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的人都有他們當地的飲食風俗,比如漢族雖然多為雜食,但依然有南米北面之分,比如回族人民喜歡吃牛羊肉,但對豬肉絕對是禁忌……那麼,滿族人最喜歡吃什麼呢?我們跟著小編了解一下,滿族人的飲食風俗怎麼樣?蘇子葉餑餑、薩其馬這些小吃,又是怎麼在滿族流行開來的?
蘇子葉餑餑在滿族盛行起來的民間傳說故事。
在滿族人的黏食中,蘇子葉餑餑又叫「黏耗子」。民間傳說,從前有一戶滿族人家,夫妻兩口人。丈夫退伍回家後,總嫌家裡的飯不好吃,也不願意下地幹活。他媳婦忙完屋裡忙屋外,非常勞累,但是,對於丈夫的懶惰卻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毫無辦法。這年六月二十五日是丈夫生日,丈夫想要吃肉,告訴媳婦說:「我是屬虎的,但小進年,小虎即是貓,最愛吃魚肉。」媳婦心想:丈夫不幹活,家裡越過越緊,哪裡有錢買魚肉呢?於是,只好長嘆一聲,拿起農具下地幹活去了。
到了地裡,她看到蘇子葉已有小菜碟那麼大了,散發出撲鼻的清香。眼望著長有長蒂、氣味清香的蘇子葉,心裡有了好主意。她趕忙摘了很多蘇子葉拿回家去,又用黏米麵兒包上豆餡兒,做成耗子(老鼠)形狀,然後用蘇子葉一裹,蘇子葉蕾就成了耗子尾巴。就這樣,蒸熟了一鍋「黏耗子」端到丈夫面前,說:「你不是屬貓的嗎,貓最喜歡吃耗子,吃吧!」丈夫一看這食品樣子挺怪,氣味清香,到嘴裡又很好吃,不會兒就吃了很多。黏米麵吃到胃裡不好消化,於是,她丈夫只好下地幹活了。這件事兒傳開後,滿族旗人都蒸起「黏耗子」,以便鼓勵懶惰者參加勞動。
滿族點心薩其馬背後的故事傳說。
滿族的點心很多,最為人們喜愛的是「薩其馬」。傳說清代有位滿族將軍薩其馬,他酷愛打獵,喜食糕點,每次外出打獵時,都讓家廚為其準備很多點心,而且還要不斷改變花樣品種,有時做重複了,他就要罵人。
有一次,他又要外出打獵,家廚照例又要忙起來,他這次還提出要求說:「明天的點心一定要沒吃過的,否則你們都不要在我這裡幹了!」廚師們一聽非常著急。忽然,一位廚師想起前幾天他在街上看見過一種點心,是外地人帶過來出售的。廚師們將炸碎的麵條伴上白糖,壓扁後切成方塊,再放上青絲紅絲,樣子美觀,吃起來香甜味美。第二天,薩其馬將軍臨行前吃到這種點心,非常滿意,就大賞了眾位廚師。為了戲謔這位將軍,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薩其馬」了。
滿族的飲食習慣,與東北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和民族宗教信仰有著直接關係。
在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衣食來源的時期,他們的飲食以獸、禽肉及山林裡的乾鮮果為主。農耕經濟佔主導地位後雖然改為以糧食為主食、以肉菜等為副食的飲食結構,但在很多方面依然保持著某些狩獵民族的傳統特徵。
餑餑便於攜帶並且禁餓。八旗兵打仗,用它做軍糧。如農村至今仍常見的黏豆包、黏火勺、「驢打滾」、蘇子葉餑餑、波力葉餑餑、黏糕等,大多是用黃米而為主料包以小互餡蒸製而成。有的外面包上波力葉、蘇子葉、樹葉、菜葉等,一則是借其清香味,二則是避免蒸熟後粘在屜上,因季節不同做法有別。
春天做豆面餑餑,夏天做蘇子葉餑餑,秋冬做黏糕餑餑。豆面餑餑,是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麵蒸成。同時將黃豆炒熟磨麵,餑餑蘸豆面,呈金黃色,又黏又香。蘇子葉餑餑,是將黏高梁米用水浸泡磨麵,將小豆煮爛成豆沙,蘇子葉為農家所種,味清香。黏糕餑餑,也是將大黃米、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麵蒸成,內可夾小豆泥,食用時蘸糖或油煎。其特點多是以加人乳酪、蜂蜜和榛仁、核桃仁等製成的香甜口味為主。「薩其馬」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膩,是滿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糕點。
還有一種至今仍在東北地區廣泛食用的滿族麵食,俗稱「湯子」。
湯子是用加水發酵的蕎麥麵,不過現在多用玉米面,通過戴在手上的喇叭簡形「湯子套」把面擠成條狀直接擠人燒開的水裡煮,邊擠邊煮,熟後撈出鍋,形狀類似麵條,澆上調好的湯計,味道十分爽口,口感也很好。
滿族人的飲食習慣風俗來源
此外,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春節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醃在罈子裡,以備一年的吃用。其餘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將飯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鍋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對準鍋底加熱。有的人家備有寬沿大火盆,將萊鍋坐在支起來的鐵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鍋嘟嘟作響,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用來調味,也是非常美味的。
知識小拓展
大家還知道有哪些滿族人的飲食習慣呢?在許多滿族人製作的飲食小吃中,大家最喜歡哪一種?歡迎留言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