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認知彈性損傷的潛在機制

2020-12-13 科學網

 

精神疾病發病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應激,尤其是發生在生命早期的應激會影響腦的發育過程,顯著增加個體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這種早期環境因素導致的長期效應,其具體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指出,早期應激往往會導致表觀遺傳指標發生持久性變化,進而改變基因的表達,這種機制很可能介導了成年後持續性的腦與行為的功能性變化。

 

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都存在前額葉皮層介導的認知彈性損傷,並與藥物療效和疾病預後密切相關。前期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瑋文及其博士生徐航等,利用擬人類社會欺侮動物模型,發現青少期階段的負性社會經歷導致小鼠在成年後表現出認知彈性損傷,伴隨內側前額葉皮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一種參與腦發育和神經可塑性調節的重要分子)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在此基礎上,研究進一步探討了表觀修飾在上述行為和分子長期改變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伴隨成年期認知彈性損傷,青少期應激造成小鼠內側前額葉皮質BDNF mRNA表達的降低主要與BDNF的剪切子IV,而非I和VI的降低有關(圖1)。進一步檢測BDNF IV啟動子區域附近的DNA甲基化及多種組蛋白修飾水平,結果顯示,啟動子下遊的組蛋白位點H3K9的二甲基化水平顯著升高,而DNA甲基化及其他的幾種組蛋白修飾則沒有明顯改變(圖2)。由於H3K9的二甲基化是一類轉錄過程的負性調控元件,其升高可能解釋了BDNF mRNA表達水平的降低。隨後,通過在成年期慢性給予一種具有甲基化酶調節作用的抗抑鬱藥物反苯環丙胺(TCP)進行幹預,發現經過藥物治療後,青少期應激誘發的成年小鼠認知彈性損傷和內測前額葉皮質BDNF IV mRNA的表達水平恢復到與對照組相當的水平。同時,藥物顯著降低了BDNF IV啟動子區域附近的H3K9的二甲基化水平(圖3)。這些結果提示內側前額葉BDNF的表觀修飾改變可能是早期應激導致成年後認知彈性損傷的潛在機制。

 

 

 

圖1.青少期應激降低成年小鼠認知彈性和BDNF mRNA表達

 

 

圖2.青少期應激影響成年小鼠內側前額葉皮質BDNF IV啟動子區域表觀修飾

 

 

圖3.藥物幹預改善認知彈性損害,恢復BDNF IV表觀修飾及mRNA表達的改變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癌症免疫療法潛在新靶點GARP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潛在的針對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新靶點。與PD-1相似,GARP是機體免疫細胞表面表達的一種特殊蛋白,研究者Li及同事希望能通過靶向作用GARP蛋白來作為一種新型療法治療對其它免疫療法並無反應的結直腸癌患者。
  • 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保護細胞免於天然DNA錯誤的特殊機制,這種天然DNA錯誤會永久損傷機體的遺傳代碼,並誘發諸如癌症等多種疾病發生。
  • 心理所發現青少期應激誘導抑鬱共病認知損害的GABA能突觸調節機制
    伴有焦慮及認知損傷的抑鬱症患者與單純的抑鬱症患者相比,在症狀表現、病理生理過程和抗抑鬱藥物療效方面存在差異,但其潛在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有待闡明。  以往研究表明,兒童青少期不良經歷會增加成年後多種精神障礙的共病風險,包括抑鬱、焦慮等多種形式的情感障礙以及認知損傷等。
  • 科學家發現負責清除損傷神經元的大腦細胞
    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V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在大腦損傷後清除損傷組織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題為「Neuronal integrity and complement control synaptic material clearance
  • Cell:科學家鑑別出大腦長期記憶背後潛在的生化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斯道爾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的科學家就鑑別出了一種可能性的生化機制,即神經元可以通過機體短暫的經歷來產生並且維持長效的記憶力。
  • 上海光機所等在ADP晶體缺陷誘導雷射損傷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通過對比研究355nm雷射輻照下不同生長方式的ADP晶體的雷射誘導損傷特性發現:傳統法生長晶體的質量明顯優於點籽晶快速生長晶體的質量;點籽晶快速生長晶體存在明顯的錐、柱界面質量差異問題;研究表明,ADP晶體中存在三種類型的雷射誘導損傷「前驅體」,按照損傷閾值區分其誘導初始損傷閾值的範圍分別為1-5J/cm2(L缺陷)、6-12J/cm2(M缺陷)和>14J
  • 科學家發現了背後的潛在機制……
    然而,這些積極作用,尤其是對於延長壽命背後的潛在分子機制仍然是個謎。近日,發表在《Nature》今年新增的子刊《Nature Aging(自然 老齡化)》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給了我們一種可能的解釋:他們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名為Sestrin的蛋白質,介導了飲食限制的有益作用。
  • Cancer Cell:科學家發現癌症治療的潛在靶標WIP1磷酸酶
    2013年1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A*STAR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酶--WIP1磷酸酶,可作為一個潛在的治療靶標抑制癌症的發展。雖然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這種酶在調節腫瘤萌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科學家們還是第一次揭露其作用機制。
  • 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歐洲科學家首次發現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科技日報 | 2020-12-02 09:23:39 據英國《自然·衰老》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症痴呆的發展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所產基因毒素對DNA的破壞機制
    他們利用化學合成、小鼠實驗和基於非靶向質譜測定的組學分析等技術手段,研究了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對人類活細胞中DNA的破壞機制,為colibactin的化學性質和致癌活性提供了直接證據,為人直腸結腸癌(CRC)的臨床檢測提供了潛在的新型標誌物。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發育競爭機制
    據新華社上海8月7日電 (記者王琳琳)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研究所於翔研究組發現,幼兒至青少年時期,大腦感覺皮層和運動皮層神經網絡的發育性修剪遵循競爭的原則——贏者獲得更多的資源、敗者接受被修剪或消退的懲罰,並且這一發育性修剪的過程賴於外部的感覺刺激。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兩年前,科學家是怎麼說的?  先來回顧一下2018年發表於Nature的這項研究。  「永久性損傷」,又能被什麼修復?ALDH2和FANCD2都不能挽救乙醛帶來的DNA損傷,於是他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DNA修復機制。  但是,說了那麼多,乙醛造成的DNA損傷為什麼曾經會被認為是「永久性的損傷」?  首先,DNA雙鏈在乙醛的作用下,可能出現內部交聯,這就導致了這條DNA鏈無法進行正常的複製轉錄。
  • 浙大二院應頌敏、沈華浩團隊發現損傷DNA分配的奧秘
    但是,約半世紀前科學家發現,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存在非隨機分配的可能性,不過背後的相關機制和可能的驅動因素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闡釋。一場細胞有絲分裂中的染色體木偶戲在約半世紀前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細胞非隨機分配時,母細胞會分裂成兩個不同的子細胞,一個是「新」細胞,一個是「舊」細胞。
  • 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
    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 2018年05月23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張曉萍 字號 內容摘要: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本報鄭州5月
  • Neurobiology of Aging:心理所合作發現輕度認知損傷病人皮層功能...
    輕度認知損傷(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被認為是正常老化到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一種轉換狀態,超過一半的MCI會在5年內轉為阿爾茨海默病。由於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對MCI群體前臨床痴呆階段的研究,深入了解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
  •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5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Booki Min團隊發現,糖皮質激素(GC)的抗炎作用是由Foxp3 +調節性
  • 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現在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成功解除了一種"剎車"分子的作用,這種分子能夠阻止神經纖維的再生。他們利用一種作用於生長抑制機制的藥物--Pregabalin治療小鼠實現了受損的神經連接重新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神經元細胞互相連接形成網絡遍布身體各處。
  • 康寶萊強調全面健康的重要性,構建更有彈性的反應機制
    康寶萊的全球營養理念強調全面健康的重要性,以構建更有彈性的反應機制,其中壓力管理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當今快節奏社會生活環境下,壓力對人們的身體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肯特·布拉德利(Kent Bradley)作為康寶萊首席健康與營養官指出,一定的壓力對人體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 科學家發現青少年時期社交孤立影響成年社交能力的神經機制
    科學家發現青少年時期社交孤立影響成年社交能力的神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21:58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Hirofumi Morishita小組發現,一個前額-室旁核丘腦迴路需要青少年時期的社交經歷來調節小鼠的成年社交能力
  • 科學家發現鳥類性別雙色性的遺傳機制
    科學家發現鳥類性別雙色性的遺傳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14:15:15 葡萄牙波爾圖大學Miguel Carneiro課題組發現鳥類性別雙色性的一種遺傳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