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我來系統談談心慌心悸的證治(收藏)

2021-02-06 易簡經方

因為公眾號更改推送機制,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可能你在時間線裡面就看不到「易簡經方」的文章了。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

我來系統談談心慌心悸的證治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發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種病症。悸,《說文》訓為「內動」,心悸,也就是心內動。有的醫書也叫「心築惕」,築、形容心悸猶如物檮之狀,惕、則指悸動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節律搏動的一個臟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覺中進行,乃屬於生理正常範圍,而不以病論。「心悸」的搏動,乃是失常的,沒有節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顯心跳、心慌的感覺,並往往伴有胸滿、氣短等證,所以,屬於病態反應。

 

心悸的原因,西醫說法很多,從中醫角度來講,主要分為心虛失養與心被邪幹的兩類。今不揣膚淺,分述如下,敬請同道們批評指正。

 

一、心虛失養心悸

 

(一)心陽虛類

 

1.陽虛作悸:《素問·六節髒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這段話是說心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變化。心有這種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陽氣功能而決定的。大家知道,心屬火髒,而又上居於胸;胸為陽,火亦陽,兩陽相合,故心獲「陽中之太陽」的稱號。

 

由於陽氣主動,陰氣主靜,故心臟能不息的搏動,從生到死,莫不以陽氣而為先決條件。基於此,則心主血脈與神志,也無不與陽氣的主導作用有關。如果離開了陽氣,則心就停止了搏動,而血脈不流,神志消滅,也是不言而喻。

 

為此,凡是由於各種原因,而傷了心的陽氣,例如:治療上的發汗過多;或者過服苦寒之品,而內戕陽氣;或因年老陽虛,以及稟賦素弱等等,皆可發生心陽虛的心悸證。

 

心陽虛的心悸的特點,則是患者兩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說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據中醫理論「喜按為虛,拒按為實」,今望其喜按之象,則心虛之證一目了然,而無復可疑。同時,此證還往往伴有嘔吐,體疲無力,少氣懶言等現象。其脈緩軟無力,有時也呈結象,而舌荅薄白,舌質淡嫩,則與其證相應。

 

治當甘溫扶虛,以補心胸陽氣,方用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色赤又氣味辛溫,故能上補心陽之虛,而溫養血脈之寒;佐用甘草,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陽,益氣暖胸,溫暢血脈,俾心肌得養,則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藥味單捷,又要一次服完,則藥力專一,而直達病所,發揮療效。

 

 

2.陽虛心悸煩躁:若以上陽虛心悸,而又兼見煩躁不安等證,乃是陽虛而心神不潛斂的反映。治應補心斂陽,鎮靜神氣,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桂枝6克,炙甘草6克,龍骨12克,牡蠣12克。

 

本方用桂枝、甘草溫補心陽之虛;龍骨,牡蠣潛斂神氣而鎮靜安心。

 

 

3.心悸煩躁,手足厥冷:夫陽虛之心悸,若下使腎陽亦虛,兼見煩躁而手足厥冷,脈沉而舌淡者,則少陰上下皆虛,治當心腎同溫,上下兼顧,方用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方:茯苓12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附子12克、乾薑6克。

 

本方用茯苓、人參以補心氣;附子、乾薑、炙甘草(即四逆湯)以溫腎陽。務使心腎之氣內充,而水火既濟,則心悸煩躁手足厥冷等證自已。

 

餘在臨床,治心陽虛而陰邪滋盛,證見手足發冷,胸滿氣短,尤以入夜為甚而窘急萬分,則非氧氣而不能解者,每於上方加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7枚,減去乾薑,服之多效。

 

4.心悸氣衝胸咽:上述之陽虛心悸,亦可兼見氣從少腹而上衝胸咽,面翕熱如酒醉狀,頭目為之眩暈的,則為陽虛於上,陰乘於下所致。其脈馭而帶結、按之無力,舌則淡嫩水白。

 

治當溫補心陽,納氣歸根,方用苓桂味甘湯。

 

苓桂味甘湯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則溫補心陽;桂枝配茯苓則下氣消陰;桂枝配五味子則潛陽於下,而使龍歸大海,其氣自斂。

 

 

治法必以扶陽消陰,而後氣方可平。為疏:桂枝10克,肉桂3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0克,紫石英10克,人參6克。

 

此方共服八劑,則所患諸證有明顯好轉,乃出院返家。

 

云:心悸呃逆;陽虛的心悸,亦可伴發呃逆之證。這種呃逆,為心腎兩虛,腎氣不潛之所致。然呃逆之發,有的氣從下來,衝口作聲而出;亦有氣呃至半及胸而還,不能衝口而出,這時則使人憋悶殊甚,痛苦莫可言喻。

 

治應心腎兩溫、納氣歸根,方用都氣湯。

 

都氣湯方: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藥10克,丹皮6克,澤瀉6克,茯苓6克,肉桂6克,五味子6克。

 

本方用六味地黃湯以滋腎水;加肉桂與水中補火,以溫陽氣之虛;加五味子酸收,則斂氣歸根,以攝氣衝。

 

 

(二)心陰虛類

 

1.陰虛作悸:患此證者,每因青燈憤讀,勞神少寐;或用心不息,而陽用過極;或因情志之火內傷其陰,則心失陰血之養。陰不制陽,陽氣浮動,血脈不調,心律不齊,而發生心悸。本證表現:心悸而煩,失眠少寐,口舌生瘡,脈來細數,舌紅少苔。

 

治當滋補心陰,涼血清熱,方用補心湯。

 

補心湯方:生地12克、玄參10克、丹參10克、天冬6克、麥冬10克、柏子仁10克、當歸10克、酸棗仁10克、遠志6克、茯神10克、黨參10克、桔梗3克、硃砂粉1克(另包分衝)五味子3克。

 

本方用生地、玄參、天冬、麥冬以滋心陰之虛;丹參涼血清心;柏子仁潤心定志;茯神、遠志安神養心;酸棗仁、五味子斂陰潛陽;當歸補血、黨參益氣;硃砂鎮心而有靈;桔梗載藥以滋心陰。

 

 

2.陰虛陽亢:若陰虛之心悸,而續發厥陰心包風陽發動,則證見心中懵上大動,頭目眩暈,行路不穩,耳鳴如蟬,肢顫手麻,心煩少寐,脈細而弦,或帶結象,舌則光紅似錦,無苔可言。

 

治當滋陰補血,平熄風陽,方用三甲復脈湯。

 

三甲復脈湯方:龜板15克、牡蠣15克、鱉甲15克、麥冬30克、生地30克、阿膠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麻子仁10克。

 

本方用了大隊有情之品,對滋陰熄風、功大力專。其中如阿膠之甘;龜板、鱉甲、牡蠣之鹹,直走肝腎峻補其陰;又配以麥冬、生地、白芍大滋心肝之陰;麻仁潤燥以通幽,甘草扶虛而化赤,諸藥配合,相須相成,共奏息風定悸與抽坎填離之功。

 

 

從其脈證分析,辨為心陰虛,陽動化風之證,則已非補心湯所能已。為疏三甲復脈湯而加芍藥,坤草,牛膝等血分藥,服至廿餘劑,其病方瘳。

 

(三)心之氣血陰陽兩虛類

 

1.心脾氣血兩虛:此病由於思慮過度,或在亡血之餘,心脾氣血兩虛,不能奉養心主,則發為心悸。並伴有周身無力,飲食不馨,精神恍惚、甚或健忘等證。其脈濡緩無力,面、舌色白,而天然不澤。

 

治當溫補心脾,氣血兩顧,方用歸脾湯。

 

歸脾湯方:白朮10克、人參10克、黃耆10克、炙甘草10克、當歸10克、茯神10克、遠志6克、炒棗仁12克、龍眼肉12克、木香3克、生薑3片、大棗3枚。

 

本方用白朮、人參、黃芪、甘草補心脾之氣;當歸、龍眼肉補心脾之血;茯神、遠志而有寧心之妙;炒棗仁則補肝安魂,有治失眠之功;所奇者用一味木香,既可補而不滯,又可通脾奉心,以發揮諸藥之療效。

 

 

2.心之陰陽兩虛

 

心陰陽兩虛證,每續發於各種心臟病中;亦可發於虛人受邪,內震心宮,而脈來結代,心臟動悸不安。或見少氣,大便秘結,心神慌亂,不能自主等象。考心悸之病,其脈未必皆結,惟心陰陽兩虛證,脈必見結代為驗。如脈不結代,則又另當別論。

 

治當益氣養血,陰陽雙補,方用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方:炙甘草15克,人參10克,麥冬30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生薑10克,大棗15枚,阿膠10克(烊化),麻子仁10克。

 

用清酒與水各半,濃煎分三次服,令一日盡。

 

本方炙甘草、桂枝以補心陽;麥冬、生地以滋心陰;人參補髒以復脈;阿膠育陰而滋血;麻仁潤燥以緩胃腸;姜、棗和中而調榮衛。從其藥物組成分析,雖雲陰陽兩補,但補陰之力大於補陽,不可不知。

 

 

二、心被邪擾作悸

 

心被邪擾作悸,大致有四種情況可以發生:

 

1.因驚作悸:《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據王冰註:「任治於物故為君主之官,清淨棲靈故曰神明出焉」。若一旦突然受驚,則神浮氣亂,心主不能自持,因而產生心悸之證。此證的特點,心悸不安,膽小善畏,睡則做惡夢,驚叫而醒,身出虛汗,六脈弦而小數,或見動脈之候,舌苔薄白而潤。

 

治當安神定驚悸,補心養正為允,方用硃砂安神湯。

 

硃砂安神湯方:人參9克、龍齒12克、珍珠母30克、茯神10克、遠志6克、炙甘草6克、當歸10克、另研硃砂粉1克(分衝)。

 

本方用人參、當歸以補正安魂;龍齒、珍珠母潛斂心神內返;茯神、遠志有寧心安神之功;炙甘草補心脾而和血脈;硃砂鎮驚定悸而使神清夢穩。

 

 

2.痰熱擾心作悸:此證每因氣鬱不暢,積久化熱生痰,痰熱相因,則犯膽擾心,發為心悸之變。

 

症狀:有口苦、嘔吐、心悸且煩,膽小善畏;或兼見「三幻」症狀(即幻見、幻聞、幻覺),脈弦而舌苔白膩為驗。

 

治當清熱化痰,以定驚悸,方用溫膽湯。

 

溫膽湯方: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生薑12克、枳實9克、橘皮9克、甘草6克。

 

本方半夏、竹茹清化痰熱之邪;橘皮、枳實利氣行津,以散痞結;茯苓寧心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薑健胃止嘔,以散水飲之結;甘草扶正而和諸藥。

 

 

綜合以上諸證,辨為氣鬱生痰,痰熱擾心之證,為疏柴芩溫膽湯,凡廿餘劑始安。

 

3.膈飲犯心作悸:此證因膈間停飲,飲為陰邪,必來搏陽,故有心悸不安,與心下痞滿、嘔吐頭目眩暈等證。則脈弦舌水,亦勢必然矣。

 

治當滲飲於下,滌痰於中,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15克,生薑20克,茯苓30克。

 

本方以小半夏湯溫滌痰飲而治嘔吐;茯苓淡滲利水,以消膈間之飲,使邪從小便去。

 

 

4.水氣凌心作悸:水氣凌心的悸證,是水陰之邪,上犯心陽的一種病變。其證的特點是氣從心下,上衝心胸,而心悸胸滿,短氣作咳,頭目眩暈。脈則沉弦,舌苔水白,而質則淡嫩。

 

治當溫養陽氣之虛,以下陰寒之邪氣,方用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朮6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以補心陽;桂枝配茯苓則利水,通陽,下氣;茯苓配白朮,則利水消飲;茯苓配甘草,則扶虛寧心;甘草配白朮則又有崇土製水,扶正去邪之美。藥只四味,變化萬端,相須相使,以盡治療之長。

 

【提示】:更多「劉渡舟經方」的資料,請掃描如下二維碼:                                                                  

                       

【提示】:更多「經方國醫大師」的的資料庫及「在線語音」,請掃描如下二維碼:

                      

【提示】:更多「國醫大師有效經驗方」資料,請掃描如下二維碼:                          

                       

【更多精彩文章】:

 劉渡舟:桂枝湯加減,我是這樣應用的

 劉渡舟:用荊防腎炎敗毒湯,利溼,勝溼,化溼,去熱,治腎炎!

 劉渡舟:談芍藥甘草湯的應用

 劉渡舟:如何用好葛根湯?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網際網路,作者/劉渡舟,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我們尊重知識與勞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劉渡舟:我來系統談談心慌心悸的證治
    I導讀:劉渡舟老用通俗生動的語言並配上醫案把心悸的大部分情況都說得非常清楚,有全景藍圖在胸中臨,證可以鑑別開來各式各樣的心悸,這樣使用經方也不至於摸不著頭腦。試論心悸的證治作者/劉渡舟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發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種病症。
  • 名醫劉渡舟:我來系統談談心慌心悸的證治
    I導讀:劉渡舟老用通俗生動的語言並配上醫案把心悸的大部分情況都說得非常清楚,有全景藍圖在胸中臨,證可以鑑別開來各式各樣的心悸,這樣使用經方也不至於摸不著頭腦。文章是乾貨,建議收藏反覆看。試論心悸的證治作者/劉渡舟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發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種病症。悸,《說文》訓為「內動」,心悸,也就是心內動。有的醫書也叫「心築惕」,築、形容心悸猶如物檮之狀,惕、則指悸動而心神不安。
  • 劉渡舟講解:理中湯類方的加減證治
    劉老從類方的角度,講解了從理中湯加減變化來的另外兩方——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對我們牢固掌握理中湯類方,很有價值。(編輯/居業)試論理中湯類的加減證治作者/劉渡舟理中湯類,指的是理中湯、丸,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三個方劑而言。
  • 跟診劉渡舟老的心得體會
    如問診,劉渡舟先生從不隨意發問,而是根據脈、色、舌象,有了初步的判斷,有了某一方證的初步診斷,為了進一步確定,或者與其他方證做出鑑別,才進而問診。如患者胸脅痛,他會問病人口苦不苦?如口苦,則可以初步確定為小柴胡湯證。接著問大便稀不稀?如大便稀,則是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如大便幹,則可能是大柴胡湯證或柴胡加芒硝湯證。
  • 劉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湯經驗總結
    劉渡舟先生介紹陳慎吾先生用真武湯的經驗:「陳慎吾老大夫用真武湯和苓桂術甘湯合方治療水氣凌心的心悸,效果非常好。」(《劉渡舟傷寒論講稿》)根據陳慎吾先生的經驗,劉渡舟先生非常喜歡合用真武湯與苓桂術甘湯,治療心臟病表現為水氣上衝證者。二是用真武湯合防己黃芪湯。仲景用防己黃芪湯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劉渡舟先生將之與真武湯合方,治療水腫,特別是心性水腫。
  • 憶師從劉渡舟醫話兩則
    憶師從劉渡舟醫話兩則1994年,筆者有幸侍診於劉渡舟教授左右年餘,聆聽教誨,目睹疏方,受益良多。老師雖仙逝有年,受業情景猶存腦際,現據當年從師筆錄以及追思回憶,整理老師臨證驗案醫話兩則,藉以緬懷教導之恩,並以此文倡導弘揚老師為之一生不遺餘力、上下求索的仲景學術思想。
  • 看劉渡舟老如何用好葛根湯
    劉渡舟先生用葛根湯的思路與手法(節選)編著/張文選、王建紅劉渡舟先生用葛根湯的主要手法有以下幾點:第一,根據仲景原方證所述,用葛根湯治療頸項疼痛值得重視的是,劉渡舟先生用葛根湯絕不受西醫診斷的影響,即使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只要有頸項痛強,只要辨方證是葛根湯證,就用葛根湯治療。特別是高血壓病,不少患者在高血壓病的基本症狀中,多伴有頭痛、頸項強硬,遇此,劉渡舟先生常用葛根湯。他認為本方雖然有麻、桂發散升散,容易動陽,但其與葛根辛涼配伍,則可疏通經脈,再與芍藥甘草配伍,則善解除經脈血管的痙攣,因此,高血壓病絕不禁忌葛根湯。
  • 我的老師(1):傷寒大家劉渡舟
    較之於老師的盛名,較之這個社會功利化的標準,較之一個個如今已經成為「博導」的他的學生們,我覺得我沒有給老師爭光添彩,也無緣什麼顯赫的社會兼職、學術頭銜。我所做的,只是按照傳統的家傳、師承,加上為拿文憑而系統接受的學院派教育;按照傳統的讀書——臨證——再讀書——再臨證,這樣的模式走了三十餘年。 一  我是1980年春節正式拜劉渡舟老為師的。
  • 劉渡舟:平胃散應用經驗
    劉渡舟教授治療胃病喜用此方,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於溼、食二證。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溼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噯氣呃逆、胃脘脹痛、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之證。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滯,祛除胃中溼邪之義。溼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溼消食之功。臨床用於溼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
  • 跟劉渡舟實習一年,受益終生
    僅從我寫吾師醫話集中即可窺之一斑。茲錄以片段,以饗同仁。豈獨傷寒巨擘,亦為雜病聖手——淺話恩師劉渡舟1.辨證精嚴,遣方入微某星期天,吾與劉老對弈,吾師棄馬掩護七步卒過河,名曰仙人指路,對弈三局,吾皆遭慘敗。欲求再弈,開飯時間已到。吾師興高採烈,餐飲逾常,吾心卻久久不能平靜,視食而不能進。
  •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今天讀來,仍有實際意義。(編輯/瓦力)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作者/劉渡舟在研究《傷寒論》的六經實質問題時,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和意見。我認為對待古典醫著研究,應當堅定的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運用辨證法的思想方法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才能避免形上學、主觀片面、唯心主義的錯誤。凡是主張「非經」說的,他們堅決不承認《傷寒論》與《熱論》兩書在歷史上的淵源。因此,他們挖空心思用種種說法來誹謗經絡的六經。殊不知如果經絡的六經格局被破壞,則《傷寒論》全局皆非。對發病時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客觀規律,則全然不解。
  • 劉渡舟:大柴胡湯的多種用途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大柴胡湯治驗五例I導讀:便通諸症自解,劉渡舟老師妙用大柴胡湯通便,治癒了鼻衄、胃潰瘍、精神分裂症、急性膽囊炎、嘔、利痞痛證五症,如何辨證?如何施治?看看劉渡舟老師怎麼說。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對《傷寒論》的原文(或者說條文)要熟讀,重點條文要能夠背誦,這不僅對全面系統地理解掌握《傷寒論》理論體系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指導臨床辨證論治也有極大的方便。「熟能生巧」,書讀熟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原文要熟讀,但也不是平均對待,重點的條文更要讀熟記牢。什麼是重點? 從指導臨床辨證治療的需要考慮,應該說凡是辨證治法方藥完備的條文都是重點。
  • 在小柴胡湯證中,有幾個特殊的證需要特別注意
    這不僅提示氣津已虛,而且也是小柴胡湯方中人參、炙甘草、大棗一組藥的對應證,是本方用參、草、棗的依據。第96條、97條有「嘿嘿」一症。陳慎吾先生認為:嘿嘿,「嘿嘿然不欲言也」(《陳慎吾傷寒論講義》)。劉渡舟先生認為:嘿嘿,「肝膽氣鬱的神情」「表情很靜默,也不高興」(《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是小柴胡湯證中非常關鍵的一個證,表現為:心情不好,沒有情緒,神情低沉而不想說話,或不想吃飯,或不知所措等。
  • 方證,醫者日用而不知 —— 看看這些推崇「方證」的名醫們
    劉渡舟先生曾讚揚胡希恕先生說:「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聚,高手如雲,唯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辨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看似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此皆得力於仲景之學也。」能得到劉渡舟先生如此評價,胡先生在學界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 "夾水氣,小龍平",劉渡舟談怎樣正確使用小青龍湯
    為此,提出劉渡舟先生提出辨證用方的六個環節,作為臨證論治的客觀依據。 怎樣正確使用小青龍湯作者:劉渡舟 小青龍湯的辨證要點 小青龍湯是治療寒飲咳喘的一張名方。張仲景用它治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以及「咳逆倚息不得臥」的寒飲之證。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詳細講解
    在此磚引玉,引發對大家《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的思考,歡迎大家在文後多多討論,共同有所收穫。劉渡舟講傷寒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這一條論述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見下利的證治。兩經或兩經以上病證同時發生,無先後次第之分者,謂之合病。
  • 經方大師劉渡舟:我有「消愁方」,治發愁、胸悶、不吃飯,請體會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來和你說說,中醫是如何消愁的。  老規矩,我繼續給你講一個醫案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經方大師劉渡舟先生。  劉渡舟,這個名字,在中醫界是非常響亮的。
  • 心慌心悸中醫教你這樣按摩穴位
    飲食不規律,人體新陳代謝容易出現異常,導致心慌心悸。傳統中醫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緩解心慌心悸症狀。……心慌心悸的中醫穴位按摩飲食不規律,人體新陳代謝容易出現異常,導致心慌心悸。傳統中醫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緩解心慌心悸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