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初秋,夏天的熱浪雖然尚未完全消散,但樓市的高溫似乎正在慢慢退卻。
近幾日,筆者借出差之際,順便走訪了幾個城市的多位地產同行,進行了交流之後,發現大家都在感慨:自今年7月以來,所負責的樓盤的銷量相比上半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尤其是在價格方面,增速大大減緩,一些樓盤甚至出現了近兩年罕見的降幅。房價經過近些年的大幅飆漲,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剎車」跡象,呈現出高位滯漲的態勢。
其實在今年春季過後,在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已經表現出一定的疲態,但隨著四五月份一些三四線城市眾多地王紛紛誕生,房價又迅速被「激活」,同時一些炒房客趁機推波助瀾,不少城市的房價在短時間內又漲了五六成。
但自7月以來樓市大幅降溫,部分樓盤甚至出現了「退房潮」,有些樓盤一夜間退房高達一百多套。
總體來看,目前樓市已經邁進了「深水區」,驚濤駭浪,「買房穩賺不賠」已經成為過去時!
回顧近些年樓市的發展,可謂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牛市「狀態!量價齊升,一片火爆,這是大部分城市樓市的真實寫照,房價動輒會翻上一兩番,甚至一房難求。
在2016年之前,在不少城市,特別是一些三四線城市,甚至用了十年的時間房價才實現了翻番。而近兩年房價之所以高歌猛進,有眾所周知的原因。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人口紅利消失,以及「棚改」被「舊改」逐步取代,再奢望房價能繼續快速上漲,顯然並不太現實。
目前很多房子價格漲幅過大,已經脫離了一些剛需者的購買能力,而與此同時,手持大量房產的炒房客,由於囤房代價過小,也不會輕易折價出售,換句話說,當前很多地方的房價已處於漲不動也跌不下去的狀態。而這種高位滯漲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在這種情景之下,繼續冒險炒房顯然是非常愚蠢的!一方面炒房會付出高溢價的財務成本;而另一方面也會承受調控風險,國家一直在強調」房住不炒「,對炒房者的政策打壓勢必會越來越嚴。
房子作為一種「發家致富」的斂財工具會慢慢成為歷史,它的投資屬性將逐漸被剝離,而慢慢回歸剛需。對於投資房產來說,如果在當前高位入手,風險很可能會大於收益。即便房價不會下跌,但只要漲幅跑不贏通膨,再加上不菲的房產交易手續費,在房價高位震蕩階段「搏殺」,大概率是一筆得不償失的生意,很容易會被套牢!
而對於剛需者來說,在當前的階段,其實也有足夠理由和時間進行觀望。如果說在房價未起勢之前單價四五千元時,剛需者有足夠的耐心觀望,那麼當面對現在一兩萬的房價,為什麼反而喪失了理智迫不急待地追漲?
一些人所謂「剛需者買房任何時候都不晚」其實是一種偽邏輯,當家庭收入無法匹配高房價,盲目跟風買高價房,就很可能會成為炒房者的炮灰,無疑是羊入虎口。
爭奪高價房其實並不是剛需居有定所的唯一道路,目前很多地方推出了公租房廉租房等多樣性的住房方式,一樣可以解決居住、結婚、孩子就學等剛需住房問題。
其實,房子本質也是一種商品,所謂只漲不跌只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房價永遠是昨天最貴「,」勸你買房的人從來就是對的「,這些觀點在特定的時間內也許是對的,但長期來看就是一種悖論,都會變成騙人的鬼話。
日本和香港的房價也曾被很多人認為只漲不跌,但最終都被無情擊碎,曾經車水馬龍的國際都市底特律,至今仍有許多一元一幢都無人問津的房子。
對於當前的高房價,有些觀點認為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消化近兩年產生的巨大漲幅。
而當前房價之所以高昂,也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物以稀為貴」,其實我們也許壓根並不缺房子,據統計目前國內的房子已足夠三十億人口居住,但因為很多房子被人為囤積,才顯得看上去有些稀缺。但隨著打壓炒房的加碼,囤房成本會越來越高,許多空置房勢必會被推向市場,供應量增加之後,房子終將不再讓剛需者高不可攀!
當樓市進入深水區,急於「衝浪」者,很可能會葬身大海,而智者最穩妥的姿態應該是「乘舟」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