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群紮根心理學一線的心理諮詢師,也許沒有亮眼的頭銜和閃光的背景,但希望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傳播心理學知識,用溫暖、專業和誠信滋養每一個心靈
在心理學這門學科中,將「愛情」歸入了《社會心理學》中,由此可見,愛情其實是一種社會行為。
愛情到底是什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很長時間裡,愛情基本都是文學歌頌的主題,而不是科學研究的對像。
愛情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情感現象,幾乎所有的文化中,最美麗的故事和傳說都和它有關,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傲慢和偏見、梁山伯與祝英臺、白娘子和許仙等等。人們渴望愛情,甚至可以為了它死去活來。
有沒有專門研究愛情的人呢?
有,哈特菲爾德,在她研究生階段時,便對愛情很感興趣,那時她的同學們都在研究老鼠,建立老鼠學習的數學模型,並警告哈特菲爾德,愛情是社會心理學的禁區,不可能研究。
但是她還是堅持了下來,才有了今天我們對愛情的一些初步認識,比如哈特菲爾德著名的「激情愛」理論。
愛情是一種高級情感,且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
如果我們不對它定義,我們都不知道愛情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認為愛情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 愛情一般是異性之間產生的,當然現在也泛化到了同性,甚至泛性論者。
2. 愛情由個體身心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產生的情感體驗,幼兒沒有愛情。
3. 愛情是一種高級而非低級的情感。
4. 愛情有生理基礎,包括性愛,而非純粹的精神依戀。
5. 愛情基本傾向是奉獻,即「是否發自內心,幫助所愛的人做其所期待的事」。
那在愛情中,兩性吸引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
根據斯坦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愛情由親密、激情和承諾三部分組成,這也是兩性相互吸引的秘密。
完美的愛情是親密+激情+承諾;
浪漫的愛是親密+激情;
愚蠢的愛是激情+承諾;
夥伴的愛是親密+承諾。
(快來看看,你的愛情是哪種呢?)
當我們陷入愛情的時候,激情和浪漫的濃度幾乎成了攪不動的固體一樣,讓我們誤以為可以天長地久、海枯石爛。
然而,社會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愛情是有保質期的,激情和浪漫會隨著時間而冷卻。
印度學者古普塔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訪問了印度西北部城市齋浦爾德50對夫妻,發現由愛情結合的夫妻婚後5年,彼此愛的情感逐漸減少;而與此同時,那些由父母之命結合的夫妻,開始時愛情的水平不高,但他們的感情會慢慢增加,5年後大大超過因愛情而結合的夫妻們。
當然這是印度的參考樣本,中國怎麼樣,目前還未有此類的研究,所以並不知道具體的情況是否和印度相似。不過有一點可以從側面反映愛情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少,那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七年之癢」。
當然我說了這麼多都是理論啦,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遇到愛情的方式和對愛情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希望你們都能擁有愛情,而我擁有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