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020-12-15 愛歷史趣聞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

魏徵

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出自<<舊唐書>>卷七十一.魏徵列傳.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我們在社會中生存,註定要面對種種問題,在面對失敗誘惑時,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有時候作為個人,我們可能會迷茫,會手足無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不妨先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以這種平和的心去做出選擇,而不是在煩亂時。因為在煩亂時可能會做出與自己真正想要的不同的選擇,這時候我們也可以去尋求朋友的幫助和建議,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聆聽心中細微的語言,覺察自己的情緒。在立即對負面做出憤怒,急躁,傷心的反應時,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緒,是不是自己也在看輕或在指責自己?其實當一個人對你出言不遜時,並不是你的錯誤,是因為對方內心並沒有感到美好的緣故。你會允許別人做ta自己嗎?當你讚賞別人做ta自己時,你也會讚賞自己去做你自己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能存在難以認清自己的問題,所謂人最難認識的其實就是自己。如何在工作或學習給自己一個準確的認位,做到不驕不躁,這就需要我們以虛心的心態去關照自己以人為鏡,時刻以身邊道德高尚的人為榜樣,不斷提升自己,但不要在沒有完成時指責自己,接受這是個提升自己時的一個自然的過程。重要的是做一個對自己的各種境遇情緒負責的人因為一切都是我們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國學文化】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二十四史》精選30句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晉書·符登傳》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原句: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謀若此可得而知矣。……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像這樣謀劃,就可以求得並知道未發生的事情。……君子不是在水上照鏡子,而是以人來照鏡子。用水作鏡,可見面容;用人作鏡,可知吉兇。說明:第二句出自《舊唐書 魏徵傳》,該句在語文課文中講過,所以沒必要翻譯了。不過,比李世民更早「以人為鏡」的,應該是墨子。當然墨子是說為政者,應該以人為鏡,以史為鑑。
  • 《二十四史》: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晉書·符登傳》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譯文: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9.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二十四史》三十句: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晉書·符登傳》 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2 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 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佛法言:「人有過去、現在、未來,生命是無窮盡的。」所以,任何事情不要從負面去思考,若只從負面想,愈想心量愈小,愈鑽牛角尖,最後就走進了死胡同;要積極地從正面思考,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別人為借鏡來檢討、策勵自己,規畫自己。   時下一般人很少會回顧過去,以過去的經驗作為對未來的參考與借鏡。古人說:「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 書評:資治通鑑之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其中「讀史使人明智」的意義是: 讀史可以看到別人的正確與錯誤,從而使自己面對同樣或類似的事件時,做出最好的判斷,從而起到使人明智。圍魏救趙的故事出處:周顯王十六年,孫臏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到魏國做將軍,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孫臏,便召孫臏來魏國:孫臏剛到魏國,龐涓就設計依法砍斷了孫臏的雙腳,在其臉上刺字,想使他終身成為廢人。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在這樣一個離我們還並不是很遙遠的且可以說是鐵證如山般存在的帝王將相時代,我們何以會對此而有疑義,不知有秦漢魏晉元明清?終歸到底,還是我們自己主動去學習的知識太少了,很多人除了在網絡電視劇上和教科書上所獲取的寥寥無幾的歷史知識外,壓根就不會再多花時間自己去主動了解各朝各代的稗官野史和生死存亡,而對於歷史題材電視劇裡的劇情是否與歷史相符之類的,完全是一無所知,只一味囫圇吞棗地來者不拒。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五本人物傳記,送給愛讀書的你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書籍是前人智慧的精華,雖說成功人士的成功,無法複製,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思想,以此為動力,不斷奮進。這本書是二十世紀的四大傳記之一,讀完之後可以感受到蘇東坡豁達的人生觀,正能量滿滿。讀的過程中,便會不自覺的思考自己的人生。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麼唐太宗的「鏡子」是誰呢
    皇后說,主明臣直。魏徵這麼直,因為你是明君聖主。隋煬帝時誰敢這樣,別說抓袖子,抓鞋帶就早宰了,所以我為陛下道賀。再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皇上本來就不容易聽進不同意見。大家都拍你馬屁,不敢說真話,只有魏徵這樣的人說真話,這簡直是朝廷社稷之福啊!唐太宗一聽,還是我們家「政委」覺悟高。
  •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鬼谷子反應二
    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生活中有三種人命苦、福薄、難成事
    《紅樓夢》有句箴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生活就是一部無字天書,讀懂生活長大見識。而生活的關鍵主角是人,所以我們要學著讀人識人。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生活中三種命苦、福薄、難成事的人,給大家借鑑和警示。第一種:做事一根筋、固執己見的人。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30則,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晉書·符登傳》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30則,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晉書·符登傳》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3.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譯文: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楓葉拓展課之「中國重大歷史事件解讀」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