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南昌某中學一份小升初班的班規引起廣泛討論,共計22條,要求「新生入學必背」。0號班規要求學生必須無條件接受父母、老師的引導和教育,違反者停課一周。第2條稱「欣賞帶病堅持上課的孩子」,要求學生「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請假不上課」。並且嚴禁使用網絡進行QQ、微信聊天,班級所有男生不得在操場進行球類運動」,鼓勵檢舉揭發,班裡流通班幣。
雖然一個集體,乃至一個組織,沒有紀律性,必定不能有效約束自由散漫的學生,但依然很難想像「班幣、舉報、停課、任何聲音和動作、正常女生模樣、帶病堅持上課」等系列帶有制要求的詞語會出現在學校裡。
一個團體在制定規定必須要徵得大部分人的同意,班規也是如此。教育學生不是培養機器絕對服從,真正的教育應該培養有獨立人格和哲學思辨能力的人,懂得自我思考。
學生們之間可以互相監督,互相促進,但是要建立在彼此友善的基礎上,鼓勵檢舉揭發顯然不是友善之舉,正常的中學學習秩序在層出不窮的舉報下只會陷入惡性競爭。
再者,班裡流通班幣有什麼用?學習好表現好舉報同學多是不是意味著可以通過班幣獲得更多的資源,而「課內外不準看課外書、雜誌,禁止男生在球場進行任何球類運動」是不是在根本上與教育局提倡的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相抗爭?
初中的黃金時期,本應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一旦這些等級劃分、內部爭鬥這些負能量滲透到整個班級時,誰來消除孩子心理已經形成的觀念?當孩子的創造性被規則抹殺,就算考全優,意義何在?這樣的班級規定到底應不應該讓每一位教師和家長深思?
9月1日,校方工作人員對這份班規正式回應,其實這只是一個班制定的規定,並沒有正式實行,「出發點我理解是為了班級,但違背規律,違反法律法規的東西必須改」。目前,這份班規已進行整改。相關老師的出發點固然值得商榷,但從某種意義上上講,學校給予每位教師的升學壓力又何嘗不是推波助瀾呢?
其實班規如果讓孩子們參與討論、制定,會更加容易被接受,執行,但是鼓勵檢舉揭發、不讓學生體育運動、不讓學生看課外書如此種種不僅不利於孩子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可能還會成為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