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2日訊 12月15日,浙大二院黨委書記、全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王建安教授團隊應用經導管三尖瓣瓣膜夾系統(DragonFly-TTM),成功完成中國大陸首例人體臨床應用。這也是大陸首例經導管三尖瓣修復手術。
如果把心臟比作一套房子,瓣膜就相當於心臟各通道之間的門,門打不開或關不攏,就會影響血流的通暢,導致心臟負擔加重,最後心力衰竭,直至心臟「罷工」。心臟瓣膜病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各瓣膜(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狹窄或關閉不全等病理改變的總稱。研究顯示,65歲以後心臟瓣膜病發病率直線上升,75歲以上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13.3%。
三尖瓣這扇門在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關不緊的話,會造成右心室收縮時,右心室內血液部分反流到右心房。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5年生存率約34%,10年生存率僅約14%。在全球,三尖瓣反流的經導管介入治療更是心臟瓣膜病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兩扇「心門」關不牢
血液從「門縫」反流
79歲的吳阿姨(化名),她有數十年的心房顫動病史,因為沒有及時治療,導致右心房、右心室擴大,三尖瓣大量反流。
一年多前,吳阿姨開始感到胸悶氣急,以前和小姐妹逛半天公園都沒問題,現在下樓散個步就氣喘籲籲,還反覆出現腹水、雙下肢浮腫等不適。
她的家人帶著吳阿姨輾轉於國內多家著名醫院,但因為高齡、合併房顫、冠心病、腎功能不全、高尿酸敗血症等而被告知外科開胸手術風險極大,沒有合適的治療方法。
近一個月來,她的病情愈發嚴重,晚上睡覺躺平時好像胸口壓著一塊大石頭,喘不過氣。
吳阿姨在浙大二院就診時,經胸和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檢查後發現,三尖瓣有效反流口面積達到0.84cm2,屬於極重度的反流,一般面積超過0.4cm2就屬於大量反流。除此之外,她的主動脈瓣也有重度反流。儘管如此,該院心臟瓣膜團隊專家王建安教授沒有放棄,而是多次組織團隊醫生對吳阿姨的病情進行反覆評估。
如何突破三尖瓣「禁區」,讓吳阿姨的生命得到延續?
團隊反覆討論,最終為吳阿姨量身定製了手術策略:先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解決主動脈瓣反流的問題,後採用經股靜脈途經三尖瓣修復術。通俗地說,就是換「心門」。
微創「訂書機」手術
為萬千患者帶去重生
12月8日,王建安教授帶領團隊為吳阿姨成功完成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手術幾乎無創。
第一次換心門之後,吳阿姨的胸悶的確得到了一些緩解,但還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劉先寶說,這符合團隊術前的評估和預期,因為吳阿姨的三尖瓣反流也很嚴重,只有繼續修復這扇「心門」,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質量。
一周後,吳阿姨身體狀況基本穩定,迎來了第二次瓣膜介入手術。
王建安教授說,三尖瓣的解剖極其複雜,擁有相比二尖瓣更大的瓣環和瓣膜面積,瓣環組織更脆弱,瓣葉和腱索更菲薄,且毗鄰結構複雜,極易產生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為了保證手術的安全和效果,心臟瓣膜團隊在術前反覆研究三尖瓣解剖、影像和手術操作,制定了嚴謹周密的治療方案,進行了科學全面的圍術期管理,確保患者在最佳的狀態下接受手術。
手術在全麻狀態下進行。經股靜脈入路,在經食道超聲和X射線引導下,將瓣膜夾合器械Dragonfly-T輸送到右心室,捕捉和鉗夾三尖瓣前葉和隔葉並關閉瓣膜夾子,經食道超聲反覆確認手術效果後,最終釋放三尖瓣瓣膜夾子。
第二次換心門手術過程好像使用「訂書機」,將原本關不攏的三尖瓣進行固定,使得三尖瓣這扇門能夠正常開合。
手術當天,吳阿姨胸悶氣急的感覺基本上消失了, 晚上終於能躺平睡個好覺了。第二天,她就自主下床活動。術後2天,吳阿姨感覺良好,順利出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