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改之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兼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法學》副主編等。
來源 | 北京大學法學院招生教學信息平臺
NO.1
法學論文的「神」
於老師認為,有「神韻」的法學論文要具備問題導向、現實關懷、論證邏輯與理論提升。這些要素也是《法學》期刊用稿的重要考察內容。
(一)問題導向
1.什麼是問題導向?
近年來,學者們對「問題」常從question、problem、issue三個單詞談起。於老師以「趙春華擺射擊攤打氣球案」和「陸勇代購抗癌仿製藥案」為討論對象,直觀地演繹了從案件出發思考問題的層次定位。從刑法角度,question層次可能指向案件如何審判;problem層次可以指向犯罪認定結果或存的缺陷或不足,走向對策法學研究;而當進一步探討這些行為如何實現類型化提煉,如形成由「刑法當中的概念是否受行政管理法當中的概念所拘束」引申出的「法秩序統一性原理與概念的統一性」 問題,與現有理論進行對話,才達到了issue層次。於老師總結道,論題是法學論文的「骨髓」,是貫穿整個論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試圖在論文中探討或論證的一個基本問題或基本觀點。只有確定了基本的論點,才能以此為中心組織素材、安排結構,並且圍繞基本觀點有方向地展開論證。
2.問題意識從何而來?
於老師認為,問題意識來源於社會實踐和理論領域。
社會實踐是常見的問題來源,問題包括法治實踐中的困境與爭議。首先,以法律條文為線索可以發現法律制度空白或者規範供給不足,是立法論問題所在的典型領域。其次,以案例、判例和法律事件為線索可以發現司法實踐的法律適用分歧,這即引申出解釋論的問題。
從理論領域發現問題是指,通過對學術概念的梳理和辨析、對思想學說的爭鳴和澄清,達到論證學術命題,推進理論發展的目的。探索理論問題時,準確、全面、窮盡地梳理文獻極為重要。
3.如何落實問題導向?
落實問題意識應把握四方面要領。
一是角度性。同一學術問題可存在多個觀察角度:規範法學亦或社科法學角度,立法亦或司法角度,單一學科亦或交叉學科,還有比較法等視角。角度的差異同樣影響著研究方法與論證思路。選取問題觀察角度時,應當結合自己的學術積累和領域專長。於老師透過對車浩教授近期以刑事政策為視角討論新冠疫情防控論文的講解,強調了選擇視角的巧妙與重要性。
二是真實性。選題須有真問題,即在社會實踐中現實存在的問題。《法學》用稿的一個重要主張是論文有的放矢,拒絕無病呻吟。
三是價值性。問題的價值性表現在社會價值和科學價值兩個方面,前者具有實踐意義,後者具有學術意義。首先,科學研究要服務於社會目標的實現,或直接服務,產生即時的、明顯的社會效益;或間接服務,帶來潛在的、長遠的學術影響。其次,學術性是學術研究之本,論題決定著論文的整體學術價值。文獻是選題學術價值的重要判斷方法,論文不能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意味著學術重複,無創新性可言。
四是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者不僅要衡量選題的客觀價值,也應評估完成研究的自身條件,量力而為。首先,題目難易、大小適宜為佳,如研究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田野調查,博士生則須謹慎評估該研究是否適合作為畢業論文。其次,有條件完成的題目還應考慮學術能力和學術興趣。選題應與研究能力和學術積累相一致。同時,興趣是調動思維活躍性的重要動力,選擇自己熱愛的題目可以維持研究的熱忱。另外,可行性還涉及學生獲取各語種文獻的能力、導師的指導條件等內容。
(二)現實關懷
法學論文應具備中國性和現實性。於老師言道,張文顯教授近日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一文,其中「立足國情與本土資源」一節精要地闡明了中國法學論文要求的中國性和現實性要求。於老師同時認為,受法學研究「西學東漸」的影響,中國性與現實性的觀念雖獲得學界認同,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讀。現行的法學學術體系是以我國現行法律體系為基礎,以西方國家法律體系為參照而構建的。然而,有些研究雖立足於中國法學問題,卻通篇引證西方國家的理論、立法制度和案例,討論西方學者的觀點,直接與域外學術理論對話,閱讀觀感上沒有以中國讀者為受眾的關照。
於老師認為,中國性和現實性的第一個理解誤區體現在對外國法學理論、法學制度、法學實踐活動的評價與引入態度上。在邏輯上呈現「三段論」式,大前提是將外國法學理論、法律制度視同公理、定理、定律,只將中國問題當做其下的「例題」加以驗證。小前提則是對比國外的某項法律制度或法學實踐,我國存在制度缺失或研究不足的問題。由此結論呼之欲出,即中國需要研究國外的法學理論與實踐,並移植其法律制度。第二個誤區體現在對法學實踐活動的認知上。例如,於老師舉例說明,自己在北大讀書時域外刑法已經在討論非犯罪化、非刑罰化的問題,然而我國當時應當討論的則是犯罪化的問題。這兩個誤區都忽略了中國問題的特殊性,把中國問題與外國問題同質化,導致的後果是直接以外國問題的理論和制度為依據,提出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法學研究應如何看待「西學」?於老師認為應當秉持兩種態度,一是避免「言必稱西方,拿來主義」,中國法學研究雖需要國際視野,但後者必須建立在中國學術的主體性意識之上,不能忽視中國問題的特殊性。二是應致力於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法學學術體系。中國學者的法學研究應當立足於中國問題,尤其要關注中國實踐中最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為枳。法學研究應將國外法學素材作為研究中國問題的某種分析框架和解讀視角,根據我國具體情況參考、借鑑,解決好法律移植與本土資源的關係。在留德、日、美的歸國學者與日俱增,中外學術交流與傳播更及時的時代背景下,國外法律借鑑問題相對突出。
(三)論證邏輯
於老師從結構、研究方法、論證技巧三個方面講解了如何規範論文的邏輯論證。
1.結構
論文的結構形態大體可分為「三段論」「縱深結構」和「傘形結構」。三段論結構常用於立法論或對策論當中,呈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文章布局。只要問題選取得清晰、精準,得出結論的可靠,三段論足以支撐起一篇優秀的論文。縱深結構是層層推進的,適合強思辨性的文章。於老師結合兩篇期刊論文,向同學們講解縱深結構行文凸顯理論深度、論述漸次深入極具可讀性之優點。傘形結構指先提出總的分析框架關照全文,再按照布局次第分展,整體呈現「總——分」的傘狀分布結構。於老師認為,結構的選擇與排布需要結合具體論文細細品味,學生宜多在閱讀中學習框架設計。
2.研究方法
於老師先向同學們介紹了幾組典型的研究方法的概念,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解釋論和立法論、規範主義和功能主義、規範法學和社科法學的研究方法等。隨後重點講解社科法學體系下的實證研究方法。
社科法學以社會現象或法律在社會的實施現象為研究對象,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提出新的理論。藉助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研究工具可以提升法學問題思考的全面性。近年來,實證研究方法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優勢突出:回應法律實踐,不與社會生活脫節;相比規範法學的論證存在的研究視角不同難以形成共識的局限,實證研究的現實說服力更強,結論可以驗證;立足於研究中國的問題,突出本土性;應用前途廣闊,法律的運行能為實證提供研究素材。但是,實證研究也存在制約因素,一是法律數據的開放程度不足,二是實證研究周期較長、研究成本較高,三是法學實證研究人才隊伍培養存在缺口,經濟學、統計學的數據處理能力存在技術門檻,四是與規範分析相比,法學實證研究處於起步階段,其研究方法與模型尚未統一。即便如此,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將為實證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定量化也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實證研究在法學領域將發揮巨大作用。
3.論證技巧
於老師重點介紹了證實與證偽的論證方法。證實是證明自己觀點成立,或運用理論原理和邏輯推演證明某理論命題的正當性,或從經驗論的角度,論證某理論的實踐效果。證成後,慎重起見,研究者還可以對相反的觀點證偽,鞏固研究結論。證偽既包括反駁現有觀點,還包括否定邏輯上可推知的潛在反對觀點。
(四)理論提升
理論提升意指論文寫作的學術創新,要求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和學術性。
「創新性」即指知識增量,常見的創新形式有五種,一是填補空白型研究,指發現、提出前人尚未研究過的新問題,進行開創性研究。對於成熟學科而言,研究對象已細化到四級標題,填補空白空間有限,但在新興學科,開墾新領域仍存在可能性。二是發展型研究,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某一理論進行補強或完善,例如將某學術觀點或理論具體化或規則化。三是否定、糾正前人某一結論或成說。四是採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做出新的論證。五是運用已有理論研究成果解決社會和學科發展中的迫切問題。
隨後,於老師結合《法學》期刊近年來用稿風格的變化,闡釋了在學術研究日趨精細化的背景下,「學術性」對於創新的重要意義。於老師認為,學術性表現在理論性和科學性兩個方面。理論性表明學術論文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要揭示事物本質,反映客觀規律。論證要上升到理論高度,不能只靠觀點新穎。科學性包括研究與寫作過程中的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論文內容與結論的科學性、合理性。如果單就論文內容的科學性而言,主要指論述問題要實事求是,引證資料要全面、準確,無知識差錯,所得結論具有可行性。於老師還結合臺灣學者謝延更提出的「六種不能算作學術論文的文章」展開講解,使上述標準具象化。
NO.2
法學論文的「形」
對於法學論文的「形」,於老師按照題目、內容摘要、引言、主體部分以及結語的順序,點撥式地講解相關寫作技巧。
(一) 題目
亮眼的題目可以提高文章的引用率。形式上,題目儘量不設副標題,字數一般不超過25字,並應兼顧排版的形式美。在命題切入上,可以研究的主要問題為命題,也可以體現解決方案等作者觀點。
(二) 摘要
於老師重點提醒同學們勿將摘要寫成引言。從對優秀論文的觀察出發,她提出好的摘要幾乎每一句是文章一部分的精煉總結,甚至一些論文的摘要直接源於各部分的第一句話。
(三) 引言與結語
引言也可稱為問題的提出。從篇幅上,兩萬字以內的論文,引言不宜超過兩千字。從目的上,引言要闡明論證的理論問題,做出文獻綜述,也可以初步點明觀點。
作為呼應,結語應總結文章的觀點和組成部分,梳理論證脈絡及各分論點之間的關係。同時可以提及研究的局限性、引出其他尚未研及的命題和研究線索。
(四) 語言表達
在法學論文寫作中,語言表達也是重要的形式內容之一。於老師更欣賞表意明確,文風樸實的論文,應深入淺出,而非淺入深出。於學生而言,要重視語言表達不準確的問題,排除表達歧義。此外,行文的法言概念要統一、界定要清晰,或與實定法一致,或選擇學界通說。如果自己設定的新概念,則注意行文前後統一。最後,語言要精練,惜墨如金。在表達偏好上,於老師認為宜多用短句,少用限定極多的翻譯體長句。
(五) 注釋體例
文章的統一注釋標準,有利於緩解各期刊注釋體例各異給作者帶來的額外負擔。於老師介紹了兩類注釋標準。論文如投給高校學報類期刊,應適用教育部制定的《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範》;如投給法學專業期刊,可統一適用去年中國法學會發布的、由何海波教授主持制定的《法學引注手冊》。在課程尾聲,於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法學》雜誌的投、用稿情況,線上投稿的路徑,以及《法學》對博士生投稿的開放態度。
-END-
責任編輯 | 李澤鵬
審核人員 | 張文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