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大文豪蘇軾對其學生「蘇門四學士」之黃庭堅有這樣評述:
「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可謂『三反』。」
黃庭堅做人是胸懷坦蕩、為人耿直的士夫文人;書法而言,其書法藝術筆走龍蛇,活潑跳蕩。作字、為人各有原則,作字長槍大戟、揮灑自如,似其做人,始終如一。師生兩人還曾經互諷對方書法「樹梢掛蛇」(黃庭堅)與「石壓蛤蟆」足可見兩人的師生情誼,這是東坡先生對學生真實評價。
黃庭堅像
黃庭堅(1045-1105),黃庭堅進士出身,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在世61年,工詩文,受教於蘇東坡,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與東坡合稱「蘇黃」。
黃山谷書法與蘇軾、米南宮、蔡襄齊名,書法史稱「宋四家」。其書法初師周越,見蘇舜元和蘇舜欽兄弟的書作後,得古人篆籀筆意,在《山谷題跋》卷四中他講:
「鍾繇之書世有大小數種。餘特喜此小字,筆法清勁,幾不可攀」
故其書風中「橫勢」的意味得元常之妙。據說黃庭堅還喜歡王安石的行書,李之儀在其文中曾提到過:山谷暮年「喜荊公(王安石:曾被宋神宗封為「荊國公」,故後人稱其為王荊公。)行筆,其得意處,往往不能真贗」(《姑溪居士文集》卷三十八)。王安石有居高的文學地位,但書法還只是文人的娛樂而已。
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是一位有創造精神的書家,他突破突破晉唐之法,自成一體,強烈的「尚意」書風,列為「宋四家」,幾乎說一人扛起了宋朝草書大旗。黃庭堅書法的雄強和大度來自《瘞鶴銘》、《顏真卿大堂中興頌》、《石門銘》等法帖,縱橫揮灑、左右開張,大字行書尤得瘞鶴之風,黃庭堅的楷書和行草書,這一風格中基本一致。作為蘇門弟子,他的書法還時常得到蘇東坡的指點也是正常。「黃魯直學吾書,輒以書名於時」(《蘇軾文集》卷七十)。書法史上的「鐘王」任何一位習書者都不曾跨過,黃庭堅也不例外,他自己也曾說「餘書姿媚而泛老氣」(《豫章集》),「姿媚」之意就是指其早期受《蘭亭序》的影響。
黃庭堅《經伏波神祠》局部
在「宋四家」中,蘇軾、黃庭堅的字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向右上方傾斜,筆者以為有兩個可能。一是,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其書法也得到老師的指點,這在《蘇軾文集》卷七十有記載「黃魯直學吾書,輒以書明於時」;再,人的情感總要得到釋放,不然會發瘋,在文人的身上最為明顯,詩人、文學家會把失意、憤懣發洩與詩歌、文章,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祭侄稿》、詩人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大文豪、書法家蘇軾的豪放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書法作品《寒食帖》等皆為此類,所以說書法史情感的宣洩是有道理的。黃庭堅和老師蘇軾一樣人生也頗多坎坷,遭章惇、蔡卞的陷害,被貶涪州(今重慶市涪陵一帶),黔州(今重慶黔江、彭水)。有被貶外放的經歷,可以認為黃庭堅書法「長槍大戟」風格形成與其身世息息相關,其書法處處顯露是情感的抒發。
黃庭堅題跋《宋徽宗蔡行敕卷》
黃庭堅書法的「橫勢」和「抖動」是他42歲以後形成的,從他的《王長者墓誌稿》來看並不明顯,而到了元符二年(1099)他的《史氏墓誌稿》作品中才見端倪,這已是黃山谷晚年的事了,而這種「橫勢」和「抖動」之明顯特徵在《松風閣》中得以完全地體現。
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卷》
釋文:松風閣。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鬥插屋椽。我來名之意適然。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令參天。風鳴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須菩薩泉。嘉二三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臥僧氈。泉枯石燥復潺湲。山川光暉為我妍。野僧。早。旱飢不能饘[zhān]。曉見寒溪有炊煙。東坡道人已沉泉。張侯何時到眼前。釣臺驚濤可晝眠。怡亭看篆蛟龍纏。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
黃魯直書法的精神寫照黃山谷書法愈老愈妙,在他的作品中有一股鬱勃森然之氣。那種汪洋恣肆的揮寫、那種衝破牢籠的縱橫,是與命運倔強的抗爭,職場失意,遭遇陷害,心中的鬱悶、苦痛和不平是難以名狀的,把對現實的抗爭,付諸於書法書寫,那種「澀勢」行筆與「顫動」,恐怕就是其書法的精神寫照。臨習、欣賞黃庭堅書法一定領會其精神,即能得其雄強之氣勢,不至於侷促、小氣。臨死時家眷都不在,只有弟子範寥陪伴,可見悽慘。
《松風閣》局部
行書《松風閣》算是黃庭堅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松風閣》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他謫居在外,與友人遊歷鄂城樊山後作詩並書,此時黃山谷58歲,已至暮年。該帖為大字行書,29行,共150字,帖後有南宋向立跋語:
「筆墨雖不相副,歲久光採差退,然書法俱存,章章乎羲獻父子之間」
因此,該帖是山谷代表書作,並流傳有序,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松風閣》字勢開張,雄健豪邁,充滿著不屈的開拓精神,可謂妙盡天下,雄視古今。因此,臨習《松風閣》要把握結體的「橫勢」與「誇張」。
在結構上應該誇張造型。筆畫向四周進行擴張、舒展,橫畫取「橫勢」,往往向左延伸。另外,「挑鉤」、「撇捺」等也是其誇張的主要筆畫。不僅這樣,在字勢上還要有向「右上角」傾斜的岐側之態,使得結構上充滿「動感」。
《松風閣》局部
在筆法上,將較為明顯的提按動作與勁澀之勢相結合,表現出一種縱橫跌宕的張力,使線條雄勁,有篆籀之意。這種「提按」有時表現為自然的「顫動」,從而一改其「笨拙」的造型,使結字顯得靈動起來。這「顫動」在「捺畫」中也很明顯,但「捺畫」的抖動與橫畫有著一定的區別。橫畫儘管筆畫粗,但用筆輕便,提按有度,有靈氣,且心態平和;而捺畫為表現厚重之感,明顯呆板笨拙,似有一種倔強、不平之氣,這一點,在臨習時要尤為注意。
另外,在書寫的速度上要慢。首先,要做出明顯的頓挫就得減緩速度;其次,在其書論中他也提及自己的書法在元祐年間「用筆多不到」,可想,他是反對痛快淋漓的書寫的;再者,南宮對其書的評介是「描字」,也足見其書寫得慢。
《松風閣》局部
「慢」從用筆上決定了黃書以厚重見長的特徵,也是臨習的要領,所以,在學習時,速度要遲緩,取澀勢。由於「慢」,會使筆畫顯得死板,於是就人為地加上「顫動」,這種「顫動」是形成山谷所特有的書風的自然調節手段,是使線條充滿靈感的方法,如果不這樣做,筆畫自然僵死。也由於「慢」,為使結字充滿動感,必將使得可以舒展的筆畫儘可能地得以開張,以此來打破因「慢」的用筆所造成的「沉悶」態勢,使整個結構一下子活絡起來。
因此,在臨習時需注意三個步驟,即「慢」、「顫」、「開張之勢」,以「慢」為基調,配以「振顫」調之以開張,三者融合,不可太過,定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
▲
點擊圖片看連結文章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