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俗文化:滿族點心蘇子葉餑餑和薩其馬

2021-01-08 奇趣歷史文化

我們都知道,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的人都有他們當地的飲食風俗,比如漢族雖然多為雜食,但依然有南米北面之分,比如回族人民喜歡吃牛羊肉,但對豬肉絕對是禁忌……那麼,滿族人最喜歡吃什麼呢?我們跟著小編了解一下,滿族人的飲食風俗怎麼樣?蘇子葉餑餑、薩其馬這些小吃,又是怎麼在滿族流行開來的?

蘇子葉餑餑在滿族盛行起來的民間傳說故事。

在滿族人的黏食中,蘇子葉餑餑又叫「黏耗子」。民間傳說,從前有一戶滿族人家,夫妻兩口人。丈夫退伍回家後,總嫌家裡的飯不好吃,也不願意下地幹活。他媳婦忙完屋裡忙屋外,非常勞累,但是,對於丈夫的懶惰卻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毫無辦法。這年六月二十五日是丈夫生日,丈夫想要吃肉,告訴媳婦說:「我是屬虎的,但小進年,小虎即是貓,最愛吃魚肉。」媳婦心想:丈夫不幹活,家裡越過越緊,哪裡有錢買魚肉呢?於是,只好長嘆一聲,拿起農具下地幹活去了。

到了地裡,她看到蘇子葉已有小菜碟那麼大了,散發出撲鼻的清香。眼望著長有長蒂、氣味清香的蘇子葉,心裡有了好主意。她趕忙摘了很多蘇子葉拿回家去,又用黏米麵兒包上豆餡兒,做成耗子(老鼠)形狀,然後用蘇子葉一裹,蘇子葉蕾就成了耗子尾巴。就這樣,蒸熟了一鍋「黏耗子」端到丈夫面前,說:「你不是屬貓的嗎,貓最喜歡吃耗子,吃吧!」丈夫一看這食品樣子挺怪,氣味清香,到嘴裡又很好吃,不會兒就吃了很多。黏米麵吃到胃裡不好消化,於是,她丈夫只好下地幹活了。這件事兒傳開後,滿族旗人都蒸起「黏耗子」,以便鼓勵懶惰者參加勞動。

滿族點心薩其馬背後的故事傳說。

滿族的點心很多,最為人們喜愛的是「薩其馬」。傳說清代有位滿族將軍薩其馬,他酷愛打獵,喜食糕點,每次外出打獵時,都讓家廚為其準備很多點心,而且還要不斷改變花樣品種,有時做重複了,他就要罵人。

有一次,他又要外出打獵,家廚照例又要忙起來,他這次還提出要求說:「明天的點心一定要沒吃過的,否則你們都不要在我這裡幹了!」廚師們一聽非常著急。忽然,一位廚師想起前幾天他在街上看見過一種點心,是外地人帶過來出售的。廚師們將炸碎的麵條伴上白糖,壓扁後切成方塊,再放上青絲紅絲,樣子美觀,吃起來香甜味美。第二天,薩其馬將軍臨行前吃到這種點心,非常滿意,就大賞了眾位廚師。為了戲謔這位將軍,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薩其馬」了。

滿族的飲食習慣,與東北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和民族宗教信仰有著直接關係。

在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衣食來源的時期,他們的飲食以獸、禽肉及山林裡的乾鮮果為主。農耕經濟佔主導地位後雖然改為以糧食為主食、以肉菜等為副食的飲食結構,但在很多方面依然保持著某些狩獵民族的傳統特徵。

餑餑便於攜帶並且禁餓。八旗兵打仗,用它做軍糧。如農村至今仍常見的黏豆包、黏火勺、「驢打滾」、蘇子葉餑餑、波力葉餑餑、黏糕等,大多是用黃米而為主料包以小互餡蒸製而成。有的外面包上波力葉、蘇子葉、樹葉、菜葉等,一則是借其清香味,二則是避免蒸熟後粘在屜上,因季節不同做法有別。

春天做豆面餑餑,夏天做蘇子葉餑餑,秋冬做黏糕餑餑。豆面餑餑,是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麵蒸成。同時將黃豆炒熟磨麵,餑餑蘸豆面,呈金黃色,又黏又香。蘇子葉餑餑,是將黏高梁米用水浸泡磨麵,將小豆煮爛成豆沙,蘇子葉為農家所種,味清香。黏糕餑餑,也是將大黃米、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麵蒸成,內可夾小豆泥,食用時蘸糖或油煎。其特點多是以加人乳酪、蜂蜜和榛仁、核桃仁等製成的香甜口味為主。「薩其馬」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膩,是滿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糕點。

還有一種至今仍在東北地區廣泛食用的滿族麵食,俗稱「湯子」。

湯子是用加水發酵的蕎麥麵,不過現在多用玉米面,通過戴在手上的喇叭簡形「湯子套」把面擠成條狀直接擠人燒開的水裡煮,邊擠邊煮,熟後撈出鍋,形狀類似麵條,澆上調好的湯計,味道十分爽口,口感也很好。

滿族人的飲食習慣風俗來源

此外,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春節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醃在罈子裡,以備一年的吃用。其餘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將飯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鍋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對準鍋底加熱。有的人家備有寬沿大火盆,將萊鍋坐在支起來的鐵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鍋嘟嘟作響,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用來調味,也是非常美味的。

知識小拓展

大家還知道有哪些滿族人的飲食習慣呢?在許多滿族人製作的飲食小吃中,大家最喜歡哪一種?歡迎留言區討論吧!

相關焦點

  • 與您共學、網上領讀 | 「吃貨辭典」—薩其馬與文化傳承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在北京海澱區西四環四季青橋西路南有一座中國皇家菜博物館,是京城展現皇家菜系養生文化的窗口,也是中華美食的薈聚之地,在此可身臨其境地全方位感受皇家飲食文化。這期節目,我們聊一道滿族的點心「薩其馬」。
  • 西坡:薩其馬
    薩其馬,審其名,聞其音,觀其形,品其味,以及不見諸傳統中式點心鋪而多呈現於西餅屋或食品店、超市,故常常被目為西式糕點。然而,它卻是不折不扣的傳統中式糕點!「薩其馬」之名從何而來?傳說很多,比較靠譜的是:當年努爾哈赤手下有個將軍叫薩其馬,他總是隨身攜帶著妻子給他做的一種糕點。
  • 「志說北京」魯迅喜歡薩其馬
    魯迅是南方人,喜歡甜食,在北京居住期間,最喜歡稻香村的點心,尤其喜歡滿族點心薩其馬,因為薩其馬不僅甜,而且經油炸,魯迅很喜歡吃油炸的食品。據說在北京時,夫人朱安常用白薯切片,和以雞蛋、白粉然後油炸,很得魯迅喜歡,後來這個點心被戲稱為魯迅餅。據在日本留學時曾與他有交往的蘇曼殊說,周氏兄弟喜歡吃糖,終日口中含著糖塊,所以魯迅20多歲時牙齒便已缺損,到40多歲時便牙齒全脫。
  • 老北京餑餑鋪必備的薩其馬是啥來頭,總之家有仙妻也做不出來
    老北京的餑餑鋪很出名,這些店鋪從外貌到櫃內食品都很有特點,民族風味濃鬱。餑餑鋪字號多以某某齋命名,金匾大字,裝修也極為考究,不是牌樓高聳、挑頭遠眺,就是屋頂三面曲尺欄杆,下有鏤刻精美的掛簷板,用卷草、番蓮、螭龍、花鳥等做紋飾,懸掛著「大小八件」「百果花糕」「中秋月餅」「八寶南糖」等招幌。金碧輝煌、細雕巧琢的鋪面,使人相信店內的糕點也一定是精心製作,色香味俱佳。老餑餑鋪還有一個特點,即店內不設貨品櫃、玻璃櫥,點心是看不到的。
  • 教你自己在家做滿族特色小吃——薩其馬
    這兩天朋友突然跟我說,想吃薩其馬了,你做個薩其馬吧。我一臉疑惑,啥是薩其馬,不是沙琪瑪麼。我從小都是叫沙琪瑪,這人是不是口誤說錯了。後來上網查了一下才明白,哦,原來人家並沒有叫錯。薩其馬也叫沙琪瑪,滿語裡,「薩其」有「切」的意思,是因為「薩其馬」屬於一種切糕,再加上「碼」的工序,所以叫「薩其馬」,也有人翻譯成「沙琪瑪」,但其實不如「薩其馬」準確。滿族入關後,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到了現在,已經從北方傳到了全國,足以可見它的魅力了。薩其馬外表色澤金黃,口感酥鬆綿軟,聞起來香味濃鬱,吃起來入口即化,不止我們愛吃,家裡的老人小孩都愛吃。
  • 滿族特色小吃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滿族的先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他們豐富的食物來源,滿族的先民因而也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由於東北地區冬季漫長,天氣寒冷,且滿族人主要以狩獵為生,經常遠徵,體力消耗巨大,因此喜愛耐飢且熱量高的黏食、甜食及肉類等食物。
  • 滿族的美食主要有哪些?
    愛吃的人,永遠不會對滿族厭倦!今天我們聊聊滿族,不談歷史上的金戈鐵馬,只談美食。薩其馬、蘇葉餑餑、粘耗子、飯包、奶酪、奶茶、白肉、血腸、酸湯子……萬種美食,沒有一個256g的胃千萬別來!||粘耗子- 沒有「耗子」的粘耗子在滿族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麵,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 春節宅家自製,傳統點心沙琪瑪,入口酥蜜又軟糯
    春節宅家自製,傳統點心沙琪瑪,入口酥蜜又軟糯沙琪瑪也可叫做薩其馬,是中式特色糕點,滿族的一種食物。也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薩其馬以其鬆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優點,贏得人們的喜愛。滿族入關後,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時至今日,薩其馬作為滿族餑餑的美味,已經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薩其馬是將麵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做成。200g麵粉,3個雞蛋,3g小蘇打,30g糖,一勺麥芽糖,黑芝麻,枸杞,葡萄乾。選用普通麵粉,將麵粉倒在案板上,加入小蘇打,將麵粉和小蘇打拌勻,打入三顆雞蛋,拌成溼軟的麵團。
  • 淺談民俗文化:鈴鼓聲聲跳薩滿
    我們跟著小編一起聊一聊,鈴鼓聲聲跳薩滿,這一看似迷信,實則透漏著舊時人們原始信仰的鄉土文化風俗,其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寓意呢?薩滿的由來是什麼?「薩滿」漢字記音又寫作「薩嗎」「珊蠻」「薩莫」或「薩蠻」等,在滿語中的原意是「興奮狂舞的人」。
  • 來自滿族的酥軟小吃,在多本著作都有介紹,然熱量太大儘量少吃
    首先,先大致介紹一下沙琪瑪,沙琪瑪最開始是滿族的小吃,後來傳到中原,所以它的名字也是由滿語轉寫,然後音譯為沙琪瑪的,也叫「薩其馬」、「沙其馬」等,在香港也稱其為「馬仔」,是將麵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色澤金黃,甜軟酥糯,還帶有一絲絲黏香。
  • 淺析東北地區滿族文化的演變
    滿族有很多自己獨有的歷史文化,除了本民族文化之外,由於歷史原因,很多滿族居民吸收了漢族的文化,從而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滿族新文化,本文主要整理滿族文化的演變過程以及主要內容。   關鍵詞:滿族文化;東北地區;演變   1 滿族概況   滿族,以前叫做滿洲族,屬於55個少數民族之一。
  • 他還目睹了女婿和公主的愛情故事
    沙琪瑪亞健「薩其馬」是滿族的一種糕點,他曾是清代三陵的祭品之一。相關史籍記載《燕京歲時記》:「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光緒順天府志》:「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歷史悠久的食物,如沙琪瑪,總是有故事的,第三代靖南王耿精忠耿聚忠的弟弟。她嫁給了順治皇帝的養女魯嘉公主。
  • 舌尖上的天津小吃:一塊傳統點心的網際網路思維
    貴妃餅和薩其馬3天拍了兩塊餑餑2017年8月初,新報記者組織數家民間小吃向「舌尖3」主創展示時,楊明以溫文儒雅的風度、簡潔生動的說明和他那一塊顏值口味俱佳、翻毛飛雪的棗泥卷,吸引了「舌尖」的目光。負責小吃主題的主創回京後即與總導演溝通,祥禾餑餑被調整到「點心」主題中。祥禾餑餑鋪的這一塊餑餑並不簡單。餑餑,滿語,意指糕點類的麵食,清宮中設御餑餑房,民間經營正宗宮廷糕點的就叫餑餑鋪。楊明的太爺爺最早在老家滄州做點心,爺爺後來到了北京學徒還是做點心,爸爸傳承下來好手藝,成為天津國營祥德齋鼎鼎大名的老師傅。
  • 已經失傳的宮廷點心重現江湖!
    酥皮開的好不好全靠手藝,麵粉比例和選擇都有獨家配方調和~裡面也有松仁、核桃仁、瓜子仁混合冰糖等,卻比普通的五仁餡兒要柔和細膩許多。為了讓更多人吃到那些快失傳的老味道,這家店復原了一些經典的滿漢點心:舊時的餑餑鋪甚至還細分為奶茶鋪,一般會提供龍井、花茶和奶茶三種。(這家店暫時還沒有奶茶。)
  • 舌尖上的回憶:滿族美食
    而在滿族入關之前,滿洲有一種野生漿果,形似狗奶子,是當時沙琪瑪主要的果料,而隨著清朝入關之後,果料逐漸被葡萄乾、瓜子仁、山楂等取代。沙琪瑪在清朝作為受歡迎的點心,還常被作為廟宇及祭祀的供品。
  • 舊式餑餑鋪
    北京的舊式餑餑鋪,現在一天比一天少了!碩果僅存的,真沒有幾家,因為講究吃舊式餑餑日形衰微,都被新式點心鋪取而代之,一般昔日好買賣舊式餑餑的主顧,大半家業凋零,無力購買,醉心歐化摩登的人兒,又不認貨物,也難說,請把摩登的人兒,讓到舊式餑餑鋪,許多固有的美味的餑餑,他就沒有見過,叫不上來名,否則柜上人問您要什麼,瞠目不知所答。
  • 紅紅火火過大年——多次上央視的民族文化《趕大集》
    遼寧營口的紅旗大集,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紅旗鎮有兩萬六千多人,60%都是滿族,大集上賣的東西,保持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東北年俗文化,和滿族風情。紅旗大集是當地人自發形成的一個農貿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都匯聚到了這進行交易。這裡還有各種各樣的表演為新年添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