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說過:
主語、連接詞、具體性。這三個關鍵元素決定你一篇文章能不能清楚地表達出你想表達的事情,換句話說,決定了讀者能不能清晰地接收理解你傳遞給他們的信息。
寫好一篇文章,追求更漂亮的表達,效果往往不如讓讀者更容易接受到你想傳遞他們的信息。你看那些10w+的爆文,哪篇不是在表達上講的通俗易懂,讀起來輕快爽朗,不需要過多的理解讀者就能讀懂?
為什麼他們的文章讀來來這麼舒服?
第一是:表達方式上的技巧(用好主語+連接詞)第二是:他們擅長把難理解的信息轉化成好理解的信息(具體性)
看起來很簡單吧?其實大有學問。本篇文章,我們來說說連接詞。
上圖的這種情況想必是每個寫作者都經歷過的,想了一大堆,動筆就剩下寥寥幾句。
不是你不擅長表達,而是——你想的這一堆,要想辦法把他們串起來呀!
咋串,連接詞呀!
連接詞是啥?就是」因為、所以、雖然、但是、不僅、而且「這些玩意!
你聽了也許感覺很沒勁,」連接詞這玩意,我早就會了好吧!「,這可能會是你聽到這句話後會說的。別急嘛,聽我細細講。
連接詞體現的是你的邏輯承接。
邏輯承接指的是,後面的話跟前面的話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通過連接詞來體現,連接詞用得好,文章會變得通順流暢,讀者讀起來也更簡單,非常容易接收到你想表述的信息。
你去聽那些大企業家的演講或者他們寫過的書稿,是不是發現他們說起來很通順,一聽就明白他在表達什麼?
自己想要講某些東西的時候,感覺自己想了很多,很全面,但是一講出來就全亂套?其原因就是你能講出來論據很多,也能舉很多例子,只不過你不能把這些例子跟你觀點的結構組合起來。
空講很難理解,所以例子來啦!
上邊的圖片是插班生我上周寫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句子,交給課代表的時候,她跟我說:
你仔細品品,不一樣的連接詞,傳達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且:表達追加(後面寫的應該是對前面內容的追加)但是:表達反轉
看起來很小的一件事,卻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口頭上的表達,經常會忽略這些詞的重要性,你想想我們口頭表達用的最多的詞彙是啥?
然後!還有!
應該是這兩個吧?平時說話的習慣導致了我們很少去思考我們每一句話之前的邏輯。所以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往往也會不去想清楚這些句子之間的邏輯連接。
清晰的銜接可以使人思路活躍,對你所傳達的內容捕捉的更加明確,也減少他們接收信息的負擔。並且,想用好這些連接詞,我們也必須對自己的內容有更深入的思考,否則是用不準確的。
一篇文章是否通順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連接詞。
我們日常讀文章,應該有意識地收集這些連接詞,可以上網搜索,但是一般會看到這種:
並列關係連詞:和、跟、與、既、同、及、而、況、況且、何況、乃至等。承接關係連詞:則、乃、就、而、便、於是、然後、至於、說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著等。轉折關係連詞:卻、雖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過、至於、致、不料、豈知等。因果關係連詞:原來、因為、由於、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假設關係連詞: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比較關係連詞:像、好比、如同、似乎、等於;不如、不及;與其…不如、若…則、雖然…可是等。遞進關係連詞:不但、不僅、而且、何況、並、且等。目的關係連詞:以、以便、以免、為了等。資料來源:百度知道
看到就覺得很煩,非常多,而且也無從下手,網上給到的這些詞也都比較普通常見,你只需要挑一到兩個來用就可以了,我的建議每個人寫作者都應該整理一份自己的邏輯連接詞表。如何整理呢?
我會先把這些詞彙的的分類先列出來,像這樣:
並列關係連詞:承接關係連詞:轉折關係連詞:……
然後自己挑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填充進去,一般一個2-3個就夠了,最好是自己平時用的較少的。
並列關係連詞:況且,何況承接關係連詞:比方、接著轉折關係連詞:偏偏、不過……
然後平時自己思考要有意識地用這些詞彙。(比方說這句話的然後就可以替換成接著,因為表示承接嘛。平時寫完文章後,可以嘗試把文章中的連接詞全部替換,用你收集到的詞彙來改)
此外,平時的閱讀裡,看到自己喜歡但自己很少用的連接詞就可以往裡填。不一樣的連接詞的表達的輕重程度也不同。
我們有兩種血統的母豬,中約克夏和垂耳豬。目前,它們在英格蘭是很稀少的豬種。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其他血統的豬,它們是伯克夏黑白花母豬。
比如這句,中間有一個「除此之外」,表示的就是承接,或者是遞進。讀完我就會把這個詞填進去我的表中。對每一個詞的理解也會決定了你如何用,閱讀中就更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啦!
其實連接詞的寫作在英語中受到很大的強調,在我們中文的表達、寫作中卻一直被忽略,搜索出來清一色都是英文的內容。但其實,不管哪一門語言,連接詞都至關重要,你可以用這些英語的表格來翻譯成中文,為己所用。
好啦!今天的連接詞表就介紹到這裡啦!趕緊去建立自己的連接詞表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