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智慧分享:放空,進入智慧,覺知,心腦合一!

2020-12-11 文眼看世界

人生如夢,現實世界是不真實的,真實的唯有真空妙用。空不是不存在,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一種很微妙的存在。

佛陀不是高高在上、創造宇宙主宰一切的神,而是一個覺醒的人。我們在他的教法指導下修行,最終也能夠覺醒,成為佛陀。因為佛陀從一開始就說,每個人都有佛性。

為了更好地認識佛學,學習佛家的智慧,今天為大家整理了一篇一位高人的佛學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覺醒,覺知,覺悟。

1.什麼是放空?

放空,就是將大腦中的思維活動清空,在這個狀態下腦僅僅是一個身體的器官,不是身心的指揮所,人在這個狀態下是出於以心為中心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才可以自由連結,生發智慧。

因為在高維空間裡面,萬物真正是由心造的,心念一動立馬呈現,而在三維的世界中加入了時間概念,這個念是有時間差的。就是你這一刻的念可能過一段時間,或者很久才可以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宇宙設計要人無念,而後方可得正道,如果不這樣,腦中的思緒萬千,一個不留神就是毀滅性的,對我們的智慧是阻礙的。

2.什麼是覺知?

覺知是用一個顯微鏡來看你內在正在發生著什麼的一種化學反應。

感覺,是用心去感知我們自己的身體和內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跟心更接近,所以我們的情緒,身體是最先感知的,你舒服不舒服,身體會知道,但有時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是不舒服的,這是因為腦有時會障礙我們的真實感受,因為腦記錄了從小到大被人為教導的部分,在腦的作用下我們明明身體發出了信號,但我們意識不到,就是心對你說它不舒服了,腦袋說不應該不舒服,而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說要聽大腦的,然後我們就認為我們沒有不舒服,可身體又明明感覺到這份不舒服,身體比我們更有覺知,所以分裂就產生了。然後情緒就產生了,情緒累積下去,身體的疾病也就產生了。

這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導致的對自己的破壞性。而對他人的呢,分裂導致了一葉障目,進而產生了情緒,在情緒的作用下,事情朝向扭曲的一面發展,就會導致不中正的行為,進而導致結果的不同。這個就會既傷人又傷己。生活中大部分衝突都由此而生。

3.什麼是合一?

合一最主要就是需要用覺知來使得腦與心合一。

心是一個事情的本來面目的呈現,腦是人為認知的呈現,更多的隸屬理性推理,邏輯分析。只要是舒服的時候,肯定是你的腦聽從的心的指引之時,不舒服的時候一定是心在左,腦在右的時候,即你的心在於腦作鬥爭。

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意識到,覺知的打開需要把自己打開,所以覺知剛開始是痛的,因為人最難面對的是自己,是自己不被自己認可和接納的陰暗面,但這卻是了解自己的第一步。

4.什麼是意識?

意識分為表意識、潛意識、超意識。表意識是最外在表現的,潛意識是潛在心深處的,超意識是超乎與自身之外的。

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潛意識就會成為一個人的命運。而潛意識最關鍵的點就是它只在乎存在感。它不管你是不是開心,幸福。或者說它就希望你痛苦,因為痛的時候存在感是最強烈的。

我們身上哪一點被碰傷了,那個點的痛就特別清晰,我們的關注力就都在那個痛點上。所以我們身邊放眼望去,全是不幸福的人,或者假裝幸福的人。身邊的事基本上以各種衝突事件為主,所以一旦有了美事,因為稀有(物以稀為貴),都需要大肆宣揚與褒獎,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亂,有貞臣。」

覺知打不開,靈性被遮蔽,我們所洞見的只是別人眼中的自己,那個自己認為的自己,那個被裝在了有色玻璃杯子裡面的自己。

覺知是打開未知世界的鑰匙,是走近真實自己的引路燈,是照亮生命海洋的燈塔,是探索宇宙奧秘萬物本源的起點。覺知是一切智慧的生發的根源。

結語:

願天下多些覺者,多些不斷醒來的靈魂,願美與愛不再是空中樓閣。

祝所有勇於向自己開刀的人,痛過之後是癒合,是向死而生,如破繭成蝶,生命會蛻變成它原本的樣子,更加美麗和絢爛。

相關焦點

  • 一切智慧的開始「覺知」是什麼意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
    一、修行界所推崇的覺知是什麼意思?其實,不單單是修行界,無論是佛家、道家、儒家,甚至是心理學等等,都非常強調「覺知」的重要性!佛道儒、心理學各自所講覺知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若是按照佛家「四念處」所講,應該還有第四個階段:覺知萬事萬物。當然,個人並沒有體會到第四個階段的狀態。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覺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覺知,是我們每天所鍛鍊出來的。
  • 《金剛經》的智慧 天眼是神通還是功能 佛家與道家的不同解釋
    佛陀石像在這裡問天眼,聯繫上下的經文,我們可以理解為,佛陀真正要問的是:如來有沒有可以看穿物質世界的天眼,或是洞察一切眾生的智慧。須菩提是深明此意的,當然回答:有。佛家石像在道家對於天眼有不同的見解,有一些道家的觀點認為天眼是修煉而來的,並且有相應的功夫,譬如:盤坐或站樁,全身放鬆,雙眼凝視太陽,一動不動,並且配有呼吸和冥想之法。
  • 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
    佛家說「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這一段經典文字摘自《維摩經》佛國品當中。佛教文化中,有直心、深心、菩提心,每一種都心都有不同的含義。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
  • 《金剛經》中五句箴言,靜心拜讀,領悟佛家智慧
    《金剛經》中這五句箴言,若能靜心拜讀,就可領悟佛家的無邊大智慧。第一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誦經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這些修行法門都是平等無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麼多的法門都是為了方便修行之人早日得法修行入道。
  • 誦讀《心經》的3大功德,佛家的終極智慧!
    《心經》是佛教經典中的一部重要經文,於今廣為傳世的是由唐初玄奘法師的譯本,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通篇篇幅簡短卻內容精湛,《心經》主要講述佛家般若智慧的大成之境,是由觀自在菩薩在達成果位之後對舍利弗尊者及芸芸眾生的引導。
  •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10個佛家智慧心語,助你靜心開悟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10個佛家智慧心語,助你靜心開悟,輕裝前進。01人和人的學識不同,見識不同,能力不同,對事的看法就不一樣,人與人之間有碰撞、有摩擦、有矛盾,是缺乏謙卑,缺乏。放下,是勇氣,更是智慧。一念放下,萬般自在。04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隨緣不是得過且過,而是盡人事、聽天命。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
  • 45歲中年女人,是怎樣重回青春,煥發智慧靈動的?
    智慧就怠工了。從佛家角度,我們面對的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的鏡子。相當於坐在一個巨大的球面鏡的中間,四面八方看過去全是你自己,都是內在潛意識吸引來的,也就是這個世界全是你的內在認知,投影出來的相。我們要想獲得智慧,就一定首先懷揣一顆愛心,對世界付出愛,才能收回愛,讓愛這個高頻能量為我們帶來高智慧。生活中,對於長輩和領導,我們是需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的。同樣,在禪舞的世界也要講究臣服於智慧能量,這樣我們才能與高振頻能量產生連結,才能從高頻能量中獲得智慧。
  •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12個佛家智慧心語,開啟智慧人生
    佛家一句話,勝讀十年書!修心向佛,開始智慧人生。01緣起緣滅,緣聚緣散,很多時候,聚散離合併非我們能夠掌控。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在擁有的時候,耐心呵護,倍加珍惜;當失去的時候,不再糾結,轉身放下。
  • 10個佛家智慧心語,教你摒除雜念,回歸本心!
    為了更好的了解佛家智慧,回歸本心世界,哲學詩畫為大家奉上10個法師總結的佛家智慧語錄,希望大家能夠在生活中越活越自在,遠離煩惱和痛苦,還自己一個無礙的性空世界。1,我們的生命裡面,有重重的敵對態度。因此,學習一顆容忍的心,是不可缺少的。你要容得下,跟你看法不同的人。
  • 10佛家智慧語錄,教你看淡想開,禪定自在
    10佛家智慧語錄,教你看淡想開,遠離顛倒夢想,禪定自在,獲取無礙新生!1嘴上要留德,良言慰人,惡語傷心,說話是門藝術,方寸之間顯餘地,別讓言談成暴力。2苦辣是生活,淡定是成熟,寬容是豁達,捨棄是智慧,安靜是修養,忘記是福氣,經歷是財富。相信,想要的,努力會得來,想忘的,時間會幫你。看透了,不過是過眼雲煙,隨風一片。看透了,便放得下,自不被煩惱牽著走,一份自在,快樂幸福,如明月清風,不勞尋覓,自然顯現。
  • 大乘《金剛經》,顛覆你的人生觀,捂得大智慧!
    佛家的《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上講:「開悟愚暗眾生。」如用簡單的用佛家用語來說,開悟就是懂得佛理,捂得智慧。所以,佛家的開悟,即是讓人懂得佛理智慧,離苦得樂的方法。中國的禪宗文化史上,禪宗祖師開悟的人許多,悟道的人許多。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金剛經》悟道,進入佛門,成就了中國又一聖人。
  • 10個極富智慧的佛家名句,領悟1句,受益終身!
    不過以有限的時間,研究領悟佛家極富智慧的名句,也將獲益良多。1.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引申:這是釋迦牟尼佛證悟後所說的第一句話。這是一句充滿希望的話,它告訴我們,成佛並非遙不可及的,佛性人人本具。只要按照正確的法門去修行,我們都能夠證入佛境,斷除所有痛苦,獲得永恆的法樂。
  • 佛陀智慧,告訴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
    四句淺顯的佛家經典,開示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一句話,弟子曾經問佛陀應該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告訴弟子們不要為物質所累,不能夠將自己的心放在任何的物質上面去。
  • MBA教授洞見 | 從儒道釋的思想中汲取智慧
    儒道釋思想博大精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闡釋了人生該如何「拿得起」「放得下」的智慧。吳維庫教授的授課,像是給了我們一把開啟心靈智慧的鑰匙,我在欣喜之餘,將筆記簡要整理並摻以感悟,希望與大家分享,一起從傳統思想的智庫中汲取營養。曹操在《短歌行》中,吟唱「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事實上,飲酒,除了短暫的忘卻和內心抑鬱的添加外,消解不了憂愁。雖然曹操是東漢末年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姑且不論飲酒解憂之法是否應驗,但他不能教化天下。
  • 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
    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運召來,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第一點:將信仰與修行落實當下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水平的提高。佛教文化中,不管是以佛學的角度,還是佛法的角度來說,佛教文化的發展在中國近兩千年的傳承,逐漸從精神信仰到精神財富與生活更貼近。
  • 王陽明「知行合一」,與佛家「信解行證」的共同之處
    這與佛家講的「信解行證」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般人認為是學到的知識要付諸於行動,才能學以致用。如果學到的知識不用於社會實踐就不是知行合一。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王陽明認為,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的人,他們的知和行「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佛家的「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這個題目太大了,即使是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恐怕一時半會之間想要將這個問題講清楚,也不大容易,更何況我輩才疏學淺,難識廬山真面目。但是既然有網友提出來了這個問題,那麼我也就不辭鄙陋,試著為大家講講,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包涵則個。
  • 覺知是療愈強迫症 焦慮症 不安全恐懼感的根本心法!
    這個改變的過程就是從意識朝向覺知的精進。如果你開始變成有意識的,你就會達成覺知,就是走在了覺知的路上。如果你開始對你的行為你的情緒你的思維你的欲望變得有意識,對你的日常發生的事變得有意識,對圍繞著你的每一件事物變得有意識,那麼你就開始覺知了。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強調提升你的意識心身合一,以便達成覺知,沒有人一蹴而就,除非像六祖慧能那樣頓悟。心理諮詢的作用就是將你引導進入覺知。
  • 萬行書院:打開它才能人天合一 俱足智慧
    【東華禪: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在行住坐臥中培養覺知,成為覺知,運用覺知。】【學員:師父,我想請問下,培養覺知、成為覺知這兩個覺知有什麼區別呢?】【萬行大和尚:這兩個覺知到了最後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就是一個覺知。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幻滅名為不動』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各種虛幻雖然盡數滅掉,但能覺知的心是不動的,不會滅掉。這裡佛回答了一切盡滅,誰為修行。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如果在虛幻中說有覺知,那叫做幻。若是幻滅了他說他有覺,即說明他還沒有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