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江大橋
1955年9月1日開始動工,1957年10月建成通車。因使用這一當時世界最先進施工方法,僅用了兩年零一個月時間,比計劃提前了近一半。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內,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也就是常說的龜蛇鎖大江。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在萬裡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18米,設4車道;車行道兩邊的人行道各2.25米。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起了很大的作用。(詳細)
勝利油田
1955年,國家決定對華北平原地區展開區域性的石油普查。石油部華北石油勘探大隊的兩個鑽井隊--32104、32120鑽井隊,從1956年到1961年,奉命鑽探華北地區第1號至第8號基準井。1961年 4月16日 ,在東營村附近打的華8井,首次見到工業油流,日產原油8.1噸,從而發現了勝利油田。
勝利油田是中國第二大油田。主要分布在山東省的東營、濱州等8個市地28個縣區境內,主體部分在東營市境內。經過40年的開發建設,陸續發現了69個油田,原油最高年產量達3355.19萬噸,到2003年累計生產原油7.99億噸。2003年生產原油2665.51萬噸、天然氣8.1億立方米。2004年該油田原油產量達到2674萬噸,創過去4年最高紀錄,天然氣產量達到9億立方米,為過去6年最高。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
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誕生。
1950年2月,毛澤東與史達林拍板敲定了156個重點工業援建項目,「幫助中國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載貨汽車製造廠」是其中最早、最重大、最複雜的項目之一。在蘇聯的大力援助下,汽車工業籌備組成立了。1952年7月,中央正式決定成立汽車工業工廠,代號為652廠。同年末,中央任命饒斌為廠長,郭力、孟少農為副廠長。1953年6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籤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並為一汽奠基題詞。
1953年7月15日,一汽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寫有毛主席題詞的漢白玉基石被埋下,也埋下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塊基石。(詳細)
大慶油田
1959年9月26日16時許,松嫩平原上,黑龍江省肇州縣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一座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巖油田。
因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為記念這個日子,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根據歐陽欽的提議,作出了《關於成立大慶區和將大同鎮改為大慶鎮的決定》。1960年初,中央批准石油部申請,調集數萬職工和解放軍轉業官兵會師大慶,展開了「石油大會戰」。大慶油田是中國第一大油田,年產量4000萬-5000萬噸,位於黑龍江大慶市。大慶油田主要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大慶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大慶油田的油氣勘探、開採、儲運。(詳細)
寶成鐵路
1961年8月15日,一條全長668.2公裡的鐵路,從陝西寶雞通往四川成都。按慣例,它被稱為「寶成鐵路」。這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溝通中國西北與西南的第一條鐵路幹線。
寶成鐵路的誕生實屬不易。動工前,計劃就遭遇了數次擱淺。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就曾計劃,在平漢鐵路以西建造一條南北幹線,連接黃河上遊與長江上遊之間的鐵路交通。專家們曾就修建同(大同)成(成都)鐵路進行過多次踏勘,終因工程浩大而作罷。後來經過多次比較,曾選定天水至成都方案,計劃稱「天成鐵路」,但也未動工。1950年到1953年,專家對天水至略陽和寶雞至略陽兩段又進一步勘測,終於選定了寶雞至成都的方案。(詳細)
南京長江大橋
1960年1月18日正式動工,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南京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特大橋,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8米,橋下可通行萬噸輪船。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最大的一座大橋。大橋通車後,津浦、滬寧兩線接通,從北京可直達上海,自此京滬鐵路的已貫通。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江蘇省南京下關和浦口之間,是全部由中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特大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木桁梁橋。南京長江大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連接津浦線與滬寧線兩條鐵路幹線,為南北交通要津,也是南京市的著名景點之一。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完全由中國設計、建造及採用國產材料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因而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60年代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58年12月底,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課題正式啟動。課題啟動後,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考慮到工作難度、工作量問題,先後請求與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化學系有機教研室合作。
經過6年多的艱苦工作,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共同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實驗成功。這是當時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最大的天然有機化合物。1965年9月17日,中國成為第一個合成蛋白質的國家。 (詳細)
劉家峽水電站
劉家峽水電站位於中國甘肅省永靖縣境內黃河幹流上。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供水、航運、養殖等效益。工程於1958年9月開工,1961年停建,1964年復工,1968年10月蓄水,1969年4月1日首臺機組發電,1974年12月竣工。
劉家峽水電站是我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1964年建成後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水利電力樞紐工程,曾被譽為「黃河明珠」。
兩彈一星
1956年在周恩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的主持下,制訂了《1956至195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1958年先後,毛澤東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1962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正式組建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專門委員會(後稱中央專門委員會,即中央專委),成為中共中央領導國防尖端事業的最高決策機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鄧小平曾稱:「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