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廉價商品在中國成輕奢品 無印良品打折消費者不買帳

2020-12-19 中國網財經

  

管已經開始打折季,但無印良品門店並未出現搶購潮 供圖/視覺中國

  來自日本的品牌無印良品(MUJI,被粉絲們稱為「姆雞」)自上月底開始為期28天的特惠活動,部分商品打折優惠,還有一些商品重新調整了價格,新價格比原價格降幅10%—31%不等。姆雞粉們肯定清楚,這可以算是該品牌最大規模降價活動了。但是北京青年報記者市場走訪發現,實體門店裡的顧客寥寥,打折搶購潮並未出現。北京服裝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趙洪珊分析,這說明價格敏感型消費行為比例下降,消費者心理越來越成熟。

  「姆雞」打折顧客依然寥寥

  昨天,在王府井大廈4層的無印良品賣場,超過半數以的貨品都處於打折銷售狀態。據觀察,降價形式分為三種,一種是貨架上掛著「SAIL」牌子的,降價幅度為7折,打折貨品包括圍巾、服裝等;另一種折扣形式是買一件9折,買兩件8折,打折貨品包括服裝、床品、零食、書桌、椅子等;第三種降價形式是新定價商品。北青報記者在賣場看到,一些商品價籤上印有「新定價」三個紅字,新價格比原價格便宜10%—31%不等。以象牙色時鐘為例,原價每個290元,新價格為200元,降價幅度為31%。而大容量超聲波香薰機,原價每個648元,新價格550元。有知情者說,這個價格已經與日本本地售價相仿了,就高了17.8%。

  然而與大規模降價場面形成反差的是,賣場裡顧客寥寥。

  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耿女士是鐵桿姆雞粉,趁午休之際前來逛店,無印良品大降價的情況讓她感到有點意外,「之前怎麼沒聽朋友說呢?」據耿女士講:「前兩年如果是無印良品打折了,朋友很快就把喜訊傳給她,大家一起到店裡掃貨,那時候店裡搶購東西的人真多啊,收銀臺都排大長隊。」

  據了解,從2014年至今,無印良品已經分五次對不同品類的商品實施了降價,降幅為10%-20%左右。前幾次效果特別好,因為很少降價的無印良品突然放低身段了,使得粉絲們奔走相告、蜂擁而至。然而今年無印良品再打降價牌,眾粉絲卻乏有響應。對此業內人士分析,僅僅依靠連續的降價恐怕很難持續留住中國消費者。去年四個季度,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增幅分別為38.6%、22.6%、15.9%和9.7%,呈逐步放緩趨勢。

  受低價位競爭對手衝擊

  對於市場反應平淡的原因,北京服裝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趙洪珊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消費者已經見多識廣了,心態成熟了,所以價格敏感型消費行為在逐漸減少。此外從整體業態上看,與所有實體店鋪的情況一樣,無印良品也面臨著客流量大幅度減少的局面。

  對於無印良品大降價的原因,趙洪珊認為,主要是受低價位競爭對手的挑戰和衝擊,無印良品希望通過提高產品性價比來留住顧客。她分析,無印良品目前面臨的市場衝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日系風格的低價位實體店,如優衣庫。無印良品服裝的特點是顏色素雅、純天然面料、款式樸素、舒適、百搭,「在這一點上優衣庫跟無印良品很像,但是其價格要更便宜一些。」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同樣是男士法蘭絨格子襯衫,優衣庫賣149一件,而MUJI的零售價是198一件。另一個衝擊是網上眾多模仿無印良品風格的山寨產品。趙洪珊指出,無印良品產品的風格是極簡主義,因此很容易被模仿。北青報記者在網上看到一款單肩託特手提袋,其產品吊牌圖案跟無印良品都十分相似,每個售價48元,而同款手提袋在無印良品店裡售價為每個148元。

  對於網店仿冒行為,無印良品已經忍無可忍站出來打假了。在其官網上,無印良品在2014年8月就發出鄭重聲明:「目前我公司在中國大陸設立的子公司僅有『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一家。截至2014年6月末,設立在中國各主要城市的店鋪有105家。除此之外,我公司未授權其他任何公司或個人在中國大陸設立其他子公司、分支機構或店鋪,其他任何主體以我公司或『無印良品』、『MUJI』等類似名稱設立的公司或店鋪,均與我公司無關。」

  儘管競爭壓力很大,但是無印良品仍然看好大中華市場。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畫在今年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臺灣、香港等東亞地區的業務增長情況表現強勁,整體銷售額達到830億日元,增長近50%。其中,中國內地銷售增長顯著,服裝和化妝品等品牌持續表現強勁,食品的銷量也出現增長。按銷售額來計算,東亞事業部中約有六成是由中國市場貢獻的。此外,中國的店鋪數也達到160家。

  兩國零售價位相差近2倍

  無印良品是指「沒有名字的優良商品」,1980年誕生於日本,主推服裝、生活雜貨、食品等各類優質商品。據了解,該品牌在日本走的是廉價路線,但是到了中國卻成了「輕奢」品。以該品牌的招牌產品懶人沙發為例,在中國售價為每個1200元人民幣,偶爾打個7.5折,也得需要粉絲掏上銀子900元。但是在日本官網,其售價折合人民幣為650元,如果也打7.5折,價格只需人民幣487.5元。

  為什麼同樣產品在兩國零售價位相差接近2倍?無印良品藝術總監曾向媒體透露,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稅收比較高,物流運輸費也是非常昂貴的,通常國內運往國內要比國內運往國外的物流費還要貴,加上人力生產的差價和運輸環節產生的費用,導致最終定價至少提升了50%。如果再把各大城市的門面租賃費、員工費等項目納入成本,價格就更高了。

  為了把成本降低,使得產品性價比更具有競爭力,無印良品開始選擇在中國或者更廉價的東南亞進行加工生產,另外他們還通過檢查工序、簡化包裝、改善物流等方式實現商品降價,將能讓更多顧客選購無印良品的商品。

(責任編輯:郭偉瑩)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要涼涼?日本平價品牌到中國卻定位輕奢品,消費者不答應
    自2005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日本知名家居連鎖品牌無印良品,憑藉門店精緻的家居布局,很快令中國消費者感受到了別樣的零售體驗。同時,由於當時國內的家居品牌寥寥無幾,市場競爭較少,無印良品得以迅速發展。
  • 無印良品中國價格策略:不打折直接降
    2008年,山本直幸作為無印良品在中國負責產品採購的貿易公司總經理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時的無印良品上海總部辦公室,就在南京西路門店,門店的後面有一個區域作為辦公區域」,從日本總部初到中國的山本直幸看到後,心裡很驚訝,「哇,這就是中國總部啊。」(無印良品上海總部即負責無印良品產品在中國銷售推廣的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
  • 頻頻降價消費者仍不買單 無印良品還是「貴」了
    截至目前,無印良品已經在華完成九次降價了。但如今有媒體稱,儘管經歷九次降價,但是不然中國消費者仍然認為無印良品在中國很「貴」。在初期以洗鍊簡約的消費哲學撞入了國內市場,又與新中產追求簡約的生活方式互相塑造,無印良品原本的「無標籤」理念,在中國市場搖身一變成為了溢價資本,以相對輕奢的價格,成為了一個與小眾市場惺惺相惜的象徵性價值紐帶。
  • 無印良品在中國賣不動了,日本成功無印良品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秋天可以說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的,但是就是在這個金秋時節,著名國際零售企業無印良品卻挺鬧心的,10月10日,印良品最新發布的二季度業績顯示,其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可比銷售首次下滑。也許現在最鬱悶的估計就是無印良品了,其實縱觀無印良品進入中國這麼長時間以來,無印良品降價多次,但是為什麼中國人就不買帳呢?
  • 8月1日起無印良品260多個品類商品降價20%
    繼一大波奢侈品牌下調在中國的商品售價之後,無印良品或許只是另一個領域裡,以價格策略來爭奪市場的品牌之一。8月1日起無印良品260多個品類商品降價20%日前有報導稱,日本「無印良品」的母公司良品計劃宣布在今年8月以後,對中國市場銷售的衣物等約260多個品類的商品平均下調價格20%,「希望以價格優勢擴大消費層,迅速佔領中國市場。」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本文6407字,閱讀約需13分鐘)▲ 上圖:日本無印良品門店 ▼ 下圖:北京無印良品門店自1980年12月誕生以來,無印良品從主推食品、生活百貨的私人品牌到全球零售業的標杆企業,從日本到全球,一路高歌猛進,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
  • 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無印良品的前社長松井忠三的原話是:「無印良品在日本作為一個性價比品牌,是因為消費者對於商品已經沒有執念,但是在中國的定位應該在中高端,因為中國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擁有是執念的」。這裡大家肯定好奇,不是說無印良品在日本是個定位【便宜,便宜,還是便宜】的品牌嗎?怎麼到國內就變得高舉高打了。
  • MUJI 無印良品敢在中國如此「有恃無恐」
    當然,支撐起無印良品從一個超市自有品牌發展成一家成獨立上市公司的,也不僅僅是因為廉價,從開始走平價路線時,無印良品就在有意識地引導消費者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當年「有理由的便宜」的廣告海報上,還寫有這樣一句宣傳語:不依賴品牌和包裝來選擇商品。這不僅與熱情的生活方式相結合,也是一種重要的態度。
  • 消費者抖音上買到「無印良品」後懵了:我到底買的哪個「無印良品」?
    同時, 於女士還發現,最近在成都多家商場附近也有「無印良品」的櫃檯或展銷攤位在打折促銷,售賣一些家居用品,從商標、包裝等外觀上和日本的無印良品看起來很相似,「連商標都做得差不多太難辨認,我覺得很容易就沒看出來。」於女士有些疑惑,市場上這麼多「無印良品」該如何辨別呢?隨後,紅星新聞記者展開了調查。
  • 真假「無印良品」難辨,為何日本無印良品這次慘敗?
    卓越的、簡約的設計,配合高超的營銷能力,使得無印良品成為個性化消費的代表,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01、中日無印良品「人紅是非多」,商標火更是爭議多,打假是知名品牌商的一項重大而漫長的智慧財產權維權活動,無印良品也不例外。
  • 無印良品成「無良品」?深陷質量門的無印良品究竟怎麼了
    設計感、簡潔、優質、全面是大家對無印良品的印象,雖然國內定價與日本定價差異較大,但仍擁有大量粉絲。就是這樣一個讓國內消費者喜愛的快時尚品牌,最近卻深陷「質量門」。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了近期對北京流通領域銷售家具類商品的質量抽檢結果。
  • 無印良品在中國遭重挫,對小米來說是不祥之兆?
    無印良品在中國遭遇重挫,對於定位為「科技界無印良品」的小米是一個不祥之兆。文/劉步塵無印良品去多了,許多人會漸漸生出一個疑問:到底和優衣庫什麼區別?事實上,當人們帶著「文化」的眼光看無印良品,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它當作「極簡主義」的典範;當人們摘掉「文化」的眼鏡看無印良品,猛然發現它和優衣庫其實沒什麼不同。近期,關於「無印良品或將兵敗中國」的傳言四起。據媒體報導,從去年開始,無印良品價格一降再降,但中國消費者仍不買帳,人們不禁驚呼:「無印良品的冬天來了!」
  • 無印良品在日本其實是雜貨鋪 在中國成了精品店
    無印良品(下稱無印)的粉絲們有福了,那些想向無印學習的公司也注意了——無印新的海外規劃是:「在海外建的店鋪將比日本多3倍。」今年3月底,日本株式會社良品計畫(MUJI)第三任社長松井忠三(現任會長)在2015中國服裝論壇上說。目前,無印在日本國內的店鋪數量超過了400家,在海外市場的店鋪約為300家。
  • 無印良品賣菜了?如何拯救無印良品現況
    無印良品生鮮市場設計仍舊是和品牌相同的簡約風,無印良品生鮮市場除了售賣生鮮農副產品外,也提供食材加工和用餐服務。特別的是消費者不僅僅能在生鮮市場購買食材,還可以參與製作食物。 無印良品是一家專門生產家用產品,以設計為導向的日本公司,自開創以來就主打簡約的生活理念,在全世界掀起一陣「無印」的潮流。
  • 匠人精神不再: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的「中國式」退潮
    隨著中國無印良品店鋪數量及商品種類的越來越多,名聲在外的無印良品品牌與中國消費者的距離也更近,而越來越多的國人也更願意去無印良品「觀光」選購商品。在2015年,國內更颳起了無比強勁「無印良品」國民流行風潮。據財報顯示,2015財年無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計劃的銷售額為3075億日元,同比增長18%。東亞市場(除日本)銷售額達到830億日元,同比增長高達47.2%。
  • 讓無印良品丟失「優越感」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善變的消費者?
    無印良品的服裝,絕對算不上出眾,也絕對算不上花哨,甚至也算不上廉價,可是簡單卻不便宜的基本款,就偏偏俘獲了一大幫消費者的心。雖然卡其褲搭配白T,牛仔褲配襯衫的穿搭風格算不上新潮,但是當這一套衣服換成了無印良品出品的時候,卻讓人穿著感覺倍感「有牌面」。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首先一點就是無印良品的那一股「與眾不同」,深深抓住了那一幫小資人群的內心。
  • 雜牌的品牌再也忽悠不了國人,無印良品究竟想瞞什麼?
    相關知識: 無印良品是一家崇尚無品牌標誌的日本雜貨品牌,從2005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但與日本本土不同的是,相較無印良品在日本大眾消費的定位,無印良品在國內是一反在日本的平民化,反而以中高端產品、輕奢作為品牌定位。其目標消費者人群主要為白領和高購買力的一線城市消費者,定價相對較高。
  • 無印良品為何頻出次品?
    對於接下來將採取哪些舉措增強消費者的信任,無印良品中國對記者表示:「我們關注到,中國消費者對於品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接下來,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上的計劃將有一些新動向。」據其介紹,在日本,無印良品的店鋪各有特點,比如大阪北花田店有超級市場,銀座旗艦店一樓有當地的蔬果、便當等產品,而目前在中國開業的旗艦店都較相似,之後將開出一些各有特色的戰略性店鋪,在商品範圍上,也會有一些區別。按照計劃,至2023年底,中國市場本土化商品的比例將提升至生活雜貨部門商品總量的50%。
  • 無印良品的中國實驗
    2015年12月,MUJI 在中國上海開出第一家世界級旗艦店。可以說,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市場不僅是無印良品僅次於日本本土以外的最大市場,也正在成為無印良品新的增長引擎。從2014年開始與深業集團進行合作談判後,松崎曉已經記不清這幾年來過多少次中國,在他看來,想用「無印良品」來冠名的開發商有很多,但真正理解無印良品的理念,並能將此理念灌輸在酒店建設中的對象就成了鳳毛麟角。
  • 日本「MUJI無印良品」對上中國「無印良品」,事件落幕,誰是贏家?
    無印良品誕生自1980年12月以來,無印良品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然而最近,無印良品卻同北京一家同樣以"無印良品"為品牌的家紡店不期而遇,並圍繞"無印良品"這一品牌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商標糾紛。2019年1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民事判決,認定日本無印良品的經營主體"株式會社良品計畫"(下稱"良品計畫")侵犯了棉田公司的"無印良品"商標權。法院認為,日本無印良品在面巾、被套、等產品上使用的"無印良品MUJI""無印良品"標誌,與棉田公司的第24類"無印良品"商標構成相同或類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