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講解:理中湯類方的加減證治

2021-02-12 中醫書友會

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置頂中醫書友會,可點擊上方藍字。

中醫書友會第155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理中湯的使用,臨床非常普遍。劉老從類方的角度,講解了從理中湯加減變化來的另外兩方——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對我們牢固掌握理中湯類方,很有價值。(編輯/居業)

試論理中湯類的加減證治

作者/劉渡舟

理中湯類,指的是理中湯、丸,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三個方劑而言。這三個方子,應以理中湯為代表,其他方劑則是由理中湯加減變化而成。

一、理中湯

理中湯是治療太陰脾氣虛寒證的主方。脾居中州,依賴脾陽的運化功能而升清降濁,運化水谷精微而為後天之本。若中陽虛衰,脾陽不運,則寒溼不化,升降不利,即形成了太陰為病。

其症狀表現為:腹瀉益甚,腹脹不減,時腹自痛,不欲飲食,脈沉遲無力,舌淡苔白。治用理中湯溫中暖寒,健脾運溼,使腹瀉止則病癒。

理中湯(又名人參湯),由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組成。方中用人參、甘草以補脾氣之虛;乾薑、白朮以溫脾寒而化溼。服理中湯後,要經一食頃的時間,須飲熱稀粥一升許,避寒保溫,勿揭衣被。

理中湯有隨證加減之法,錄之以供參考:

若兼見臍上築的(即臍上悸動之意),為腎氣發動之兆,應去白朮而加桂枝降逆平衝;

若嘔吐頻繁的,為胃氣上逆之候,則應去白朮而加生薑和胃止嘔;

若腹瀉為甚的,雖然有吐,還得用白朮補脾以止瀉;

若心下悸而小便少者,則為夾有蓄飲之徵,可加茯苓以利其小便;

若口渴而欲飲水的,則屬脾虛而津液不布,則應增加白朮的劑量,補脾以行津液;

若中寒甚而腹痛者,則應增加乾薑的劑量以暖脾寒;

若腹不疼而脹滿為甚的,則應去掉白朮,而加附子以助陽消陰寒之凝結。

至於理中丸,它的藥物同理中湯一樣,只是改湯劑為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和丸,研碎,溫服,日三丸、夜二丸為準。若服藥後腹中未熱者,亦可增加到三四丸,量病情輕重而定。 

理中丸的適應證有二:一是治吐瀉而不飲水的寒性霍亂;二是治大病瘥後,胸上有寒的「喜唾」之證。

餘在青年時期,一次因食生冷而致脾寒作瀉,乃就醫於某老中醫。診畢授以理中丸,囑曰:白天服三丸,夜間服二丸。餘服藥一日,下利依舊,腹中仍疼脹。

乃問於老醫,胡不效耶?曰:腹猶未熱?答:未覺。曰:第服之,俟腹熱則病癒矣。後果然腹中發熱而病癒。當時頗奇其術之神,後學《傷寒論》理中丸的方後注,方知出自仲景之手,而更嘆老醫學識之博。

二、桂枝人參湯

桂枝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枝。此方治療太陽病的外證未除,而大便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的「協熱利」證。《傷寒論》中的協熱利有兩種情況,一是表裡皆熱的葛根芩連湯證,二是表裡皆寒的桂枝人參湯證。兩者雖皆名「協熱利」,但有寒、熱的不同,臨證之時,務須注意寒熱病情,不得混淆。 

陳某,19歲。頭疼身痛,發熱惡寒,大便作瀉,每日四五次,無紅白黏液,腹中綿綿作痛,切其脈浮弦而緩,舌苔薄白而潤。前醫用「藿香正氣散」未能取效。餘辨為表裡皆寒的「協熱利」證,遂用桂枝人參湯,令其先煮理中湯,後下桂枝,日、夜服之,兩劑而愈。

三、甘草乾薑湯

甘草乾薑湯就是甘草和乾薑組成的方子。但甘草必須蜜炙,乾薑必須炮黑,甘草的劑量應大於乾薑一倍之上。

此方在《傷寒論》治療誤發少陰之汗,而手足厥冷之證;在《金匱要略》則治療肺痿吐涎沫,不渴,遺尿,小便頻數,頭目眩暈,而多涎唾之證。總的來說,此方溫肺、脾兩太陰之寒,達陽氣、行津液為其所專,臨床療效較佳。

據餘所知,經方中用兩味藥組方治病的,有桂枝甘草湯之治悸,芍藥甘草湯之治攣,甘草乾薑湯之治寒,赤石脂禹餘糧湯之治利,皆是藥簡效專,用之令人稱奇。

劉某,男,30歲,小學教師。患遺尿症甚久,日則間有遺出,夜則數遺無間,良以為苦。醫鹹認為腎氣虛損,或溫腎滋水而用桂附地黃湯;或補腎溫澀而用固陰煎;或以脾胃虛寒而用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其他鹿茸、紫河車、天生磺之類,均曾嘗試,有效有不效,久則依然無法治。

吾見前服諸方於證未嘗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細診其脈,右部寸關皆弱,舌白潤無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納略減。小便清長而不時遺,夜為甚,大便溏薄。審系腎脾肺三髒之病。但補腎溫脾之藥,服之屢矣,所未能服者肺經之藥耳。

復思消渴一證,肺為水之高源,水不從於氣化,下注於腎,脾腎而不能約制,則關門洞開,是以治肺為首要,而本證亦何獨不然。景嶽有說:「小水雖利於腎,而腎上連肺,若肺氣無權,則腎水終不能攝。故治水者必先治氣,治腎者必先治肺」。

本證病緣於腎,因知有溫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乾薑湯證原有遺尿之源,更為借用有力之依據,遂給予甘草乾薑湯。

炙甘草24克,乾薑9克(炮透),日二帖。

三日後,遺尿大減,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而諸證盡除。然以八日服藥16帖,竟愈此難治之證,誠非始料所及。(引自《趙守真醫案》 )

推薦閱讀:

理中湯的兩種加味法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收藏】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著名經方學者婁紹昆,為分享近35年的研究經方、應用針灸的臨床經驗,設立「一方一針解傷寒」音頻訂閱頻道。已有近1600同道一起學習精進。該課程適合:初學傷寒需提綱挈領者、常用經方想拓展思路者,以及針藥兼修者。

購買成功後即可反覆學習所有已更新內容。進入「一方一針解傷寒」課程學習微信交流群。與全國各地的中醫同道一起進步。

有意者請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報名。

相關焦點

  • 寒溼中焦——厚樸草果湯,加減附子理中湯,苓桂杏薏湯,大黃附子細辛湯
    因此有的說苓桂術甘湯也行,可以治療溼,只是也行並不是恰好或者正確;劉渡舟劉老曾經化裁苓桂術甘湯為苓桂杏薏湯,針對溼邪側重上焦,因此辨證必須分清溼邪還是飲邪,才能奏效。劉渡舟老總結:臨證症表現為心悸氣短、咳嗽痰多、頭重如裹、胸病塞滿、周身酸楚、不欲飲食、小便不利、脈緩滑、舌苔白厚而膩,苓桂杏苡湯。
  • 劉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湯經驗總結
    生薑與附子配伍,類似於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麻黃配附子,能夠發散陷於少陰的風寒之邪,治療老年人、虛人感冒,出現陰證之表證,即少陰表證的發熱、惡寒等。真武湯證中的「其人仍發熱」,也反證了生薑、附子發散風寒解陰證表熱的意義。方中附子、芍藥配伍,非常特殊,芍藥善解攣急、止腹痛,兩藥配伍,可治陽虛陰寒凝滯的腹中攣痛。
  • 劉渡舟:我來系統談談心慌心悸的證治(收藏)
    根據中醫理論「喜按為虛,拒按為實」,今望其喜按之象,則心虛之證一目了然,而無復可疑。同時,此證還往往伴有嘔吐,體疲無力,少氣懶言等現象。其脈緩軟無力,有時也呈結象,而舌荅薄白,舌質淡嫩,則與其證相應。 治當甘溫扶虛,以補心胸陽氣,方用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 劉渡舟:我來系統談談心慌心悸的證治
    根據中醫理論「喜按為虛,拒按為實」,今望其喜按之象,則心虛之證一目了然,而無復可疑。同時,此證還往往伴有嘔吐,體疲無力,少氣懶言等現象。其脈緩軟無力,有時也呈結象,而舌荅薄白,舌質淡嫩,則與其證相應。 治當甘溫扶虛,以補心胸陽氣,方用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 劉渡舟:平胃散應用經驗
    劉渡舟教授治療胃病喜用此方,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於溼、食二證。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溼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噯氣呃逆、胃脘脹痛、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之證。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滯,祛除胃中溼邪之義。溼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溼消食之功。臨床用於溼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
  • 名醫劉渡舟:我來系統談談心慌心悸的證治
    試論心悸的證治作者/劉渡舟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發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種病症。悸,《說文》訓為「內動」,心悸,也就是心內動。有的醫書也叫「心築惕」,築、形容心悸猶如物檮之狀,惕、則指悸動而心神不安。  (二)心陰虛類 1.陰虛作悸:患此證者,每因青燈憤讀,勞神少寐;或用心不息,而陽用過極;或因情志之火內傷其陰,則心失陰血之養。陰不制陽,陽氣浮動,血脈不調,心律不齊,而發生心悸。本證表現:心悸而煩,失眠少寐,口舌生瘡,脈來細數,舌紅少苔。 治當滋補心陰,涼血清熱,方用補心湯。
  • 跟診劉渡舟老的心得體會
    如問診,劉渡舟先生從不隨意發問,而是根據脈、色、舌象,有了初步的判斷,有了某一方證的初步診斷,為了進一步確定,或者與其他方證做出鑑別,才進而問診。如患者胸脅痛,他會問病人口苦不苦?如口苦,則可以初步確定為小柴胡湯證。接著問大便稀不稀?如大便稀,則是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如大便幹,則可能是大柴胡湯證或柴胡加芒硝湯證。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小建中湯加減
    根據漢傳中醫研究院安排,我和大家學習《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的小建中湯加減和桂枝附子湯加減兩個部分。
  • 劉渡舟:用小青龍湯治療寒飲咳喘,六條辨證!
    如果我們把「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用於小青龍湯證也是適宜的,所以,六個證候環節也不必悉具,但見其中的一兩個主證而無訛誤,便可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小青龍湯是麻黃湯的變方,即麻黃湯去杏仁,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芍藥而成。
  • 經方推類方變化:二陳湯,柴胡湯
    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止嘔為主藥,陳皮化痰、理氣和中為輔藥,茯苓滲溼化痰、安神為佐藥,甘草和中、潤肺化痰為使藥。四藥相伍,具有理氣、和中、化痰的功效,既可用於肺氣失宣的咳嗽痰多,又可用於脾胃不和的嘔吐痰涎,還可用治肥胖痰溼之體見眩暈、驚悸、失眠等證候者。二陳湯的類方變化從二陳湯這個基礎方,可加減變化出不少類方,它們各具有不同的適應證。
  • 劉渡舟:小青龍湯與大青龍湯,使用上的差別!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中,載有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等幾個治痰飲咳嗽的方子,都恰到好處地使用了乾薑、細辛、五味子的配合方法。    本方外散表寒、內消寒飲,為表裡兩治之方,但若無傷寒表證,僅是寒飲內停,證見咳喘者,也可使用。
  • 劉渡舟:大柴胡湯的多種用途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大柴胡湯治驗五例I導讀:便通諸症自解,劉渡舟老師妙用大柴胡湯通便,治癒了鼻衄、胃潰瘍、精神分裂症、急性膽囊炎、嘔、利痞痛證五症,如何辨證?如何施治?看看劉渡舟老師怎麼說。
  • "夾水氣,小龍平",劉渡舟談怎樣正確使用小青龍湯
    需要注意的是小青龍湯藥味峻厲,發散力強,雖有五味子、芍藥之酸斂,仍有傷損正氣的一面,故不可恃之而無恐。為此,提出劉渡舟先生提出辨證用方的六個環節,作為臨證論治的客觀依據。然對小青龍湯的禁忌,不像大青龍湯說的那樣具體。對此,餘常引以為憾。後讀《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始發現仲景對小青龍湯的治療禁忌,以及誤服本湯所發生的各種變證均指出相應的治療方法,大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意義,使人為之一快。
  • 在小柴胡湯證中,有幾個特殊的證需要特別注意
    這不僅提示氣津已虛,而且也是小柴胡湯方中人參、炙甘草、大棗一組藥的對應證,是本方用參、草、棗的依據。第96條、97條有「嘿嘿」一症。陳慎吾先生認為:嘿嘿,「嘿嘿然不欲言也」(《陳慎吾傷寒論講義》)。劉渡舟先生認為:嘿嘿,「肝膽氣鬱的神情」「表情很靜默,也不高興」(《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是小柴胡湯證中非常關鍵的一個證,表現為:心情不好,沒有情緒,神情低沉而不想說話,或不想吃飯,或不知所措等。
  • 【中醫/中西醫】技能方證(上)
    證型治法方藥常人感冒風寒感冒辛溫解表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風熱感冒辛涼解表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加減暑溼感冒清暑祛溼解表新加香薷飲加減虛體感冒氣虛感冒益氣解表參蘇飲加減證型治法方藥肝火擾心疏肝瀉火鎮心安神龍膽瀉肝湯加減痰熱擾心清化痰熱和中安神黃連溫膽湯加減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詳細講解
    在此磚引玉,引發對大家《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的思考,歡迎大家在文後多多討論,共同有所收穫。劉渡舟講傷寒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這一條論述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見下利的證治。兩經或兩經以上病證同時發生,無先後次第之分者,謂之合病。
  • 小柴胡湯證中,這幾個證需特殊注意
    結合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之論來看,「嗜臥」是小柴胡湯證最關鍵的證,也是特徵性症。嗜臥是指患者睏倦想睡覺,或可表現為不停地打盹。這不僅提示氣津已虛,而且也是小柴胡湯方中人參、炙甘草、大棗一組藥的對應證,是本方用參、草、棗的依據。第96條、97條有「嘿嘿」一症。陳慎吾先生認為:嘿嘿,「嘿嘿然不欲言也」(《陳慎吾傷寒論講義》)。
  • 跟劉渡舟實習一年,受益終生
    吾師所授二方,主治皆為不食,病位均在脾胃,但病因、病機不同,遣方治法也異,二方各臻其妙。可見吾師辨證之精嚴,遣方之入微,不愧人師,足堪效法。2.獨具匠心,益人智慧吾隨劉渡舟老師臨證,發現劉老每重用附子時,必用食指重診尺脈,不解其故而請教之。師曰:「汝真有心!餘不負汝。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白頭翁湯的加減化裁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白頭翁湯的加減化裁。在上一輪《類方講傷寒》中,廖冬陽老師在雜病類方中已經將白頭翁湯這個方劑做了很詳細的講解。
  • 劉渡舟:溫膽湯治療肝膽痰熱,虛煩,善驚,不得眠!
    到了宋代,在陳無擇所著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又在溫膽湯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棗二味,但目前臨床上一般不用大棗。《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認為本方主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並在《傷寒心法要訣·匯方》中以歌訣形式概括其主證為「口苦嘔涎煩驚悸」。但現在臨床上運用本方可以治療許多病證,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