖3: β細胞病理狀態轉變方向和發育進程不同

該研究還對STZ處理後其它內分泌細胞的轉錄組變化進行了分析。與β細胞不同,其它內分泌細胞在STZ誘導的糖尿病模型中轉錄組未發生明顯改變(圖4)。此外,用STZ誘導β細胞大量凋亡後,經過較長時間的追蹤,β細胞數量並未恢復,過程中也未檢測到領域內報導的α細胞向β細胞的轉分化,說明在單次高劑量STZ誘導的糖尿病模型中,β細胞的再生現象即使存在,也十分稀少。

圖4: STZ模型中非β內分泌細胞轉錄組無變化

綜上,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解析了STZ模型中胰島內分泌細胞的表達特徵,鑑定到生理及病理條件下β細胞轉錄組上的異質性,並對STZ模型中β細胞的狀態以及再生現象進行評估,加深了對於STZ模型的理解,為該模型今後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啟示。此外,該研究鑑定到的病理條件下β細胞的表達特徵為糖尿病藥物的篩選提供了線索。

生命學院博士研究生馮燁、邱偉林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徐成冉、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葉俊青博士以及Joerg D. Hoeck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博士後于欣欣、李林宸、楊李,博士研究生張雨、何茂揚以及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張巍怡博士、Michael Franti博士為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這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疾病的危險性增高顯著增加,目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已經對我國的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日益嚴重的影響。胰島功能受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特徵之一,但目前還極度缺乏有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受損的藥物。研究表明,胰島β細胞去分化是胰島功能受損的重要機制,也可能是β細胞在糖尿病狀態下的一種適應性表現。
  • ...徐成冉課題組和合作者實現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的肝系細胞
    2020年12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員課題組和合作者在進一步,課題組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顯示由內胚層幹細胞誘導產生肝系細胞的過程接近於體內分化發育路徑(Wang et al., 2020; Yang et al., 2017)(圖B),但誘導得到的肝實質細胞和膽管上皮細胞具有異質性,其中一個亞群細胞的基因表達譜更接近原代肝細胞的性質。
  • 間充質幹細胞修復2型糖尿病人病態胰島新機制
    研究表明,胰島β細胞去分化是胰島功能受損的重要機制,也可能是β細胞在糖尿病狀態下的一種適應性表現。如何逆轉糖尿病狀態下β細胞的去分化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針對β細胞去分化的治療方法的研究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2型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治療新機制,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取突破進展
    胰島功能受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特徵之一,但目前還極度缺乏有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受損的藥物。研究表明,胰島β細胞去分化是胰島功能受損的重要機制,也可能是β細胞在糖尿病狀態下的一種適應性表現。如何逆轉糖尿病狀態下β細胞的去分化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針對β細胞去分化的治療方法的研究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無精子症原來跟這些細胞有關!上交大學者揭示生精微環境體細胞變化
    目前對於參與人類生精微環境的體細胞成熟過程及其在無精症患者的病理變化鮮有系統報導。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病人和正常人睪丸組織的單細胞測序分析,深入探索生理狀態下生精微環境的建立和成熟過程,理解環境因素在NOA患者發病原因和病理進展中的作用,發現3種NOA患者的睪丸支持細胞的轉錄狀態與正常成人相比發生了最顯著的改變。
  • 13歲糖尿病女孩5年住院20次,胰島細胞移植能否「治本」
    小詩穎的血糖終於從41mmol/L降下來了,5年裡10餘次的「酮症酸中毒昏迷」非經歷者難以體會這種生不如死的折磨。日前,上海長徵醫院器官移植科為這位年幼的糖尿病患者成功實施了胰島細胞移植,僅在她的腹部留下一個小針眼。
  • 靶向細胞骨架可以誘導人類多能幹細胞產生胰島細胞
    靶向細胞骨架可以誘導人類多能幹細胞產生胰島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5 14:58:55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Jeffrey R.
  •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新的治療策略 2020-06-06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 Biotechnol: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成功分化為胰腺β細胞 從而有...
    ,比如產生用於治療糖尿病患者的β細胞,然而由於存在較多的分化步驟,目前體外β細胞的分化過程比較複雜,這一過程需要幾乎20種信號蛋白和小型分子來調節細胞的生長和分化,而且能夠持續超過四周時間。在這個多步驟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的細胞都能分化為靶向性細胞,其會採用錯誤的分化途徑,這就會導致高度異質性的β細胞群體產生,而其並不具備完全的細胞功能,因此,研究人員就想通過研究改善幹細胞衍生的β細胞的質量。
  • ...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新的治療策略
    本網訊 5月26日,我校生物學院於政權教授課題組在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發表題為「The Msi1-mTOR pathway drives the pathogenesis of mammary and extramammary Paget
  • Nat Rev Neurosci:外側韁核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的環路和功能
    而近期,在藥物戒斷和重度抑鬱的動物模型中,關於研究LHb引起負性情緒狀態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的工作取得了令人興奮的進展,未來的挑戰就是將其轉化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最令人興奮的是,對抑鬱症動物模型的研究揭示了LHb關鍵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並闡明了病因。氯胺酮是最有前途的快速抗抑鬱藥物之一,最近發現它可以抑制LHb神經元的簇狀放電活動。這些發現可能為新一代抗抑鬱藥物的開發提供靈感。
  • 中國科大等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組氨酸甲基化酶的結構與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超課題組與波蘭華沙大學Jakub Drozak實驗室合作,解析了SETD3與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酶活實驗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第73位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機制,相關成果於2月20日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histidine
  • 系統性異質性:一種理解腫瘤異質性的綜合性方法
    所謂系統性異質性,是指細胞、組織、器官以及個體之間或內部存在多水平的差異,如基因序列、蛋白表達譜、生物功能、免疫應答、代謝進程、微環境及轉錄調控等;將系統性異質性應用於腫瘤的研究,可幫助研究者從多維的、多組學的角度分析腫瘤異質性的成因,包括基因和蛋白質表達、表觀遺傳學、測序分析、轉錄、蛋白磷酸化修飾、信號通路及其相互作用等。
  • 綜述:R環穩態及其生理和病理作用
    綜述:R環穩態及其生理和病理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4:05:30 2019年10月10日,西班牙塞維亞大學Andrés Aguilera課題組在《細胞》
  • 清華大學王釗課題組揭示SPATA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相較於網膜脂肪前提細胞,皮下脂肪細胞具有更高的複製潛能,其也最易受到衰老的影響。維持皮下脂肪細胞分化功能是減緩衰老相關脂肪丟失和體重降低的關鍵。SPATA4(又名TSARG2)是王釗課題組自主克隆出的生精相關基因,在多個物種中保守表達,前期研究結果提示SPATA4對於細胞分化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 「與癌共舞」-腫瘤的異質性
    ,包括空間異質性(相同腫瘤不同區域基因與表型不同)與時間異質性(原初腫瘤與次生腫瘤基因與表型不同)。在EGFR突變陽性腫瘤中可能存在幾種不同類型特異性EGFR突變,在一代TKIs藥物的選擇壓力下,大部分細胞對EGFR-TKIs高度敏感,而T790M陽性的細胞大量擴增。部分發生了複合突變的細胞也產生對一代TKI的耐藥。在作用靶點相對廣譜的二代TKIs藥物的作用下,部分複合突變的細胞也得到抑制[2]。
  • eLife|Aβ纖維引發的AD小鼠小膠質細胞的蛋白組變化和功能障礙
    作者對澱粉樣蛋白β(Aβ)病理學的兩個小鼠模型(過表達APPPS1和敲入APP-NL-G-F(APP-KI))中小膠質細胞進行了深入和時間分辨的蛋白質組學表徵。標註了一組小膠質細胞Aβ反應蛋白群(MARPs),它們反映了Aβ沉積早期、中期和晚期階段小膠質細胞變化的異質性,並在APPPS1小鼠中出現較早。
  • ...合作者揭示去甲腎上腺素對β腎上腺素受體的亞型選擇性的分子機理
    清華新聞網10月28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劉翔宇課題組與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課題組及合作者揭示去甲腎上腺素對β腎上腺素受體的亞型選擇性的分子機理。
  • 空腹血糖升高過程中,β細胞功能如何變化?
    隨著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升高,胰島素早期和晚期分泌都降低[1]。早期胰島素分泌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它通過抑制肝糖原的產生、輸出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降低餐後血糖[2,3]。早期胰島素分泌峰值可以預測糖耐量減低(IGT)和T2DM的發生[4]。T2DM患者可能同時有超重和肥胖。肥胖導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
  • 研究人員實現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的肝系細胞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員課題組和合作者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