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為什麼這麼窮?四川大涼山貧困原因分析

2020-12-13 閩南網

  開篇語

  近日,一篇被網友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在網絡熱傳。

  一位名叫木苦依五木的四川涼山彝族女孩用不到300字的篇幅寫下了父母相繼死去,自己想念母親的故事。

  隨著「最悲傷作文」在網絡發酵,有人質疑這是槍手所為,中共涼山州委宣傳部還專門發出針對此事的調查報告,稱文章經過支教老師的整理。

  很多網友開始捐款,但公益組織人士認為,涼山孤兒缺的不是錢,是愛。

  大涼山貧困,但為什麼貧困?為什麼這麼多年仍然貧困?問題並不簡單。》》推薦閱讀:為什麼大涼山不需要捐款

印象大涼山

  中國最後消除奴隸制的地方

  網傳的「最悲傷作文」

  數年前,時任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代理縣長的曲木伍牛曾寫過一篇調查報告《涼山彝族地區貧困問題研究——貧困現狀及其特點》。

  在曲木伍牛看來,涼山貧困的首要原因就是歷史問題。

  涼山州是中國最後消除奴隸制的地區。20世紀50年代,涼山州還處於奴隸制、農奴制和封建制並存的階段,並相當完整地保持著該區域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樣式和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

  1956年,涼山州開展了民主改革運動,成為涼山歷史上劃時代的社會變革。制度的變遷使涼山彝族人人平等,但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不能象政治變革那樣在一夜之間可以完成。

  自然災害頻發

  四川涼州的彝族孩子

  涼山州位於川滇交界處,總人口470萬,彝族佔半數以上,境內6萬餘平方公裡幾乎都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交通閉塞、生態環境惡劣,州轄17個縣市中有11個為國家級貧困縣。

  在大多數彝族聚居的山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薄弱,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

  但是,曲木伍牛在調查報告中提到,從甘孜、阿壩等四川其他兩個民族自治州看來,其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不比涼山好多少卻比涼山富裕多了,所以關鍵問題肯定不在自然條件上。

  種地還用木製農具

  大涼山的彝族母親

  據有關資料顯示,涼山彝族地區的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以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方式進行的。

  以旱地耕作為主,山地墾殖採取休耕輪歇的方式,實耕地一般一年只種一季,土地輪歇時間長、利用率低。

  農業生產工具也很簡陋,普遍使用木製農具。耕作方式通常是淺耕淺耙,碎土不細,施肥甚少。勞動形式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畜牧業生產管理也極為粗放,靠天養畜,牲畜數量始終是有限的,基本維持在一種低水平的自然平衡狀態。

  哪怕在今天,這種生產方式上的歷史鴻溝依然大量存在。

  文盲半文盲不降反升

  外出做童工被遣返回鄉的彝族女孩

  生產方式上的落後,與勞動力的素質脫不了關係,在涼山,這恰恰是個很嚴峻的問題。

  曲木五牛的調查報告顯示,彝族地區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受教育時間短,文盲、半文盲人數不降反升,反貧困的智力支撐力弱。

  他們大多數人勞動技能簡單,只掌握著最簡單、原始的農業技能,勞動力的繼續教育和技術教育匱乏,想靠提升勞動技能致富難度很大。

  並且,在四川省歷年成為勞務輸出大省的背景下,涼山彝族地區勞務輸出所佔比例很小,這一趨勢在近年才剛剛得到緩解。

  這不僅因為涼山勞動力知識水平、勞動技能單一,語言交往能力、民族風俗習慣也成為影響他們去往其他省份務工的重要原因。

  2014年10月份的涼山日報報導,涼山州勞務輸出實現巨大轉變,前三季度共輸出101萬人次,但輸出質量不高,有序輸出率僅有27%。

  網際網路上,流傳著大量大涼山童工的照片,有些孩子為了每天20多塊錢的工資,去小煤窯裡當童工,只是為了能吃飽飯,他們在小學一二年級就輟學,甚至得到父母允許外出打工。

  多家媒體都曾做過報導,深圳、東莞曾多次遣返涼山童工返鄉,卻擋不住他們再次外出打工。

  苦熬不苦幹

  大涼山的孩子

  長期以來,涼山彝族地區的很多群眾一直延續著從奴隸社會遺留下來的陳規陋俗。

  曲木伍牛的報告中寫道,彝族群眾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簡陋、矮小,室內黑暗、陰溼,牛羊和人混處一室,飲食起居都以「三鍋莊」為中心,日為炊飲之所,夜為臥歇之地,室內除設糧屯外,別無它物。

  大多數住房不配院壩、廁所和畜圈,門前就滿滿地堆積著一年來的生產用肥,任其日曬雨淋,衛生條件極差,要進室內必須從糞堆上踏過。

  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精神長期受到壓抑,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幹的思想。

  1997年,時任國家民委副主任的文精在涼山州布拖縣考察扶貧工作時,看到涼山彝族地區的這種貧困狀況,沉重地指出:「涼山的貧困還是原始的貧困」!

  「喝在酒上,穿在銀上,用在神上」

  圖為2014年1月10日,昭覺縣達洛村的文古日作在說服14歲的女兒文古爾作外出打工掙錢。

  物質貧困和文化貧困交織起來,又造成人們觀念上的落後。曲木伍牛把這總結為:聽天由命的人生觀、得過且過的生活觀、重農抑商的生產觀、溫飽第一的消費觀、共產平均的分配觀、崇拜鬼神的文化觀、重義輕利的倫理觀、忠守故土的鄉土觀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觀。

  1999年春節前夕,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的謝世傑率隊到涼山州慰問。在昭覺縣的一個彝族村寨,謝世傑走進一戶人家,發現戶主蹲坐在「三鍋莊」邊,但火塘裡並沒有火。謝世傑問,這麼冷為何不燒火?對方答,沒有柴。謝世傑再問,你年紀不大,又有力氣,怎麼不去砍呀?戶主說,砍柴的地方太遠……

  曲木伍牛認為,彝族的傳統習慣更多地趨向於「重義輕利」,甚至有「以務商為恥」的行為規範,「喝在酒上,穿在銀上,用在神上」是當地的真實寫照。

  在當地,人們以酒為尚、以醉為樂、以醉為榮,形成一種「以酒當茶、殺牲待客、來客必敬」的共吃、共喝、輕功利、重人際的民族文化心態。

  並且,由於原始宗教信仰的影響,當地輕生重死觀念嚴重,普遍存在著殺牲祭神(鬼)的習俗,葬禮被視為高於其他一切禮儀的大事,人們互相攀比、往往耗資巨大,甚至為此傾家蕩產。

  據三聯生活周刊報導,同為涼山彝族人的中央民族大學彝學教授侯遠高一直在收救孤兒,其中,一位患腎積水的孤兒茲切被後侯遠高收留5年,在2011年末國家發放孤兒補貼後送回給其爺爺撫養。

  爺爺收到補貼後,卻沒有及時送茲切就醫,反倒花光了孤兒補貼給他辦了一個隆重的葬禮,侯遠高聽聞茲切死訊去質問其爺爺,「犯病了為什麼不告訴我?活的時候不看病?死了把錢吃掉?!」

  犯罪與吸毒無所顧忌

  大涼山兒童

  由於涼山彝族地區文盲、法盲很多,社會治安較差。

  調查報告顯示,當地罪犯作案的動機隨意化;作案的手段簡單化,甚至赤手空拳也作案;作案的目標低值化,為一包煙一瓶酒也去作案;他們對作案後果不計較,從未想到作案後會對他人和自己帶來什麼後果,只顧眼前目的的實現。

  此外,毒品肆虐也是涼山的一大特點,跟吸毒相伴而來是愛滋病泛濫。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涼山州HIV/AIDS人數佔四川省發現HIV/AIDS總數的50%以上,列四川省第1位。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涼山腹地的國家級貧困縣昭覺縣、美姑縣、布拖縣、越西縣都是吸毒販毒的重災區,四個縣的彝族人口都佔全縣總人口的94%以上。由於區位特點和普遍貧困,涼山成為金三角毒品經雲南販運至四川的重要通道。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2009年專家曾估計,擁有近200萬彝族人口的涼山州實際感染愛滋病人數不少於2萬人。

  由於民族傳統風俗,未婚的彝族青年多性伴現象比較突出。性傳播的增加,必然又會伴隨母嬰途徑的出現,在昭覺縣竹核鄉和爾古鄉,已經發現多起兒童感染愛滋病的案例。

  並且,人口的過快增長也給當地經濟發展拉了後腿。由於當地人習慣早婚早育,每個家庭普遍生育2-4個孩子。

  由於經濟、教育發展滯後,當地陷入了「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

  在大涼山的貧困面前,政府並非無所作為。

  據環球時報博報導,官方數據顯示,國家在2010年—2013年間,僅在10個扶貧項目中就投入了83.65億人民幣。來自涼山州教育局的數據顯示,涼山州教育投入連年遞增,從2011年的49億上升至2013年的70億元。涼山州政府2012年的報告顯示,當地在2007-2012年這5年來,累積投入276.5億元改善民生。

  (綜合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三聯生活周刊等相關媒體報導)

相關焦點

  • 2020年貧困山區捐贈地址,四川大涼山捐舊衣服怎麼捐,往哪兒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會給孩子添加很多的衣服,但孩子長得快,丟了可惜,哪麼2020年貧困山區捐贈地址是什麼,四川大涼山捐舊衣服怎麼捐,往哪兒捐?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了解一下志願者胡秋根。貧困山區捐贈地址作為中國最貧困地區,四川大涼山,2020年6月30日將完全脫貧,戶戶做了新房,村村修了公路。但在偏遠的地方,物資暫時還不夠發達,希望各界人士的關懷。
  •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
    四川有個大涼山!走進大涼山深處的彝族人家,古老而貧窮的地方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彝族居住地:大涼山。在川滇交界處,六萬多平方公裡的面積,幾乎都是山區。這裡居住著230萬的彝族同胞,他們多數人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上。
  • 大涼山落後貧窮的現狀並不可怕
    大涼山落後貧窮的現狀並不可怕時間:2015-08-05 10:30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實事求是地說,在我國貧窮落後的地區不僅有四川大涼山,其實,還有很多地方。而且,每個省市自治區都有著相對貧困的地區和貧困人口。
  • 大涼山在四川哪裡
    在四川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內,是大雪山的支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2,000∼3,500米,個別高峰近4,000米。山地西側美姑、昭覺一帶為山原,丘陵起伏,頂部渾圓平坦,林牧業發達。東南側為金沙江谷地,河谷深切,地面破碎。大風頂一帶為大熊貓分布區。已建立自然保護區。大涼山為彝族聚居地區。大涼山以東為小涼山,以北為小相嶺,以西為安寧河谷地。
  • 四川大涼山貧困山區學校孩子採蘑菇,支教老師胡秋根與村民圖片
    貧困山區孩子貧困山區孩子貧困山區孩子在家自己做飯的孩子。貧困山區孩子背著書包,在山裡找蘑菇,找到了給父母去縣城換零錢。四川大涼山作為中國最貧困的山區,物華天寶,歡迎來體驗生活,作客,大涼山志願者胡秋根支教老師,很樂意成為您的嚮導。
  • 四川大涼山童工:打工至少能吃飽飯 為什麼不讓去?(組圖)
    這些被攔截的十幾歲少年為此十分沮喪,準備接孩子回家的家長們臉上也露出了不滿和不屑:「出去打工至少能吃飽飯 ,為什麼不讓出去?」 理由聽上去簡單粗暴。但接下來幾天,記者深入大涼山,所見所聞令人不禁心酸。」
  • 四川大涼山貧窮現狀:7歲娃從沒洗過澡沒見過衛生紙
    四川大涼山,這幾天因一篇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淚》,再次引人矚目。  一直以來,貧苦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給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貧窮、吸毒、愛滋等殘酷字眼揮之不去。「大涼山」對於多數人來說也許就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個存在」。  真實的現狀往往是複雜的,需要長期的、整體的觀察。
  • 上一站大涼山下一站清華北大
    【上一站大涼山下一站清華北大】大涼山貧困縣網絡班學生考上清北四川涼山州雷波中學,這個剛脫貧的國家貧困縣裡唯一的高中,今年同時考出了清華、北大學生。「網絡班」一端是成都七中,另一端是貧困地區的248所高中。
  • 【調查】大涼山有多窮?7歲男孩從沒洗過澡,沒見過衛生紙!
    :陳地、吳光於  四川大涼山,這幾天因一篇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淚》,再次引人矚目。「大涼山」對於多數人來說也許就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個存在」。    真實的現狀往往是複雜的,需要長期的、整體的觀察。    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5年,扶貧進入「啃硬骨頭」攻堅階段。新華社記者數次深入大涼山,直面讓人動容的貧困,調研成因和脫貧對策。
  • 紮根大涼山支教的「鏗鏘玫瑰」
    謝彬蓉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常講的「彝海結盟」故事,就想把支教目的地放在大涼山。經詳細了解,大涼山迫切需要教師,正是她的用武之地。2014年,她剪去剛剛蓄起的一頭長髮,背起行囊,來到了大涼山。初來之時,她並沒想到會在這裡待這麼多年。最初,她在涼山州首府西昌市附近的一所小學支教,教學條件差、學生基礎差都在預期之中。
  • 走進大涼山,「最窮的地方」是啥樣
    四川大涼山,這幾天因一篇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淚》,再次引人矚目。
  • 東莞這所學校向四川大涼山捐贈16813件衣物
    「我捐了羽絨服,讓大涼山的小朋友寒冬不冷」「我捐了運動鞋,讓大涼山的小朋友跑得更快」。1月11日,東莞市光正實驗學校聯合東莞市橙心慈善會舉行了「情暖大涼山」衣物捐贈儀式。該校師生手拎一袋袋衣物參與捐贈,共計捐贈衣服、鞋帽、背包等16813件,價值約50萬元。
  • 北來新作講述大涼山
    龍雙豐四川作家北來耗時二十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大涼山往事》,表現一個北方來的商人於1934年至1950年的15年中,隻身走進大涼山做布匹生意的艱苦卓絕經歷,展現了涼山風起雲湧的時代變革,呈現出大涼山奇特的地貌、風俗、人文多維度的空間,
  • 大涼山的痛與變
    、四川民族類別和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自古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古「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這裡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長期落後於內地。在「央企入涼」戰略支持下,中國電建水電七局依託集團優勢,與涼山州政府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水電七局有限公司總經理申茂夏鄭重承諾:「作為央企,水電七局要為涼山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一場精準扶貧攻堅戰在大涼山的崇山峻岭間鋪開。
  • 被屏幕連接的大涼山:痛,未必壞
    聯繫到曹本華老師是在12月13號的晚上10點,他正在四川大涼山布拖縣一個距離學校1公裡外的職工宿舍,用手機給六年級的孩子準備明天信息學的課件。這一天,是他以骨幹教師的身份從廣東佛山來到布拖縣基層助教的第103天。大涼山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 ——四川大涼山一個彝族村的脫貧之路
    新華社成都10月30日電 題:轉觀念、興產業——四川大涼山一個彝族村的脫貧之路新華社記者高健鈞80多頭進口種牛、4個冷水魚塘,30多頭黑豬……說起自家的產業,年近花甲的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博作村村民蘇呷次拉樂不可支。
  • 大涼山走出來的女子棒球隊
    小阿牛來自四川大涼山,家裡有7口人,6歲的她明顯比同齡女孩「小」很多,特別瘦,所以常被稱作隊裡的「小不點」。沒來基地前,她在家鄉一所海拔超過2500米的學校讀一年級。因為是家裡的「大姐姐」,需要照顧2歲多的弟弟,所以每天天還沒亮,小阿牛就背著弟弟,打著手電筒,從家裡翻過三座山,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學校上學。
  • 大涼山辦國際戲劇節?濮存昕開始並不積極,如何讓他改變
    「我不是月亮,看不見山外;山外那座山,我渴望看見……」作為第二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歌劇《聽見索瑪》講述了涼山「懸崖村」從山腰搬到山下的故事,這幾句唱詞抒發著當地彝族人想要看到更大更美好世界的渴望,也回答了許多人的疑問:為什麼當初還未摘下貧困帽子的大涼山要舉辦一個國際戲劇節?因為要讓大涼山看到世界,也讓世界看到大涼山。
  • 走出歷史宿命,大涼山孩子的暑期從「單色「到「多彩」
    如同一滴水能夠映出暖陽的七彩,大涼山孩子們的暑期生活,也變得絢爛多彩起來。(小標題)貧困戶的女娃要寫小說這個夏天,剛剛參加完高考的阿作,第一次沒有在深山裡守著牛羊過暑假。5月下旬,貧困的阿作一家從涼山州昭覺縣宜牧地鄉,搬到了縣城城郊安置點南坪社區。
  • 四川大涼山「跑出」女足小將:綠茵場綻放夢想之花
    四川大涼山「跑出」女足小將:綠茵場綻放夢想之花 2020-11-15 10:43:34 作者:李駿 責任編輯:李駿   中新社成都11月15日電 題:(中國減貧故事)四川大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