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請睜眼 科學家破解小鼠暗覺醒機制

2020-12-20 網易科技

作者:李晨陽

「太陽曬屁股了,孩子該起床了!」——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睡得好好的,突然窗簾打開,一道明光破窗而入,瞬間人就清醒了一大半。

人類或許很難想像,小老鼠這樣的夜行動物們在白天呼呼大睡時,如果環境突然暗下來,它們也會在幾分鐘內迅速甦醒。

是什麼機制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和覺醒?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黃志力和教授曲衛敏的科研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些問題的探究。1月31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該研究團隊博士生張澤和劉雯櫻等為論文第一作者。

小鼠是怎麼被「暗」醒的?

和人一樣,小鼠的感光器官是視網膜。研究人員向小鼠眼睛注射了一種能編碼光敏感通道蛋白以及紅色螢光蛋白的病毒。這些小鼠不是一般小鼠,它們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攜帶著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即「螢光鼠」。

通過觀察病毒攜帶螢光蛋白基因的表達,科學家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注射區域的神經元在體內的投射情況,這種方法叫做「示蹤」。

通過示蹤,研究人員證實位於上丘(大腦一處結構)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可以接收來自視網膜的直接功能輸入。他們把螢光鼠暴露在不同的光照環境下,發現這種神經元能被短時間的黑暗刺激所抑制,但不會收到光脈衝的影響。進一步,這種神經元還能直接抑制下遊的另一種神經元——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

「人們早已證實,多巴胺跟覺醒高度相關。」論文通訊作者黃志力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暗環境刺激下,視網膜不再興奮,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受到抑制,這樣下遊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所受的抑制就會解除,從而釋放多巴胺。因此,小鼠在突然出現的黑暗環境下很快就清醒過來。」

為了確保結論嚴謹,他們還設計了一個反向證明的實驗——通過基因編輯,特異性地損毀小鼠的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或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這下,即便黑暗突然降臨,小鼠也渾然不覺,繼續呼呼大睡。

由鼠及人,還須更多探索

「過去大家對光影響睡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照周期和生物節律的關係上。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頒給了研究晝夜節律機制的科學家。」未參與這項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段樹民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而目前這個成果的特色在於,他們研究的是光線本身如何調控睡眠。」

有趣的是,儘管人腦和鼠腦在結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人類和鼠類在睡眠方面,對光照的反應卻恰恰相反。小鼠的覺醒機理研究越透徹,就越讓人好奇晝行性動物和夜行性動物究竟在哪一個環節上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了。

「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我們目前只有一些初步的認識,還在進一步探索之中。」黃志力說。

尼羅河草鼠是一種晝行性的齧齒動物,是研究這一問題的最佳模型。他們希望未來通過對尼羅河草鼠的研究,回答為什麼晝行性和夜行性動物對光的反應截然相反。

以光為鑰,拯救睡不好

熬夜追劇、整宿開趴、連軸加班、跨時區出差……隨著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潮、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由生物節律紊亂導致的睡眠障礙發病率逐年攀升。而「光」,在其中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多年來,黃志力和他的團隊,一直追索著光與睡眠的關係。

為什麼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睡得好?因為體力勞動消耗大量能量,能量ATP的代謝產物是腺苷,作用於腺苷受體,讓人沉迷夢鄉。

半夜上個廁所,回來就無法接覺?最好把家裡的起夜燈換成小功率的紅光燈,既能看清路線,又能保存睡意。

帕金森氏病人為什麼往往有嚴重的睡眠障礙?因為他們存在嚴重的基底神經節病變。

為什么喝咖啡讓你睡不著覺?因為咖啡能阻斷腺苷受體。

……

在老中青都大呼「睡不好」的當下,這些研究成果顯然極具現實意義。

那麼這次小鼠被「暗」醒的成果,對人類來說又有什麼借鑑意義呢?

黃志力說:「現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異常光照,會破壞生物節律,導致睡眠紊亂。雖然夜行性動物的睡眠和覺醒條件跟人類相反,但是足以證明上述神經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希望這些研究能為臨床探索治療生物節律紊亂性睡眠障礙提供思路,比如研發特異性的靶向藥物,或者通過磁療、超聲、微波等物理性療法,作用於這些靶點,為睡不好的人們點亮新的希望。」

本文來源:科學網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小鼠慘了!科學家成功改造ACE2受體,發現人體器官受新冠病毒損害機制
    利用這一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新冠病毒傷害心臟、腎臟、脾臟和其它器官的機制。 小鼠是醫學上最常用的實驗動物,它們數量多、容易培育,還性格溫順,而且基因序列和人類也相似。 不過,小鼠的基因畢竟不是完全和人類一樣,部分醫學現象難以複製。例如,新冠病毒依賴於ACE2蛋白感染人類,但是它不能識別小鼠細胞的ACE2蛋白。
  • 簡影|天黑請閉眼,《小紅帽》請睜眼
    天黑請閉眼………………
  • 科學家們繪製小鼠大腦的詳細3D結構圖譜
    據外媒BGR報導, 科學家們近日已經完成一個歷時三年的項目,其旨在為實驗室小鼠的大腦製作一個詳細的3D結構「圖譜」。 由此建立的模型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使用嚙齒類動物進行的治療和測試的效果。實驗室小鼠是專門為測試目的而飼養的,它們往往是第一批感受到藥物效果的動物,從阿爾茨海默病到背痛等所有治療疾病的藥物,以及所有的治療方法。考慮到這一點,研究人員想儘可能多地了解小鼠的大腦是有道理的,一個為期三年的項目剛剛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小鼠大腦「圖譜」。
  • 日本科學家小鼠實驗帶來希望曙光
    日本科學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似乎提供了希望的曙光。冬眠是特定物種的固有習性冬眠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見。科學家們通過觀察,將冬眠分成狹義冬眠和廣義冬眠。其中,狹義冬眠主要指哺乳動物、鳥類等恆溫動物主動抑制身體代謝活動速率、降低體溫,以度過食物稀少的冬天的行為。而廣義的冬眠還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等節肢動物以及陸生貝殼類動物,因為缺乏有效的體溫調節機制,在冬天被動陷入的身體僵冷狀態。
  •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5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Booki Min團隊發現,糖皮質激素(GC)的抗炎作用是由Foxp3 +調節性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 普通小鼠實驗,揭示了人類未來滅絕方式,科學家的猜測或許是對的
    在上世紀,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關於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驗,研究採用的對象是小鼠,科學家為小鼠創造了一個天堂般的封閉場所; 裡面提供了無限量的食物和水,並且排除了各種外在因素的幹擾,例如天敵的侵擾和疾病,也為小鼠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繁殖空間。
  • 一鍵返老還童,哈佛科學家及復旦校友恢復了老年小鼠...
    她說,如果科學家們能夠在其他動物中重現這些結果並揭示它們的機制,那麼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治療人類眼部和其他身體部位中與年齡相關的疾病。 該團隊選擇了科學家們10多年來使用的將成體細胞變成類似於胚胎幹細胞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的四種重編程因子(c-Myc、Klf4、Sox2和Oct-3/4,將動物暴露在所有這四種重編程因子中會導致腫瘤)中的三種:Oct4 (也稱為Pou5f1)、Sox2和Klf4。
  • 小鼠睡眠-覺醒轉變過程中小腦神經元的活性變化
    此外,小腦切除的貓會表現出覺醒能力下降,並且快速眼動(REM)睡眠延長。反之,原發性睡眠障礙的患者往往小腦體積減少。目前的發現支持小腦參與調節睡眠和/或清醒狀態的假說。神經解剖學研究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深部小腦核(DCN)是小腦中負責最終整合和輸出的核團組織,支配了對維持或促進清醒至關重要的幾個腦區。據報導,DCN支配腹側丘腦,該區域參與從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到覺醒的轉變。
  • 科學家發現大腦"癢區" 小鼠與人類怕癢部位類似
    科學家發現大腦「癢區」  本報訊 像人類一樣,老鼠也怕癢。  這項研究同時揭示了與人類不同的是,小鼠對撓痒痒的敏感性更多地受到其情緒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通過這項研究他們已經發現,小鼠怕癢的地方與人類類似——在它們的肚皮和後爪上,而非它們的後背或前爪。研究人員在11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 點突變小鼠助力紅白血病發病機制研究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AEL產生的細胞和分子機制,而且為研究AEL提供了臨床前模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Cancer Cell雜誌(IF:26.602)上。之前的研究發現,對於急性紅白血病,雙等位基因CEBPA突變和GATA2 ZnF1突變存在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這種白血病的最常見形式是雙譜系,其特徵是髓系母細胞和紅系母細胞的存在。然而,人們目前還沒有確定雙譜系急性紅白血病的致病突變。
  • 復旦大學黃志力團隊研究揭示中藥棗仁安神膠囊對焦慮模型小鼠的...
    但由於中藥作用成分多、作用靶點不明等原因,作用機制研究受到了限制。加強對中藥的藥理機制研究,有利於醫學界更深入地認識中醫中藥,挖掘和開發更加安全有效的促睡眠和抗焦慮藥物。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在《Sleep and Breathing》發表了題為「Hypnotic activities of Zao Ren An Shen capsule,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n anxiety-like mouse model(棗仁安神膠囊對焦慮模型小鼠的鎮靜作用及機制研究)
  • 「皮卡丘」老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通過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 剛出生的發光小鼠幼崽(圖片來自網絡) 被科學家「盯上」的小白鼠 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
  • 「皮卡丘」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2008年,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錢永健(Roger Y.Tsien)和下村修(Osamu Shimomura)三名科學家,憑藉在綠色螢光蛋白質(GFP)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問鼎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通過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
  • 科學家發現認知彈性損傷的潛在機制
    這種早期環境因素導致的長期效應,其具體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指出,早期應激往往會導致表觀遺傳指標發生持久性變化,進而改變基因的表達,這種機制很可能介導了成年後持續性的腦與行為的功能性變化。   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都存在前額葉皮層介導的認知彈性損傷,並與藥物療效和疾病預後密切相關。
  • 科學家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
    科學家使用CRISPR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據澳大利亞媒體ABC 10月9日報導,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研究者在治療宮頸癌上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使我們更接近治癒人類癌症。他們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阻斷宮頸癌病毒生長,成功消滅了小白鼠體內的腫瘤。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人體的一種病毒。
  • 《家庭的覺醒》:如何破解家庭教育的迷思,不再有「家長上樹」
    她將東方正念思想與西方的心理學理論有機融合一體,形成了有關正念生活與覺醒教育的理念。她出版了《父母的覺醒》《父母的覺醒2》《家庭的覺醒》等一系列書籍,並積極開展各種研討會,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期鼓勵父母,打破自我束縛,實現與內心的真實連接,破解家庭教育的迷思,走出誤區,建設新家庭。
  •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2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émy Bosselut及其小組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
  • 科學家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科學家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5:00:20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及其研究團隊揭示了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 哈佛大學科學家使用實驗性基因療法來有效逆轉小鼠的衰老過程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使用一種實驗性基因療法來有效逆轉小鼠細胞的衰老過程,並成功地恢復了青光眼小鼠的視力。儘管仍處於早期階段,研究小組說這項研究是使用表觀遺傳學來減緩衰老症狀的概念證明。研究人員將三個關鍵基因發送到了幾組患有不同眼病的小鼠的視網膜中。在視神經受損的小鼠中,該療法有助於神經再生。該療法還有助於逆轉患有類似青光眼的小鼠以及與年齡相關的損傷的小鼠的視力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