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變三代人的,我的學生可以考到廈大、川大、武漢大學!我們是用命換來的。」
——張桂梅
面對著鏡頭,面容蒼老憔悴的張桂梅,忍不住眼眶中的淚水。
為了大山裡的女孩付出的是什麼?我幾乎付出的是生命。
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校長,送1600名女生出雲南貧困山區。
這是張桂梅身上的標籤,也是華坪縣所有女孩子的希望。
作為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創辦者,12年來,她將1804名女孩送出大山。
96個女孩
1990年,從麗江市教育學院讀書畢業的張桂梅隨丈夫調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原本,她以為大理是她一生的歸宿。
然而,1995年,丈夫罹患癌症,1996年8月,丈夫因病去世後,張桂梅自己要求調到了地處邊遠的麗江市華坪縣中心學校。
2001年,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讓張桂梅擔任院長,丈夫去世、無兒無女的張桂梅答應了。
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裡找,發現很多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
有一次,張桂梅在家訪途中,看到一個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遠處看,她上前詢問這個女孩在想什麼,女孩看了她半天,哭著說自己想讀書,但媽媽讓她打工或嫁人換彩禮。
張桂梅很氣憤,去女孩家裡試圖說服她的家人,費用她負責,但沒有成功。那個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樣子一直刻在張桂梅腦子裡。
張桂梅想創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2002年,她就四處「化緣」。 然而,5年只募集到1萬多元,有人罵她騙子,還有的向她吐口水。
2007年,張桂梅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當年,全國黨代表在麗江市只有兩人,張桂梅是其中之一。
那一年,張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記者發現她破洞的褲子,將她想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見諸報端,引起政府重視。
在市、縣政府200萬元資金支持下,2008年4月,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終於投建。
當年,張桂梅帶領17名老師擦洗教室,他們將床從山下抬到教室,鋪上新被褥,貼上學生的名字,迎來第一屆新生:96個女孩。
教育資源落後,更要拼命學習
女高是貧困女孩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12年來,張桂梅校長的每一天從清晨的教學樓巡視開始。
5點30分,張桂梅打著手電筒,將5層教學樓的樓道一一點亮。她站在二樓,手持喇叭,催促學生跑步進教室。
那時的張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門口,有學生坐著睡覺,她就把學生捅醒。後來,學生打瞌睡會主動站著聽課。
吃飯時間被壓縮到10分鐘。張桂梅要求食堂飯不能太燙,菜炒出來,要及時扣上鍋,不能過涼,她計算,一分鐘能有30個學生打飯,159人5分鐘能全部打完,最後一個學生也能有5分鐘吃飯時間。
為了加快遞碗的速度,張桂梅不允許學生就餐過程中說話。
在這個教育資源落後的地方,他們只有一個辦法,拼了!往死裡學習,往死裡做題。
為了節省時間,女高學生去縣醫院看病不需要排隊。有醫生聽說吃飯只花10分鐘,向張桂梅抗議學生壓力太大,還有人罵她沒兒沒女,不知道心疼別人家孩子,張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傷害她們,對她們有意義,就這麼幹。」
實際上,學校也曾有過一段「民主」時期。起初,學生6點半起床,9點半休息,結果學生越來越懶,成績越來越差。
張桂梅希望,學生能養成好習慣,有限的時間幹特定的事,「幹不完你就虧了」。
她希望順時針轉的每一分鐘都能逆轉貧窮。
159人參加高考,本科線以上150人
2011年,華坪女高向社會輸送第一屆畢業生。96名學生69人考取本科,綜合上線率100%。
這個成績讓華坪女高在縣城站住了腳跟。
張桂梅常說,女子高中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一個人奮鬥不是為自己和父母,而是為國家和民族。
2019年,華坪女高一本上線率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今年,學校成績依然可喜。159人參加高考,一本線以上70人,本科線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線的高考成績讓張桂梅不太滿意,她覺得,今年受疫情影響,山裡的孩子與城市孩子進一步拉開差距。
上網課在大山裡很不便,風一刮,信號就沒了。她讓老師和各級村委會聯繫,讓家中沒有網絡的學生去村委會上課,並給沒有手機的學生買了手機。
張桂梅希望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心願,也沒能實現。
張校長說,「我這輩子的價值,不管怎麼樣,我救了一代人的。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後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
多麼的無私,我想起了那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以身殉教育事業的張桂梅,不僅用教育扶貧,更是給精神扶貧。我殷切期盼,這樣的教育助力更多一點,這股幫助學生實現夢想的力量可以綿延得更久一點。
有著這樣細膩溫柔心思的張校長,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稱得上「師者」二字。
對於教育行業而言,教師一直都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關卡,而優秀教師更是如此。優秀的教師,才能帶領孩子們邁進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