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春伊始,財報季如約而至。
2月21日,新世界百貨(00825.HK)發布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的中期業績報告。實際上,不惟新世界百貨,另一家行業巨頭百盛集團(03368.HK)也於前一日(2月20日)公布了2016年業績報。另一頭,徐家匯(002561.SZ)、新華百貨(600785.SH)均也相繼發布公告。
徐家匯2016年度業績快報
「零售老闆內參」(微信ID:lslb168)注意到,在已發布業績的百貨企業中,除新華百貨外,均出現了利潤或營收上浮的局面,在業內普遍認為百貨業黃金期已過的背景下,這是否意味著行業將拐點已至,將出現復甦?川財證券近期的一份行業研報從某種角度上證實了這一猜測,其調研的 6 家百貨單店2016年4季度百貨平均營收同比增速由負轉正,17年預期增速超 10%。
Wind數據則顯示,徐家匯營收增速由2015年3季度的-6.5%在2016年3季度升至8.5% ,川財證券認為其已出現明顯拐點;百盛集團則在同期內由-6.4%漲至0.3% ,川財證券認為已出現拐點。
新世界百貨公告顯示,其期內實現收益17.81億港元(約合15.79億人民幣),同比下降7.91%。對於收益下降,新世界百貨認為專櫃佣金下降是重要因素,同時,公告期內人民幣兌換港元貶值也是原因之一。
新世界中期業績 2016/2017
同報告期內,雖收益下滑,但新世界百貨利潤獲上漲,報告期內,利潤0.93億港元(約合0.82億人民幣),同比上漲54.6%。實現經營利潤1.56億港元(約合1.38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上漲13.5%。
利潤上漲則是由於自營品牌增加以及可出租面積增加及租賃組合得到改善,自營及租金收入有小幅上漲。
於新世界百貨,在去年實現利潤上漲可謂不易。年報顯示,其前年業績淨利同比下跌34.9%,由此,新世界百貨去年也拉開了改革大幕。
百盛2016年度業績
在去年,新世界百貨積極實行「一店一策」的門店市場化管理,向迷你Mall轉變。如南京新世界百貨把老舊物業冷區改造成主題街區「新界8拾8」,北京新世界百貨則打造以貓為主題的兒童專區,集兒童活動空間、SHOW場及貓的餐廳為一體。
另一方面就是增加各種業態,除在各門店積極引進餐飲、樂園、教育培訓品牌外,新世界百貨還自主經營「彼得家牧場「及」Aza Aza!阿扎家芝心年糕料理「兩個合資餐飲品牌。
公告顯示,其目前收益仍以專櫃銷售佣金收入為主,佔比50.0%;自營貨品銷售和租金收入分別佔收益 的30.9%和18.7%;而管理及顧問費則佔收益的0.4%。
截止目前,新世界百貨共有門店42家,包含40家百貨店以及2家購物中心。其中北方區域帶來的收益佔比最高,達46.1%,其次為華東區及中西區, 分別佔收益的33.5%及20.4%。
在利潤翻盤的同時,百盛集團也遭遇了連續三年的營收下滑。
2016年百盛集團銷售總額為165.99億元,比2015年的180.998億元下降了8.2%,但是,主營業務實現利潤1.54億元,跟去年的虧損1.83億元相比大幅扭轉。
百盛對此次營收下降做出的解釋是特許專櫃銷售佣金下降。同時,百盛集團扭虧為盈則是通過資產出售實現,2016年12月,百盛集團完成了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華德盛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及相關股東貸款的出售,一次性獲得稅前利潤12.83億元。
面對著種種利空,百盛集團在公告中也特別強調,其4季度同店銷售較去年同期上升1.4%,扭轉前三季度同店銷售9%的下降趨勢,其中特許專櫃銷售佔商品銷售總額的86.8%。
業績連續下坡路,百盛也開始了種種轉型。「零售老闆內參」(微信ID:lslb168)注意到,如在去年,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合作,將一家百盛百貨改造成了百盛優客城市廣場,這家近5000平方米的韓國主題的百貨店在開業之初獲得了平日8倍的客流量和銷量,在當時被認為是百盛轉型成功的代表。百盛精品超市、從臺灣引入烘焙品牌「Hogan Bakery」(哈肯鋪)、美妝店也均成為轉型方向之一。公告顯示,百盛集團將於2017年新開兩家門店,其中一間為新零售概念店「Parkson Beauty」,以銷售美妝及護膚產品為主, 其還將進一步加大在餐飲方面的投資,將其下自營餐飲品牌哈肯鋪迅速鋪開至上海及其周邊城市,並將針對不同細分市場推出更多餐飲品牌。
官網數據顯示,百盛集團目前在國內33個城市運營著57家門店。
在巨頭紛紛調整中,行業復甦的曙光或愈加明顯。
數據顯示,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同比出現正增長。2015 年全年至 2016 年一季度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經歷了低迷的負增長時期,於 2016 年二季度恢復至正增長,二、三、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 1.7%、 1.2%和 1.5%。
與大環境轉暖對應的是門店業績改善。川財證券所調研的 6 家百貨單店平均營收增速於2季度降幅收窄、3季度同比持平、4季度強勢轉正,預期今年增速為 13%;2 家區域百貨的平均同比增速從去年3季度走強,2017年保守預期為 10%。月度平均營收同比增速自 7月份漲幅持續擴大,該趨勢將延續到 1 月份,環比除 11 月外均為正。
上述研報認為,所調研的百貨零售體營收增長基本都是由客單價上漲帶動,而客單量或持平或下降。客單價上漲則主要是因為各大百貨進行的業態調整, 去除銷售重心在線上的中低端品牌, 並加入中高端品牌,淨單價提高,與之相對的還有業態升級,引入諸如餐飲、美容、娛樂、科技等內容以吸引人流量,增大租賃面積等。對於上述分析,新世界百貨與百盛集團對旗下百貨的改造就屬於典型案例。
另一個原因則是商場進行關聯營銷活動,在客單價提高的同時,部分單店客單量仍能強勢保持持平或微漲。「雙十一」就是明顯的案例,記者注意到,在去年「雙十一」,各大百貨都推出了不遜於線上銷售的折扣來爭取客流,如在上海新世界城就出現所有品牌、所有時段、新款老款都參與的折扣活動,大牌包袋3.5折起,大牌化妝品7.3折起,就連部分餐飲品牌也將在當日打八折。
由此,研報認為,在完成調整後(基本在 2016 年2、3季度結束),各大百貨營收同比都出現明顯的拐點,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百貨業態調整是這一輪恢復性增長的主要原因。
百貨業態調整帶來的增長能否持續?業內的並無統一觀點。但研報認為,線上擠壓並不是線下零售蕭條的最主要因素,三公消費、經濟下行以及百貨自身業態落後才是近年來百貨疲軟的根本原因。
研報指出,2016 年下半年線上渠道增速放緩,新零售背景下線上零售回歸線下; 同時, 線下百貨也基本完成了第一輪的業態調整,對體驗式消費群體的吸引頗有成效。 雙重作用下,百貨零售自 16 年3、4季度開始出現回暖跡象, 但回暖的主要催化劑各有不同, 並非所有消費者都是主動回流。「對於百貨零售行業在 2017 年能否進入穩定的復甦趨勢, 所有被調研專家均持觀望態度」。
文◎賀泓源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