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貧困人口調查:「家徒四壁」形容窮,可他家連牆都沒有

2020-12-20 澎湃新聞
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木克基村一戶民居。

       中國最窮困的人口生活得怎麼樣?

       在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這個問題似乎游離於很多人特別是都市人的視野之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尚有7017萬貧困人口,約佔農村居民的7.2%。

       「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

       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握時間節點,努力補齊短板,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向全國全世界立下了扶貧攻堅決戰決勝的軍令狀。

       半年來,新華社派出9支調查小分隊,分頭前往中西部貧困地區,實地體察父老鄉親的生活狀況。一方面,通過30多年的扶貧攻堅,農村貧困面大幅縮小,貧困被趕進了「角落」裡。另一方面,今後的扶貧不得不去啃最硬的「骨頭」。那些最窮的地方,也正是底子最薄弱、條件最惡劣、工程最艱巨的貧困堡壘。

大涼山:

大米每10天逢集時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拍攝的畫面。馬依村海拔2600米,土地貧瘠,與鄉集鎮相距12公裡,道路崎嶇。全村135戶,729人,絕大多數村民至今仍生活在人畜混居的石板房裡。

       推開一扇破舊的木門,記者讓眼睛適應一會兒,才逐漸看清了屋內情形:

屋子分成兩半,左側是牛圈,雜草上散落著牛糞,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刺鼻的味道。右側是人住的地方,借著手機光亮才能看到床鋪——一塊木板搭在4摞磚頭上。屋中央,地面擺了3塊磚,上頭架鍋,底下燒柴,這就是爐灶。沒有一張桌子,連個板凳都沒見到。土牆被多年的炊煙燻得一片漆黑。

       這,就是四川省大涼山區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村民爾日書進的家。

       鍋裡煮了些土豆,便是他一家5口的午餐,有的土豆已經發了芽。對他們來說,吃米飯和肉是一件奢侈的事。

大米每10天逢集時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分別是彝族過年、漢族春節及彝族火把節。

       45歲的爾日書進左眼失明了。睜眼時,只見紅紅的一片。

       三年前,他發現眼睛有問題,卻沒錢去縣醫院看。有新農合可以報銷醫藥費,但要個人先墊資才能報帳,他墊不起。看病還要路費、生活費,對他來說這是一筆大開銷。他就一直拖著,直到無法醫治。

       牆上有兩張獎給「優秀少先隊員」的桔色獎狀,獲獎者是爾日書進14歲的大兒子。他家老二、老三都到了學齡,卻沒有上學,一臉懵懂地望著記者……

       爾日書進的生活,是大涼山區貧困現狀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扶貧工程一直在這片6萬平方公裡的高寒山區艱難推進。一些人利用政府的小額貸款、技能培訓,開始跑運輸、種花椒、搞養殖,或是外出打工,慢慢賺了錢。還有近50萬人從危房搬進了四川省重點民生工程「彝家新寨」。

       然而,在總人口近500萬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綿延千百年的貧窮根深蒂固。

       馬依村有很多十來歲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奔跑玩耍,似乎盡情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村支書吉克石都的話卻讓記者難以釋懷:

這個村目前適齡兒童沒有讀書的有上百人!

衣食住行令人心酸:

「家徒四壁」形容窮,可他家連牆都沒有

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巴平村弄哄組,66歲的村民蒙二妹站在自家居住的房屋前,她和兒子蘭金華住的茅草房已有幾十年歷史,是用樹枝、竹片拼成的。

       「家徒四壁」常用來形容貧窮。可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巴平村蘭金華的家裡,連一面嚴格意義上的「牆壁」都沒有。

       他和母親住的茅草房已有幾十年歷史,是用樹枝、竹片拼成的,縫隙裡抹著些牛糞,寒風和光線從無數孔洞透進來。

       一盞昏暗的燈泡下,柴草、雜物、簡單的農具堆在一起。長年煙火凝成的一條條黑毛絮從房頂、木架上垂下來。角落裡篾片圍成的兩個小窩,就是母子倆的「臥室」。

       前一陣房頂漏雨,蘭金華只好到隔壁弟弟家打地鋪。弟弟的房子是幾年前政府補貼2萬元建的磚房,但至今沒有門板,只擋了塊竹編的薄片。

       在集中連片貧困帶,經過黨委政府、社會各界的持續努力,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但記者看到,有些極貧戶,衣食住行仍樣樣令人心酸。

       ——居住。

       安徽金寨縣燕子河鎮毛河村餘大慶家,土房外牆上布滿密密麻麻的小洞,是野蜂做的窩,每到春天野蜂就飛進飛出。牆根還有山老鼠打的大洞。幾年前一場大雨,土房垮了兩間。

       在

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78歲的汪達開住的石屋已建了三百多年,一面牆已消失,僅剩三面

,如一個橫放的「U」形,正對著長長的巷道,

積雪和冷風直灌進屋。

       ——吃飯。

       在貴州省從江縣加勉鄉汙生村加堆寨,記者去了鄉人大代表、51歲的村民組長龍老動的家。一隻白色塑料桶裡有五六斤豬掛油,就是全家3口改善生活的美食了,做飯時切一小塊,在鍋裡擦一擦,就算是有油了。而大部分時間,就是清水煮野菜。

       記者正在採訪,忽然有人拎來一隻大公雞。原來是龍老動要留我們吃晚飯,他家沒有雞,就跟鄰居借了一隻,準備殺給我們吃。他家兩三個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卻要殺雞給我們吃。謝絕時,記者的心情實在是難以描述。

       他那臺電視機是全寨19戶、67口人唯一的電器,不是買的,而是社會捐贈的。他的臥室沒有門,只掛了塊塑料布,被褥下鋪的是一層散亂的稻草。

       在西南一些石漠化嚴重的山區,仍有季節性斷糧。政府給每月每人30斤救濟糧,有些村民還是不夠吃,只能跟親友借,來年打了新糧再還上。

       石漠化山區石多土少,土層瘠薄,土下是喀斯特地貌「漏鬥」,存不住雨水。每年的收成都很微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貴州武陵山區沿河縣思渠鎮有個村子名叫「一口刀」,就是「建在刀背上」的意思。全村34戶,只有1.5畝水田。各家只好輪流耕種,輪不上的就在貧瘠的旱地種點玉米。就是說,一碗飯全村輪著吃,輪一圈要幾十年。記者去採訪時,已經輪了十多戶。

       ——飲水。

       寧夏西吉縣向來乾旱少雨。王民鄉下趙村馬虎鋼平時拉一次水,來回要跑40公裡,一次拉兩大桶,大約一噸,能吃半個月。一噸水4元,拉一趟水油費就要十幾元。「還不敢拉太多,放時間一長,水就不能吃了。」

       在湖南保靖縣木耳村3組,寨外路邊有兩處用石塊砌成的小窖,泥土和石縫間滲下極細的水流,這就是數百村民的救命水源。旁邊布滿了深深淺淺的蹄印,牲畜糞便隨處可見。

       72歲的村民向遠華說:「一連晴幾天就沒水喝,只能去幾裡外挑水。因為缺水,前年莊稼顆粒無收。」

       ——出行。

       這次採訪,記者未能到達最偏僻的貧困地區。在四川涼山,去最遠的貧困村,從公路盡頭出發,還要騎馬走上三天,還得不下雨才行。而即使能夠通車的地方,行路之難也常令人望而生畏。

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木克基村,一名孩子趴在床上做作業,她的家裡沒有桌子。

       雲南怒江州瀘水縣古登鄉念坪村的大山太陡了,耕地坡度竟達80度左右,幾乎是「掛」在山上。在攀登過程中,村民指給記者看路旁一個墳丘,那裡埋的是一個不小心摔死的村民。而牛、馬摔死更是時有發生。人們說這裡是「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

       去年,同屬怒江州的貢山縣獨龍江鄉79公裡山間公路改建完成,耗資7.76億元。其中,僅打通一條6.68公裡長的隧道,就花了約3.7億元。照此計算,要全部修通偏遠山區的通村、通組公路,所需投入將是天文數字。

       有的地方仍以溜索為路。在雲南福貢縣馬吉鄉橋瑪嘎村,記者看到,一條顫巍巍的鋼絲繩橫亙幾十米寬的江面,十多個大人小孩正排隊等著過索,這是全村百來口人進出的唯一通道。12歲的小學生餘強已是溜索「老手」。他把索扣往鋼絲繩上一卡,溜繩一端固定,一端兜住大腿和腰,掛上書包,腳一蹬,腿一曲,頓時凌空飛向對岸,似乎一點都不覺得危險。

孩子教育:

全村1200多人1100多人是文盲半文盲

       小七孔,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旅遊旺季總是遊人如織,甚至常常人滿為患。然而,景區5公裡外便是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極貧區。

       菇類村,全村357戶,除一戶開農家樂外,幾乎再沒有人依靠景區發家致富。當地特產瑤山雞肉香味美,也一直沒有打開近在咫尺的市場。

       全村1200多人中,有1100多人是文盲、半文盲。多數村民至今不會找、也不敢找市場,只能靠種田維持溫飽。

       教育缺失成為一些困難群體脫貧的深層障礙。

       甘肅東鄉受教育人數呈「寶塔式」遞減:一些小學一年級有50個學生,到五年級就只剩下5個。東鄉縣有個村莊500多人,至今沒有出過一名高中生。

       九年制義務教育在全國各地都已較為完善,免學費、營養午餐等措施更讓無數孩子受益。但是,孩子初中甚至小學便輟學的現象在貧困山區並不少見,一些家長很早就帶著子女外出務工。對於那些最窮的家庭來說,上學本身就是一筆難以承受的大開銷。

廣西馬山縣白山鎮民新村的幾名孩子走在上學的山路上。

       在廣西都安縣隆福鄉葛家村,記者看見一對小兄妹,穿著沾滿泥垢的棉衣、涼鞋,背著裝滿牛糞的背簍,弓著腰,一步步向山坳走去。背簍裡的牛糞超過40斤。男孩12歲,女孩10歲,但身高只有一米出頭,非常瘦小。那天本該上學,但是教學點唯一的老師去鄉裡開會了,孩子們只能停課。

       跟著他們去家裡,他們的父親正在為孩子讀書發愁:「學費不收了,還有書本費、雜費和生活費呢?」

       他家還有個初中生,每周從鄉中學往返就要車費40元。不坐車,就只能步行幾個小時山路,包括爬過陡峭的懸崖。

       「最好的房子是學校」,的確已在大部分農村變成現實。但是,教育設施落後、師資缺乏,仍是貧困地區的共同難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致隱形貧困人口:你到底有多窮,心裡沒點數嗎?
    致隱形貧困人口:你到底有多窮,心裡沒點數嗎?一個月前,朋友在微信裡跟我說:不如我們十一月去成都玩吧。隨後給我發了一個旅遊團的連結,我點開一看,發現要三千多塊,於是馬上哭喪著臉說:我想去,可是沒有錢啊。朋友覺得很吃驚:你怎麼可能沒有錢?我這才發現,原來在朋友看來,我是個「腰纏萬貫」的人,不僅每天都去益禾堂門口排隊買奶茶,還時不時就更新化妝品,比如TF的新系列口紅一出,我馬上就入了好幾隻。但其實,我很窮啊!
  • 世界最「摳門」酒店,建在山上連牆都沒有,上廁所都得步行10分鐘
    世界最「摳門」酒店,建在山上連牆都沒有,上廁所都得步行10分鐘世上的酒店千千萬,可是不知道這個全世界最不正經的酒店大家有沒有去過。這座酒店實在是讓人無法形容,首先它建立在1970米的高山之上,可是除了地板和床之外,這間酒店它沒有牆,四周都是空蕩蕩的,不由得讓人感覺真是連牆都不願意建嗎,就一張床擺在那,真是世界最「摳門」的酒店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奇奇怪怪的酒店,來這裡住的遊客卻不少。酒店名叫Null Stern。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
  • 在農村,你見過最窮的人,貧困到什麼地步?
    在農村,你見過最窮的人,貧困到什麼地步?每個地方的農村都有幾戶特貧戶或者是赤貧戶,有些貧窮,真的超乎我們想像,能驚呆世人雙眼。我這裡是大西北河西走廊農村,由於地處乾旱少雨、風沙肆虐的大西北,當地經濟本身就欠發達,這也導致了貧困現象時有發生。
  • 2018第一紮心網紅詞:隱形貧困人口,你是嗎?
    但另一方面:他們並沒有太多錢。從存款來看,是名副其實的窮人。他們是新時代的「新窮人」。一起來看看「隱窮」人口的各自窮法吧!暗地裡:工作日時吃飯從不拍照,畢竟都在沙縣小吃解決。其實對菜品定價比對食材新鮮度意見要大很多,從小最深惡痛絕食堂阿姨打菜抖勺。
  • 熱點|王思鐵:「三最」是破解深度貧困難題的根本路徑
    據有關材料表明,深度貧困地方中最困難的村,發展產業欠基礎、少條件、沒項目,少有的產業項目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不足,對貧困戶的帶動作用有限;全國12.80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居住著60%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後,村兩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強,3/4的村無合作經濟組織,2/3的村無集體經濟,無人幹事、無錢辦事、無人管事現象突出。總體來說,最困難村的明顯特點就是人窮村也窮。
  • 日本也有「隱形貧困人口」?
    「佛系青年」還言猶在耳,一個新的網絡詞彙又火了——「隱形貧困人口」。隱形貧困人口,指有些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花錢毫不手軟,但實際上非常窮。 聽說鄰國日本也有「隱形貧困人口」這種說法?
  • 隱形貧困人口指的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哪些人算隱形貧困人口
    隱形貧困人口指的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哪些人算隱形貧困人口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新鮮出爐的熱詞:隱形貧困人口。  根據網絡定義,隱形貧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告別絕對貧困
    新華社南寧11月21日電 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告別絕對貧困新華社記者胡佳麗、何偉、郭軼凡在位於中國南方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場向貧困「堡壘」發起的最後總攻交出答卷——11月20日,自治區政府批准最後8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 大涼山為什麼這麼窮?四川大涼山貧困原因分析
    隨著「最悲傷作文」在網絡發酵,有人質疑這是槍手所為,中共涼山州委宣傳部還專門發出針對此事的調查報告,稱文章經過支教老師的整理。  很多網友開始捐款,但公益組織人士認為,涼山孤兒缺的不是錢,是愛。  大涼山貧困,但為什麼貧困?為什麼這麼多年仍然貧困?問題並不簡單。》》推薦閱讀:為什麼大涼山不需要捐款
  • 極端貧困人口比例 中國18年降了47.1%
    在發展中國家中,僅僅三大領先的經濟體(巴西、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總產出便與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和美國這六個傳統北方工業強國的G D P總和相當,這是150年來首次出現的情況。這表明全球經濟實力正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再平衡。千年發展目標中「將日平均生活費用低於1.25美元的人口(極端貧困人口)比例減半」已經提前三年實現。
  • "隱形貧困人口"火了!調侃背後的真相比你想的殘酷
    首先,什麼是「隱形貧困人口」?根據網絡定義,隱形貧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隱形貧困學習身為一名隱形學霸,你所必備的技能當然是等室友都睡了,半夜一點躲在被窩,用手電筒照著看書。但是這麼做有風險,萬一被室友發現,友誼的小船翻了也就翻了,要是室友也認真學習起來......你班級第一的地位可不能被超越。因此,建議到教學樓的廁所複習,不僅有24小時照明,最主要的是,還安靜。
  • 每日一詞:隱形貧困人口
    「隱形貧困人口」,字面意思為「invisible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指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卻窮到吃土(dirt-poor)的人。常見代表人群如:前一秒還在曬大餐,後一秒連房租都要室友墊付。
  • 我不是隱形貧困人口,我是真窮× l 心理扭蛋機
    也就是說,當你自己的溫飽都受到威脅的時候,你再講什麼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就純屬自欺欺人了。窮是因為窮人思維?「這兩天我只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有別的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的好一點,我現在明白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麼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的是解決下一餐。」
  • 人口普查的先聲:16世紀英國的貧困普查
    儘管全國範圍內的人口普查直到1801年才在英國實施,但英國對人口信息的系統性調查早在16世紀就已啟動。切斯特(1539年)、考文垂(1547年)和伊普斯威奇(1551年)等市鎮在探索解決貧困問題的過程中,先後進行貧困普查(census of the poor),成為近代英國政府系統搜集人口信息的最早實踐,可謂英國人口普查的先聲。
  • 網絡流行語隱形貧困人口什麼意思什麼梗
    其實就是有些看起來很有錢的人,其實非常窮,就被稱為隱形貧困人口。  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在網絡上流傳之後,網民對於「窮」的認識又有了新的領悟,並將一部分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稱為隱形貧困人口。  該詞流行之後,較多的網友認為自己符合該詞的描述,並以自嘲的態度進行「認領」。  很多網友表示:哎喲,這說的不就是我嘛!
  • 「隱形貧困人口」月薪5000,負債10萬:「精緻窮」毀了多少年輕人
    你回想起你自己的這一年,你都收穫了什麼?愛情?金錢?還是一無所獲,甚至還欠下一屁股債?★ 月薪5000,負債10萬國內一檔公路真人秀《熬鷹巴士》有這麼一期節目,叫做隱形貧困人口。講的就是那麼看起來有吃有喝還有得玩的年輕人,他們背地裡實際特別窮。
  • 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
    (經濟觀察)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中新社北京12月3日電 題:中國攻下脫貧「頭號工程」:投資超萬億 完成千萬貧困人口大遷徙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這次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1000萬人,規模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中國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3日說,全球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有80多個,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
  • 隱形貧困人口究竟貧困在哪裡?
    文 | 雪菲 轉載來源 | 雪菲(sunxuefei2013) 對於「窮」這件事,去年誕生了一個更高級的說法——「隱形貧困人口」。按照網絡上給出的定義,隱形貧困人口有兩個特徵。
  • 為了養娃,寶媽們成了最大隱形貧困人口
    引言:前幾年網絡上流行了一個詞語叫做隱形貧困人口。這個詞說的是什麼呢?大概就像是現在的精緻窮。朋友圈裡示的都是自己去過哪些好玩的地方、買了什麼好看的包包、去了多麼高檔的餐廳,但其實自己卻因為這樣的高消費而欠了很多的貸款。但現在這個詞不光形容當代年輕人,形容寶媽也很是恰如其分。
  • 印度城中村裡的低種姓女人,我窮我有理,我窮我快樂
    我窮我有理,我窮我快樂。這句曾經被中國人嘲諷的話,在印度得到很好的演繹,說的就是達拉維的情況。如今很多中國遊客去孟買,總會到達拉維貧民窟遊覽一番。體驗不一樣的幸福感。孟買是印度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大城市,達拉維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村、貧民窟,在1.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住著超過100萬人,用郭德綱相聲中的滿坑滿谷來形容一點不過分。十九世紀的時候,達拉維還僅僅是孟買一個安靜的小漁村,後來孟買修建了兩條鐵路,在小漁村的一前一後通過,因為當時兩側是空曠的田野,方便施工,而小漁村需要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