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人口下降,新生兒再少58萬,中國將進入「無孩社會」?
推薦語:人口的拐點或許真的來了!
數據顯示,我國從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人口增長趨勢平均每年增速為16%左右,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逐漸邁出了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初期,人民生活條件和物質水平得到提高,鼎盛時期人口增速每年超過32%。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後來的計劃生育。
根據官方此前公布的的數據顯示,近3年來,我國新生兒數量已經出現「三連跌」:2017年全年新出生人口1723萬,同比減少63萬;2018年全年新出生人口1523萬,同比減少200萬;2019年全年新出生人口1465萬,同比減少58萬。
此外,根據教育部給出的數據顯示,我國普通小學數量從1990年的76.6萬所,下降到了2019年的16.1萬所,同期小學在校人數減少了1680萬,這可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我們都知道,人口的出生和經濟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繫,就比如這些年我國的樓市的火爆,靠的就是年輕人這波人口紅利推動的,如果今後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那麼今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當然也會受到影響。
為了解決出生率下降的問題,國家早從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當年和2017年的出生人口數量有小幅上升,但近兩年又出現了持續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的現象。
明明都已經鼓勵生育,為什麼大家還是不願意生孩子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生孩子成本太高,使得年輕人「不敢」多生了。
現代人不像60年代,只管生就完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未來一般不會考慮太多。
但在「優生優育」思想的影響下,當代人生孩子也想著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所以要付出的成本也是高昂的。先不說其他,我們僅僅考慮「學區房」這一個物質基礎,那麼絕大多數的家庭是難以承受的,更別說孩子還要在教育過程中還要報上無數的補習班、興趣班等的費用。
其次,物質水平的提升後,年輕人自由意識開始「覺醒」,不少人開始認為生孩子不再是人生必須經歷的事。
這個現象,往往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展現的淋漓盡致。不難發現,大城市的年輕人相比之下更加嚮往自由,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個人行為方面,他們不願意再受到來自家庭、孩子方面帶來的經濟和精神壓力,因此他們通常選擇不結婚或者不生娃來逃避所有的一切。
事實上,不僅僅是我國,經濟發達的日本和韓國都面臨著人口出生急劇下降的問題,日本安倍甚至還把人口出生下降當成了「國難」對待,可見事情的嚴重性了。
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