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字數量特別多,有很多的生僻字大部分人都不會讀,一般情況下,高中學歷以上的成年人大約能掌握5000多個漢字,這已經能夠實現與他人的正常交流,畢竟生活中常用的漢字也才三四千個。不過,有些漢字卻一直被我們錯用,很多人一直在用,卻並沒有搞清楚這個字的真正讀音,比如說「懟」字。
「懟」這個字近幾年經常出現在網上,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經常用到「懟」字,表示心裡牴觸或對抗,可以引申為怨恨。很多人在聊天的時候會跟人互「懟」,但是卻有很多人將這個字讀錯了,他們讀作第三聲「duǐ」,然而這個字並不這麼讀,「懟」字其實讀作「duì」,是第四聲。
看到這裡,很多人表示不敢相信,原來這個字並不像自己之前讀的那樣,而自己之前和朋友交流的時候,也並沒有人出來指正自己,相反,他們也都是這麼讀的。也就是說,很多人經常用到這個字,但是他們的讀法卻是錯的,由此看來,即使是常用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關於這件事情,主持人康輝也在網上指出過。而且,不僅僅是廣大網友們,就連著名主持人撒本寧也將這個字念錯了。在一檔節目上,撒貝寧在提到「懟」字的時候,用的也是第三聲,被康輝指正,同時,康輝還「回懟」撒貝寧:「你又得扣200塊錢了。」連撒貝寧這樣的專業主持人都將這個字念錯,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非專業人士讀錯這個字的概率有多高了。
其實,還有很多漢字是易錯的,在生活中也經常被人們讀錯,比如「模」字是個多音字,在詞語「模樣」中讀作「mú」,而很多人錯讀成了「mó」,另外就是詞語「倔強」中的「倔」讀作「jué」,而不是「juè」。由此看來,我國的漢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就連我們這些從小學習漢語的人都經常搞錯,更何況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了。
可能這種現象的產生也與大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關係,畢竟現在的通訊方式中,大家較少寫信和查閱字典,用的都是智慧型手機自帶的詞典和輸入法,拼音的應用也沒那麼細節了。在小編看來,漢字是我們國學文化的精髓,即使使用得不多,但是我們仍然要堅持學習,這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也是有很大幫助的。網友們,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容易被讀錯的字?歡迎在文章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