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應頌敏、沈華浩團隊發現損傷DNA分配的奧秘

2021-02-18 醫師報

如果要將正在教室裡上課的100名學生分成兩個小班,你會怎樣分配?是隨機分配,還是按照一定的類別,比如男生、女生來歸類?顯然隨機分配更簡單,歸類分配操作難度更大。

其實,類似這樣的一幕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生命體中上演,這就是細胞分裂,即活細胞增殖並且由一個細胞分裂為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通常包括細胞核分裂和細胞質分裂兩部分,其中在核分裂的過程中母細胞就把遺傳物質傳遞給了子細胞,維持了生命遺傳信息的延續。

那細胞分裂時胞內物質是無規律地隨機分配給兩個子代細胞還是按一定法則非隨機分配的呢?過去的傳統觀念認為,母細胞在細胞分裂時細胞成分是均等分布到一對子細胞中的。但是,約半世紀前科學家發現,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存在非隨機分配的可能性,不過背後的相關機制和可能的驅動因素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闡釋。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團隊在實驗中觀察到了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現象,即一個子細胞裡的染色體DNA完好無損,而另一個子細胞裡的染色體DNA卻傷痕累累,伴有明顯的DNA損傷修復反應。研究人員發現ATR/CHK1信號通路在對損傷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看似「生命體非常聰明地通過這種方式來『保種』」。

北京時間4月30日凌晨,國際著名的Cell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在線刊登了這項工作。醫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邢美春和2016級博士研究生張鳳嬌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Ian D. Hickson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一場細胞有絲分裂中的染色體木偶戲

在約半世紀前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細胞非隨機分配時,母細胞會分裂成兩個不同的子細胞,一個是「新」細胞,一個是「舊」細胞。

2013年,應頌敏回國在浙江大學任教,在一次帶領本科學生做創新實驗時,意外觀察到了一對外表長得很像但內在並不相同的「雙胞胎」細胞,也就是非常少見的細胞分裂的不對稱分配現象

通過免疫螢光染色的方法,他們發現,這對以往被稱為「新」細胞和「舊」細胞的雙胞胎藏著一個大奧秘。「舊」細胞繼承的母細胞的染色體DNA都是完好的,而「新」細胞中的染色體DNA卻有很多是受損的,「表面上看是新舊的區分,實質上是損傷與非損傷染色體的分配。」應頌敏說。

原來,細胞增殖、分裂的過程中,充滿著各種挑戰,有可能出現染色體DNA損傷的情況,這時候生命體會儘快地開展自我修復,但有的時候,受損的染色體DNA並不能在細胞分裂之前被完全修復。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細胞分裂還是隨機分配,就會把受損的染色體DNA同時遺傳給兩個子細胞,然後2傳4,4傳8,最終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這個時候,「隔離」也是一種愛母細胞非常聰明地在分裂過程中進行了調配無損傷的染色體都去了其中一個子代細胞,並使其保留了增殖能力,而損傷的染色體被「隔離」到了另一個同胞子代細胞中,並傾向於發生細胞周期阻滯或細胞死亡。

「正是因為這樣的隔離,好的子代細胞可以進一步發育和增殖,不好的子代就被淘汰掉了。」應頌敏說,隔離受損細胞這一調配作用可能在幹細胞發育時也起到保證生命種子長期存活的關鍵作用,「這涉及到非常基礎的生命學現象,關係到細胞在進化過程中如何將完好的遺傳信息保留到一個子代細胞中。」

 

依賴於ATR/CHK1信號通路的損傷染色體非隨機分配最終導致了子代細胞的不同命運

我們知道,人體內有23對染色體,每一對染色體的分配概率都是二分之一。如果沒有一種高效的調控機制,所有的23對染色體均發生非隨機分配的概率就是2的23次方分之一,這個機率是非常小的。這也是不對稱分配現象難以被我們觀察到、研究透的原因之一。

課題組成員說,在100個細胞中,大約有個位數的細胞處於分裂進行式,而正在分裂的大部分又是隨機分配的,這樣估算下來,大概要觀察成千上萬個細胞才能看到一個處於非隨機分配中的細胞。「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同學們在暗房裡用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

而要發生非隨機分配還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染色體出現損傷而且在細胞分裂之前。那麼染色體損傷一般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呢?課題組成員說,在DNA複製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情況,就像俄羅斯方塊那樣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嚴絲合縫的,可能這裡出現一個錯位,那裡又有一格是空著的。還有,DNA末端的端粒部分特別不容易複製,一旦複製不好就會出現損傷。這種複製障礙被稱為複製壓力。一些細小的損傷在非隨機分配後聚沙成塔,導致受累細胞DNA傷痕遍布,「就像兩隻雙胞胎的貓,一隻是白貓,一隻是黑貓,具有很明顯的差異。」

內部因素如腫瘤原癌基因的激活、外部因素如影響DNA複製的化學藥物等也都會造成DNA損傷當這些損傷沒有被完美修復的時候就可能會觸發不對稱分配。

在正常細胞中,非隨機分配相當於是築起了生命繁衍的一道最後防線,保證把完好的染色體信息一代代傳遞下去。而在腫瘤細胞中,非隨機分配則可能起到了利好腫瘤生長的作用。如果能夠掌握非隨機分配的發生機制,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腫瘤快速增殖和耐藥的原因,為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潛在的靶向方案。

沈華浩教授和應頌敏教授

應頌敏教授與課題組成員

那麼這種非隨機分配是如何產生的呢?研究人員認為,從原理上看,首先是細胞要識別出染色體複製有無問題,如果發現有問題,再下達非隨機分配的信號並開展分離,最後將有損傷的染色體儘可能地完全隔離開。但這「三步曲」究竟是怎樣發生的,課題組還沒有解開最終的謎團。

不過,課題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發現。他們在實驗中對多條信號通路進行了篩查,結果發現,通過調控ATR/CHK1這條通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非隨機分配的發生

「ATR/CHK1通路肯定在這三步曲中起了作用,但是究竟如何起作用還不清楚。」課題組成員說,此前ATR/CHK1已經在臨床上作為腫瘤靶向治療的靶點,多個化合物均在臨床試驗。因此相關研究為明晰腫瘤發生機制和精準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應頌敏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自然界的生命體是非常智慧的。細胞一旦出現損傷,都會先進行修復,實在修復不好,還會有最後一道防線,就是通過非隨機分離來隔離受損部分,以保證整個群體的利益最大化。」這也正是課題組七年以來一直孜孜探索的原因。

正如文章的匿名評審專家所說,這項工作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之後各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可以從不同視角來跟進驗證並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

(來源:浙江大學)

相關焦點

  • 浙醫二院沈華浩團隊首次揭示腫瘤細胞如何穩定複製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Hickson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沈華浩教授團隊通過合作研究,首次發現腫瘤細胞在有絲分裂期存在DNA複製行為,這是腫瘤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關鍵。【浙大教授怎麼說】「我們在腫瘤細上發現了這一經典理論之外有趣的現象。」共同第一作者、浙大醫學院教授應頌敏說。正常細胞的分裂遵循經典的細胞分裂周期理論,在S期完成DNA複製。
  • 聽浙大和哥大教授在Nature上怎麼說!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Hickson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沈華浩教授團隊通過合作研究,首次發現腫瘤細胞在有絲分裂期存在DNA複製行為,這是腫瘤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關鍵。 聽聽浙大教授怎麼說 「我們在腫瘤細上發現了這一經典理論之外有趣的現象。」共同第一作者、浙大醫學院教授應頌敏說。 正常細胞的分裂遵循經典的細胞分裂周期理論,在S期完成DNA複製。「這好比工人扎紮實實工作8小時,產出的是質量過關的產品。但是,腫瘤細胞有另外一套機制。
  • 因為一封求助信 浙大二院遠程視頻連線分享浙江戰「疫」經驗
    3月13日晚6時,在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區,一場連接浙江杭州、湖北武漢和愛爾蘭、英國四地的跨洋視頻研討交流準時開啟。時間倒回到兩天前,3月11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國際交流辦公室楊明麗主任收到了來自愛爾蘭的一封求助信。
  • 皮膚創傷如何修復 浙大二院這項研究發現關鍵機制
    對於很多組織而言,單細胞修復是組織修復和再生的基礎,如皮膚創傷、骨骼肌、心肌、以及神經系統的損傷修復等。那我們的身體到底如何進行自我修復呢?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浙大二院雙聘教授徐素宏課題組一直以秀麗線蟲皮膚為模型,通過遺傳學、轉基因標記、快速活體顯微成像、基因編輯等技術,研究在體環境下表皮細胞如何感知損傷釋放信號調控創傷修復的分子細胞學機理。
  • 浙大二院移植團隊五一假期一天內施行5臺移植手術
    五一勞動節假期的第二天,浙大二院肝移植團隊、心臟移植團隊、腎移植團隊、麻醉手術部、ICU等兩院區多個臨床和醫技崗位卻如火如荼地忙碌著。拯救生命,不分假期。這一天,5臺器官移植手術在浙大二院接力展開,其中一臺為浙大二院首例劈裂式肝移植手術,成功實現一肝兩用,兩名患者獲得了新生!
  • 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團隊完成中國大陸首例經導管三尖瓣修復術
    浙江在線12月22日訊 12月15日,浙大二院黨委書記、全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王建安教授團隊應用經導管三尖瓣瓣膜夾系統(DragonFly-TTM),成功完成中國大陸首例人體臨床應用。這也是大陸首例經導管三尖瓣修復手術。
  • 今天 浙大二院江幹院區 開啦!
    儀式上,浙江省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張平,杭州市政協副主席、江幹區委書記滕勇,浙江大學副校長周天華,物產中大集團總裁宋宏炯,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分别致辭,對浙大二院江幹院區的正式運營表示祝賀,希望浙大二院繼續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質量、能力為引擎,堅持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把「人民的醫院越辦越好」,成為醫療衛生先行示範單位。儀式由江幹區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馮晶主持。
  • 「訂書機」手術修復「心門」 浙大二院專家完成大陸首例經導管三尖...
    12月15日,浙大二院黨委書記、全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王建安教授團隊應用經導管三尖瓣瓣膜夾系統(DragonFly-T™),成功完成中國大陸首例人體臨床應用。這也是大陸首例經導管三尖瓣修復手術。吳阿姨和家人慕名找到浙大二院心臟瓣膜團隊的專家,王建安教授反覆多次組織團隊對吳阿姨進行評估。經胸和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檢查後發現,吳阿姨除了三尖瓣有極重度的反流外,主動脈瓣也有重度反流。團隊反覆多次討論,針對吳阿姨的情況,量身定製了手術策略:先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解決主動脈瓣反流的問題,後採用經股靜脈途徑三尖瓣修復術。
  • 天目名醫 浙大二院王建安:「心門」關不牢,微微創「訂書機」手術來...
    吳阿姨和家人慕名找到浙大二院心臟瓣膜團隊的專家,王建安教授反覆多次組織團隊對吳阿姨進行評估。經胸和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檢查後發現,吳阿姨除了三尖瓣有極重度的反流外,主動脈瓣也有重度反流。團隊反覆多次討論,針對吳阿姨的情況,量身定製了手術策略:先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解決主動脈瓣反流的問題,後採用經股靜脈途徑三尖瓣修復術。
  • 記者探訪浙大二院ICU:全力救治溫嶺爆炸事故22位最危重傷員
    醫護人員匆忙的腳步聲、儀器運行的滴滴聲……6月16日下午,記者再次探訪浙大二院濱江院區綜合ICU,在這裡,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傷員,與時間賽跑,與生命競速。截至目前,浙大二院總共收治22名溫嶺爆炸事故最危重的患者,他們的情況暫時穩定。
  • 美國UCLA越洋連線浙大二院 交流抗疫經驗
    浙大二院供圖(抗擊新冠肺炎)美國UCLA越洋連線浙大二院 交流抗疫經驗中新網杭州4月2日電(錢晨菲)北京時間4月2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下稱浙大二院)發起連線,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行交流。
  • 浙大二院援鄂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腫瘤中心ICU 醫院門診住院...
    記者提問:請問浙大二院援鄂醫療隊目前開展情況如何?大家到醫院就醫如何做好防護?重症醫學專家、浙大二院綜合監護室主任黃曼:2月14日,由454名醫務工作者組成的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奔赴湖北,我們浙大二院171人,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腫瘤中心ICU。
  • 浙大二院援漢醫療隊「滿月」:患者出院是最好的禮物
    浙大二院院長王建安與韓天芑視頻。 王堅穎 攝(抗擊新冠肺炎)浙大二院援漢醫療隊「滿月」:患者出院是最好的禮物中新網杭州3月15日電(錢晨菲)一聲聲祝福,一個個擁抱,一次次回眸……3月14日,武漢協和腫瘤中心三樓的ICU裡,歡笑聲、哭泣聲相互交織,14位治癒的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依依不捨地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下稱浙大二院
  • 浙大二院發布通告:眼科門診恢復正常開放,患者可提前預約、按時就診
    8月4日,該人員到浙大二院眼科就診,擬行眼科門診手術,術前檢測新冠肺炎抗體IgM陽性,後經核酸檢測呈陽性。截至目前,該人員無發熱咳嗽等臨床症狀。詳情報導:杭州新增1例無症狀感染者!19歲大學生,新疆喀什地區人,7月15日抵杭天目新聞記者從浙大二院了解到,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以來,浙大二院嚴格按照國家和省衛健部門要求,做好各項疫情防控措施,尤其堅持在各種風險操作之前,對患者進行核酸和抗體檢測。在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的常態化防控體系下,這名無症狀感染者得以被及時發現。
  • 連續十年領跑浙江 浙大二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再創新高
    9月27日,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部發榜,浙大二院喜報頻傳,獲批項目數再創歷史新高!浙大二院8大學科列全國前十,是省內進入學科前十數量最多的醫院。著眼古今,立足未來,居安思危! 浙大二院學科建設的科研求索之路從未止步!謀劃「十四五」,決勝雙一流!
  • 浙大二院成立腦疾病影像聯合實驗室 阿爾茨海默症防控有望推前5-10年
    本次論壇,浙大二院牽手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了「腦疾病影像聯合實驗室」。「浙江成立的活人腦庫,目前已經有1000多位中老年被是加入臨床多模態影像腦庫,我們的團隊免費定期為他們進行跟蹤隨訪病做磁共振等檢查,已找到大腦退行性改變的規律,未來,「蘇大強」們的阿爾茨海默症防控有望推前5-10年。」 」論壇主席張敏鳴教授說。
  • 98歲天文學泰鬥將出院,浙大二院「最小的娃」帶他「找春天」
    韓天芑(左)及夫人(右)為醫護人員點讚3月7日下午,浙江第四批醫療隊成員、浙大二院護士餘賽婷攙扶著韓天芑慢慢走到病房的窗邊,「爺爺,我帶你看看春天。」餘賽婷,1997年出生,浙大二院醫療隊「最小的娃」;韓天芑,1923年出生,浙籍著名大地天文學家、天文地球動力學家,ICU病房「最老的患者」。
  • 浙大二院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醫院ICU開展積極救治
    今天2時許,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簡稱浙大二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馳援湖北醫療隊成員羅汝斌給兩名危重症患者進行了氣管插管救治。此前,2月17日下午至晚上,浙大二醫院外科重症醫學科主任、馳援湖北醫療隊醫療組組長李立斌,率先給兩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實施緊急氣管插管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