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兩年申請建設的幾批地下停車場中,由政府投資興建的停車場大部分都已建成,而由社會投資建設的停車場卻因各種困難而難以順利建設。記者走訪發現,社會單位申請建設一個停車場需要10個部門批准,至少要蓋50個章,往往是全部手續走下來至少已是半年以後了,很多準備建設的企業都被「熬」跑了。
地點:市華聯停車場
原計劃去年投用 上月底才開工建設
昨天上午10點左右,記者來到位於經二路上的濟南市華聯商廈,看到不少車輛從商廈北側的一個立體停車場內進進出出。
而在嘉華購物廣場東南側,記者同樣看到也有一個停車場。據此處停車場管理員介紹,該處停車場正是要建設立體停車場的所在地。記者看到,停車場內有三臺大型作業機器正在進行作業,施工現場堆滿了水泥袋,但工人人數並不多,「最近剛開始施工,大規模的施工還在後面,現在只是探探路。」施工現場一位工人告訴記者。
據上述停車場管理員介紹,在未開工前,此處停車場能容納上百輛車,但開工後因為有作業機器進場,能停靠的車輛很少了。「按計劃,該停車場在今年9月份完工,但據目前情況看,該立體停車場在年內是很難完工的。」
據了解,濟南市華聯立體停車場原計劃於去年竣工並投入使用,但記者了解到,由於立項等手續遲遲未能獲得批示,使得濟南市華聯立體停車場於4月下旬才正式開工建設。
地點:魯能康橋立體停車庫
小區提出申請已兩年多,何時開工還在等
2012年2月初,魯能康橋小區居委會委託小區物業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在該小區1號樓北側建設一個立體停車庫。但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該立體停車庫仍未開工建設,而小區物業對此卻表示毫不知情。
5日下午,記者來到魯能康橋小區,看到小區道路上雖寫著「嚴禁佔壓」四個字,但道路一側依然停了一排排私家車。而在小區居民樓下,被劃出來的車位也被居民分別上了鎖。隨後,記者在該小區1號居民樓北側尋找了幾圈,並沒發現申請中的魯能康橋立體停車庫有任何動工的跡象。「這就是要建設立體停車庫的地方,都兩年多了,一直沒建。」小區一位居民表示。接著,記者找到了該小區的物業部門。物業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關於停車場的建設是小區居委會的事,需要諮詢小區居委會。而小區居委會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建設立體停車庫確實是居民所求,但關於立體停車庫的項目一直都是小區物業負責,對於何時開始建設停車場並不清楚。
地點:東圖大廈停車場
跑了兩年,審批手續仍未走完
根據規劃,東圖大廈立體停車場位於經四路以北,緯二路以東,東圖大廈北側院內,與東圖大廈樓體相連接。按規劃,該項目共六層,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地下部分以及地上1、2層為停車庫,車庫建築面積為5629.89平方米,建成後可提供停車位182個。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了東圖大廈,遠遠就看見建築東側的後院門口貼著「非本單位車輛禁止入內」的牌子,而院內已變成了一個戶外停車場,絲毫沒有動工建設的痕跡。「別找了,沒有,前段時間流傳過一陣,很快就沒消息了。」一位居民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東圖大廈立體停車場項目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項目2000萬元資金已全部到位,並已通過消防部門審批,其他審批流程已接近尾聲,將看審批結果確定開工時間。為什麼兩年時間過去了,工程沒有絲毫進展呢?而聽到這個問題,東圖大廈基建部一位宋姓負責人表示,其中原因很複雜,不適合對記者透露,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隨後,大觀園街道辦事處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東圖大廈建成已有二三十年之久,屬於老舊寫字樓,當時東圖大廈建設時並沒有相關的停車場配套規劃。而隨著周邊區域近幾年停車難現象的凸顯,當2012年濟南市提出鼓勵社會建設停車場時,東圖大廈便提出建停車場的申請。不過,目前建設該停車場的審批手續還沒走完,使得東圖大廈停車場一直遲遲未動工。
申建停車場跑了兩年蓋了40個章還沒完事
在近兩天的採訪中,很多地下停車場建設單位都向記者反映了審批手續繁瑣、時間過長的問題。一家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2年起他就遞交了開工申請,兩年時間內幾乎天天奔波在各個審批單位之間,到現在申請文件已數不清複印了多少遍,但還是沒拿到建設許可證。「發改委、停車辦、建委、規劃局、國土資源局、交警大隊、消防、環保局,還有區建委和國土資源局,都跑遍了,蓋章已超過40個,還沒完事呢,明天至少還得再蓋3個。我剛才還和同事說,按照現在這個形勢,要是蓋不夠50個章,估計肯定拿不到開工通知書。」再加上驗收、投用手續,至少要蓋50個章。
在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由於審批手續等待時間過長,有的申請單位被迫取消了停車場建設計劃。有申請單位建議,負責管理停車場審批相關手續的部門,可抽調人員組成專門辦公室,提高辦事效率。「政府部門也應進一步簡政放權,將一些需要實地調查的環節交由區政府或當地街道辦來做,節省時間。」
市場化程度低建設企業無利可圖
對於目前濟南停車場建設難、數量不足的現象,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教授認為,目前申建停車場的企業仍偏少,這主要是因為停車市場化程度太低,投入資金與回報不對等,甚至不足以維持基本成本造成的。「轎車畢竟不是公共運輸工具,停車場不可能完全非營利化,目前以公共服務模式來對待停車場建設很難行的通。」
張汝華告訴記者,經過調查,他發現目前各企業修建地下停車場,也主要是對企業內部職工和顧客服務,服務於商業,有些停車場建成後甚至被挪作他用,究其原因還是企業沒有利潤。而在採訪中,一些企業負責人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在中心城區建設一個停車場,在減去土地購買費用的情況下,也至少需要幾百萬資金,而每個停車位收費為每小時2塊錢,就算是每天車輛爆滿也很難補平工人工資,別說是回收建設成本了。如果不是服務自己單位,根本沒有人建設。」(本版文/記者 陳晶 高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