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每個考點門口都看到媽媽們的旗袍秀,爸爸們的喊口號助威。
高考這個改變命運的轉折點,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
再加上前段時間山東陳春秀高考成績被頂替的事件曝光,大家不免陷入沉思:寒門真的難出貴子。
然而就是有這麼一位牛逼的女校長,帶著1645名大山裡的姑娘,乘風破浪,逆天改命。
她就是:張桂梅。
1.
命運的安排張桂梅認識了這些大山裡的女孩,
1957年出生的張桂梅出生在遼寧黑龍江一個滿族農民家庭。
很小的時候,母親病逝,17歲的她被姐姐帶到雲南定居,
後來跟著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鎮任教,來到丈夫的老家,她本以為可以安穩度過一生。
然而不幸的是張桂梅的丈夫1996年因胃癌去世,黯然神傷的她申請從大理調出,於是成為麗江華坪縣一名中學老師。
2.
來到民族中學教書不到一年,張桂梅被查出子宮內有一個5斤重的肌瘤,然而之前給丈夫看病機會花光了她所有的積蓄。
本來都已經放棄的張桂梅卻得到了這個貧困小縣的莫大幫助,縣長組織給她捐款,甚至有人把回家的5塊錢路費捐出來。
手術康復後的張桂梅懷著感恩的心,續回到了學校教書。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她發現班裡本來就為數不多的女孩子,上著上著就消失了。
他去做家訪才發現:
這些課堂上消失的十幾歲的姑娘,要不就是在家裡幹農活,或者被帶到外面打工更甚的是被嫁出去換了彩禮。
著急的張桂梅,自己出學費生活費,也要把女孩領走去上學。
因為她知道,要想改變大山裡女孩的命運,想改變貧窮代際傳遞的惡性循環,只有讓女孩讀書上大學才行。
3.
2001年,身為共產黨員的張桂梅擔任了兒童福利院的院長,就這樣無兒無女的張桂梅成了這些孩子的媽媽。
但她很快又發現一件事情:福利院的門口經常會出現被遺棄的健康女嬰,
原因應該很好猜:重男輕女的思想在這個偏遠的山區有多麼的根深蒂固。
兒童之家和民族中學那些消失的女孩的遭遇,
讓她動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念頭——辦一個免費的女子高中。
人們都說她瘋了,一時間議論紛紛:
都什麼年代了,她還硬性的把男女分開,辦一所高中哪有那麼容易。
但張桂梅態度很堅定:
我想救她們,我想讓這些山裡的女孩讀書,見世面。
救一個女孩,實際上是救了三代人,能救一個是一個。
她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去家訪,發現家長讓臨近高考的女兒做家務農活,卻把才讀初中和小學的兩個兒子送到縣裡補習。
她生氣地質問家長。
家長卻理所當然地回答:因為他們是兒子。
在現在的社會男性已經得到足夠多的資源,她想幫助夾縫生存的女孩,把她們應得的教育資源,還給她們。
4.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創辦學校哪有那麼容易,沒錢,就是老大難的問題。
從2002年開始,張桂梅就在為這個在別人眼裡看似瘋狂的夢想努力著,
她帶著自己的身份證、優秀教師證之類的一堆證明,去大城市「乞討」。
見人就說:「我們想辦一所女子高中,能不能支持三塊五塊,實在不行,一塊也成。」
得到的回應呢?有人罵她:
女騙子,有手有腳還會說普通話,不好好工作,幹這種騙人的勾當。
五年下來,她只籌到一萬塊,只好放棄,崩潰的她覺得對不起孩子們。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2007年她被選為代表去市裡開會。
縣裡給了她7000元,讓她買身衣服,體面地參會。
張桂梅轉頭就給買了電腦,穿著自己平時的衣服就去了。
結果被一個女記者發現,她的褲子破了一個大洞。尷尬之餘一問才知道實情,第二天就報導了辦女高這件事。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件事被廣泛關注,
就這樣,2008年,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終於成立了。
5.
比起錢的問題,人的問題更難。
在觀念思想落後的山區,最難打破的是人們重男輕女的成見。
建校初期,即使免費,也很少有父母願意送女孩來,無奈之下,張桂梅只好挨家挨戶拉人。
第一年,她們招了100個人,走了6個,又拉回來2個。
在央視的採訪中,主持人問了張桂梅一個問題,為了這個學校你需要付出什麼?
張桂梅說:我幾乎付出的是生命。
說實話這些孩子的基礎真的不好,有的小學的東西都還沒有學會,
孩子基礎差,她帶著她們拿命拼。
張桂梅規定吃飯時間只有十分鐘,每天五點必須起床,晚上12點睡覺。
每天早上,拿著喇叭走進宿舍,大聲喊:時間到了,姑娘們,出來嘍,鎖門嘍。
她會看著孩子吃完飯,拿著小喇叭喊話:跑快點,姑娘們。
有學生開玩笑地叫她:「魔鬼」 &34;。
張桂梅說:不是因為我太嚴格,我怕她們考不上大學,走不出大山。
十年來,張桂梅一直像魔鬼一樣,逼著自己和學生。
沒有巧方法,沒有捷徑。唯一能做的,就是刷題,壓榨所有時間學習。
學生瘋狂,老師也瘋狂。
男老師頭天結婚,第二天就回來上課;
女老師得了腫瘤,做完手術能穿衣服就開始站上講臺授課;
張桂梅本人也是直到病的胳膊抬不起來,才離開講臺擔任起學校的安全後勤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熬過這瘋狂三年,孩子們將徹底改變人生。
有個女孩來自大山,是山裡唯一的高中生。
爺爺奶奶握著張桂梅的手說:「孫女讀高中了,我可以放心地死了。」
這所學校承載著上千女孩的未來;
亦承載著祖祖輩輩殷切的希望:走出大山!
6.
學校有個臨近高考的女孩接受採訪說:
好好學習,就是想走出去。想考到東山省去,因為那裡最遠。
落後的大山局限了她們的視野,所以考大學就是想走出去,走到最遠的地方。
張桂梅的華坪女高創造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來看幾個數據:
2011年,第一屆學生畢業,本科上線率63%。
2019年,本科上線率升為82.37%。
2011年,一本上線率4.6%。
2019年,一本上線率升為40.67%。
11年,1645個貧困女孩從這裡走進大學,其中不乏廈大、川大、武漢大學等名校,她們的命運由此改變。
但,張桂梅還是不夠滿意,她要的是100%,不丟下一個女孩。
她想讓孩子們都讀一本,讀雙一流,讀清華北大。
她想讓山裡的孩子也能走進最好的學校。
7.
自己生病的時候,全縣號召給她捐款。
懷著這顆感恩的心,張桂梅盡職盡責教書,為了改變山區女孩的命運,她搭上自己的命創辦女高,
同樣她也教孩子感恩。
在華坪女高教學樓走廊的牆上,掛著大大小小的綠色牌子,上面寫著:某某捐款xx元,數額從幾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都是給學校捐款的好心人。
張桂梅說:學生每天經過都能看到捐助名單,就能牢記每一個幫助過她們的人。
卻不希望她們回報。
華坪女高還有另一條規矩——高考完回校辦完手續,就不允許再回來。
她不希望孩子有包袱:
我只想要她們安安心心地去讀大學,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
8.
回顧張桂梅的一生,真的可以用落魄兩個字形容:
早年喪母,青年喪父,中年喪夫,無兒無女。
學校不遠就是醫院,這也是她最常去的兩個地方。
她沒有自己的家,一直都住在學校的宿舍三樓最門口的床鋪,
被問及腿腳不方便為什麼不住在一樓,她回答說為了檢查學生作息方便,而住在最外面的床鋪,是想著萬一有個什麼事兒,她可以第一個跑出去擋點什麼!
63歲的張桂梅沒有自己的生活,不是不想,而是就這麼做著做著一天就過去了,根本就無暇顧及其他。
9.
這些年張桂梅有很多榮譽,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等40多項榮譽稱號。
然而她卻把這些獎金,捐款和大部分的工資累計100萬元全部捐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和教育事業。
如今的張桂梅年過六旬,皮膚黝黑,頭髮擾亂,臉頰上都是歲月的痕跡。
11年來,她拼命的挽救那些已經被放棄的人生,不知道未來的日子裡她還能救多少人,但是我相信她肯定會堅持到油盡燈枯。
在這個看似冷漠的社會,總有一些「傻瓜」「笨人」,為了一些原本不相干的人流血流淚,甚至拼出性命,也是這些人讓我們看到了世間的美好!
正如張桂梅,用自己散發出的微弱的光芒照亮前行,讓大山裡的絕望變得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