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浪,騰格里沙漠邊緣的一片梭梭林裡,郭翊正在滑著手機屏幕,通過APP查看天氣。這樣的APP,他裝了很多個。連著幾場雨,終於讓這個西北漢子緊鎖了一個春天的眉頭舒展了些。
八步沙的「樹三代」郭翊
「今年算是古浪比較旱的一年,尤其是我們春種的時候,三、四月份基本沒下雨」,郭翊有些無奈。天不下雨,就只能拉水澆樹,成本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下一場雨在啥時候?這對郭翊和億萬網友的梭梭樹都非常重要。
八步沙的「樹三代」
郭翊本可以端著「鐵飯碗」過安穩日子,不必承受現在這種壓力。
1981年,郭翊的爺爺郭朝明等「六老漢」在一份承包沙漠的合同上按下鮮紅的指印——在古浪縣「八步沙」這片沙塵肆虐的土地上,他們誓用白髮換綠洲。
上世紀90年代,郭翊的父親郭萬剛繼續治沙造林。2018年,郭翊辭去公務員職務,成為了八步沙的「第三代治沙人」。
郭翊與父親郭萬剛(左一)
「現在人都愛討論說,誰是『富二代』、誰是『星二代』,我可是地地道道的『樹三代』」,郭翊總會這樣自豪地介紹自己。
古浪縣位於甘肅和內蒙古交界,北部緊鄰騰格里沙漠,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6萬多人從南部的祁連山區搬到這裡。曾經由於土地沙化問題,種地的收入不高,老百姓的種地的積極性也不高,很多人還是選擇外出務工。
八步沙地處風口常年風沙肆虐
這種狀況從近兩年開始,迎來了一個改善的契機。從2018年起,支付寶裡的「螞蟻森林」開始落地甘肅古浪縣。通過與3家公益基金會合作,螞蟻森林共計在古浪縣開展梭梭、花棒造林項目約13萬畝,植樹超1000萬棵,累計投入資金超過5000萬元。
螞蟻森林落地八步沙
螞蟻森林的梭梭鎖住不遠處的沙丘
其中,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螞蟻森林開展梭梭造林1.06萬畝(117萬棵)。生態移民區的村民們,以這片梭梭林為基礎,在農科專家的指導下,嘗試著接種蓯蓉,找到了增收的新希望。
空中俯瞰黃花灘生態移民村
種小麥能填飽肚子,難道種樹就不能?
為什麼做了「樹三代」?很多人這樣問郭翊。
小時候,郭翊幾乎見不到父親——因為他永遠在種樹。印象最深的,是他和姐姐被關在家裡,姐弟倆從捅破的窗戶紙裡盼著父母回來。高中畢業,郭翊終於有機會「逃離」這個地方,這也是當地很多青年的選擇。
離開家鄉,從小聽話的郭翊,打開了另一扇門。他愛闖蕩,也很有網際網路思維。曾經組織虧損的摩託車隊送快遞、創辦網站,這些經歷使他被父親「拽」回來踏實種樹後,卻「趟」出了一條和父輩不同的道路——網際網路治沙。
從「人工治沙」到「工程治沙」,老一輩靠的是「守住故土活下去」的悲壯和「人定勝天」的信念。到了第三代治沙人,他們不再選擇「一根筋」式的去大自然死磕,更多是在嘗試與大自然和解。
黑白照片記錄下老一輩治沙的艱辛
以前,郭翊無數次問過父親,「為什麼同學家地裡種的小麥,而我們家地裡卻種的樹?」種小麥雖然收成微薄,但至少還能用來填飽肚子。平時沉默慣了的郭萬剛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在一次記者的採訪中,郭萬剛被問到幾十年的種樹經歷。種了一輩子樹,這個吃再多苦都不吭一聲的父親,突然失聲哭了出來……這一切被郭翊看在眼裡,內心產生了深深的震撼。
「我感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種樹上了」,郭翊說,那一刻,他讀懂了父親:種樹,就是八步沙人在嚴酷環境裡「活著」的證明。每種一棵樹都是在為生存的尊嚴「爭一口氣」——沙塵肆虐下故土守不住,就意味著要背井離鄉討生活,那便和樹一樣沒了「根」,生而為人,也就丟了「魂」。
讀懂了父親,郭翊決定,不再漂泊闖蕩。他把寄托在大城市的幻夢,變成了紮根家鄉的堅韌。
給梭梭樹「娶媳婦兒」
讓種樹既有生態效益,又能看見經濟效益,這是第三代治沙人不同於父輩們的思考。「我們的父親好不容易讓八步沙站起來了,我們要想辦法讓八步沙走起來。」 網際網路,成為「走起來」的關鍵。
「水肥一體化」的滴灌是精養梭梭的關鍵
兩行梭梭樹之間的間隔是2-3米,這給了郭翊他們發揮的空間。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樹下的名貴中藥材,接種成功後,經過兩季的生長,就能進入採收期。經過四年的時間,蓯蓉能進入穩產期,每畝地年收入可達2000元以上。而如果在這片地裡種糧食,一畝地的年收入最多也不超過500元。
老鄉們給蓯蓉套上絲襪防止種子散落
為此,當地成立了扶貧公司,按照年租金遞增的方式,從移民區的農戶手中流轉土地。2019年,螞蟻森林在黃花灘移民區的三個新村共計1.06萬畝嚴重沙化的土地上開展梭梭造林公益項目。除了土地租金收入,農戶們還可以到林場務工,每人每天有100多元的工資。
螞蟻森林的梭梭樹長勢喜人
據統計,該項目創造的種植養護崗位,累計幫扶貧困戶1100戶,帶動的貧困人口超5000人。而眼下,精養梭梭+嫁接蓯蓉,螞蟻森林作為「綠色基建」為古浪的治沙和百姓的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新出路。郭翊形象地把這種嫁接稱為「給梭梭樹娶媳婦兒」,仿佛是自己的孩子們已經成家立業。
當地老鄉精心照料網友們的「樹兒子」
八步沙林場的大學生
目前,郭翊的團隊共有5個人,都是大學生。螞蟻森林能落地古浪,郭翊和夥伴們功不可沒。從2018年初,他們就開始關注螞蟻森林,希望爭取到公益治沙資金。
郭翊和陳樹君(右二)將螞蟻森林從手機上種到了八步沙
大學畢業後,陳樹君進入當地一家大型企業,工作不累,待遇很好。「就是沒啥意義,比較苦悶」,陳樹君說,當時,他一眼可以看到自己60歲時的樣子。2016年,陳樹君走進八步沙林場。「和我想像的沙漠完全不一樣,到處綠油油的」,就這樣,他也在這紮下了根。「和樹打交道,比和鐵疙瘩打交道有意思多了。樹會長大,它們有生命。」陳樹君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
後來,陳樹君看到螞蟻森林在阿拉善種樹的報導,那裡種樹的方式讓他眼前一亮——「原來樹還可以這樣種!」在他看來,網際網路可以讓人直觀感受到外界的新科技和新想法。「全國人都在幹這件事情,困難肯定就少了。」
獲得「時代楷模」的榮譽後,陳樹君他們受邀到全國各地作報告。在北方的城市,因為臺下的觀眾或多或少都受過風沙的影響,容易產生共鳴。可到了南方,聽了沒一會兒,大家紛紛開始玩手機,風沙離他們太遠了。
八步沙三代人努力換來荒漠變綠洲
如今,螞蟻森林在全國有5.5億「種樹合伙人」。這些網際網路上的「合伙人」每天攢能量、兌換樹苗,讓小樹紮根到自己從未踏足過的土地上,用個人的低碳環保為西部的蒼茫大地添一抹綠色。通過網際網路,一股股綠色能量得到了匯集。肩負億萬網友的使命和期望,「郭翊們」在和風沙搏鬥的時候,多了一份自信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