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心血管醫生學超聲系列培訓班」課程講座之《臨床醫生應掌握的超聲心動圖知識》的第十節《客觀分析心超報告結果》。
客觀分析心超報告結果
本節課同步字幕:
一、超聲診斷的基本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
以正常解剖結構為基礎,
要認識正常超聲心動圖;
通過與正常超聲心動圖進行比對 逐個分析 逐個切面進行驗證;
發現超聲心動圖的異常(同病異相,異病同相);
結合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加上合理的邏輯推導;
診斷疾病。
檢查單提供詳細病史,目前PACS系統可以實現臨床資料共享。
臨床醫生與超聲醫生多溝通。
二、常用測量值的參考範圍(cm)
每家醫院的數值可能都不同。國內指南制定的參考指標如下,但在應用過程中比較麻煩。
實際操作中可遵循下列規律:
1. 因個體差異性客觀分析數據,可用體表面積標化來進行校正。
2. 依靠手動操作,動態觀察各測量數據變化。
3. 瓣口流速壓差需結合EF值和心率評估。
舉例:經心尖TAVI
女,72歲,身高150cm,體重30kg,重度AR。
超聲結果顯示瓣環內徑為2.13cm,但CT測得瓣環內徑2.7cm,二者存在差異。第二天上臺後發現確實為2.7cm左右,最終為患者植入29號瓣膜。
該病例提示彩超的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結合個體情況進行分析。
三、總結
1. 超聲心動圖可定性診斷和定量分析心臟結構/瓣膜形態/室壁運動及血流動力學形態。
2. 客觀分析報告結果/動態觀察各測值變化,結合臨床綜合分析。
3. 多溝通、多討論、互相學習。
未完待續 敬請期待
審校:張曉冬┆編輯:徐凌一┆來源:心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