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村精英,教育培訓應列入基本國策

2020-12-14 澎湃新聞

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廣東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肇慶大華農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總裁陳瑞愛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於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和管理機構,建成振興鄉村發展的"三農"工作隊伍的建議》(下稱「《建議》」)。

《建議》提到,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逐年加快,2017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進入第二、第三產業和城鎮經商或務工,農村出現務農勞動力銳減現象,致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農村空心化、務農老齡化、要素非農化、農民兼業化、農業副業化、高成本、高風險、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青壯年勞動力緊缺」的嚴峻形勢。

今後農村「耕地誰來種」、「畜禽怎麼養」、「農業靠誰興」已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社會問題。

陳瑞愛指出,新型職業農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勞動者,而是城鄉融合發展下的農村「精英」。

傳統農民長期居住在農村,以單個家庭為生產單位,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農業生產以經驗為主、生產效率低為特徵。而新型職業農民則是一種有思想、有理念、有抱負的職業化農民,擁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能力,能夠應用現代理念經營規模農業、應用市場化手段發展農村產業,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曉政策、有組織、守法紀」的農業產業精英。

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性體現在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源泉、是農民增收的根本之計、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內在要求、是農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不過,陳瑞愛認為,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並不樂觀。

第一,當前,在農民職業教育實施過程中,主要由縣鄉政府、農業、教育、人社、財政、科技等部門按照上級部門培訓的要求,分部門、分層次制訂計劃,分別組織實施職業教育培訓,缺乏統一、高效的領導和組織協調。

由於政出多門,培訓費用分屬不同的部門,經費的使用、管理和監督尚未形成相應保障機制,培訓的財政撥款經常會被擠佔、挪作他用。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分散的政策實施沒有形成合力,農民職業培訓往往是在上一級行政命令要求下組織實施,執行主體被動執行、熱情不高,培訓效率低下,經費保障不力,缺乏有效考核機制,上下聯動協調不暢等諸多因素就成為制約農民職業教育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障礙。

第二,按照常理,具體的培訓內容不是由政府和相關部門「拍腦袋」決定,而是經過政府各部門和接受培訓對象進行充分的溝通,經過細緻的農村調查研究,充分了解當地農民的實際需要後決定的。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向良性互動前提下,擬定「以需定培」的培訓計劃和內容,而不是不切實際的「以培定需」,被動完成上級下達的培訓任務。

而現實情況是,各級政府部門在沒有做充分調研,全面了解農民實際需求情況下,開設一些職業培訓課程,統一組織農民進行「大水漫灌」式的培訓,普遍存在政府的有效供給和農民的實際需求相脫節的弊病。如課程缺乏教學大綱、授課標準;培訓過程中重視講解理論知識,實踐教學和示範性教學相對不足;沒有區分不同職業類別的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核心骨幹課程、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比例;師資配備方面,缺乏推薦和遴選的方式,建立各級新型職業農民專家庫。

第三,某些地方,由於受制於培訓農民的食宿、交通、誤工等客觀原因,很難滿足所有有意願參與培訓農民的訴求。政府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不得不避重就輕實行一些短期的實用項目培訓,多集中於縣鄉培訓中心或教學點進行的短期技能培訓,理論講解多於實踐教學和現場指導。對培訓機構任務的考核,往往注重培訓任務完成的數量和規模多於質量和技能資格認證。

培訓內容「不接地氣」,偏離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導致農民提升技能需求不能得到及時滿足,培訓內容最終流於形式,嚴重挫傷了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在培訓形式的選擇上,存在一哄而上、一刀切的做法,無法顧及農民居住地分散,交通便利情況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學校及教學點的分布無法全面覆蓋。

為此,陳瑞愛建議,第一,立法保障農民職業教育發展。鑑於農民職業培育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國有必要將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列入基本國策之一,專門制訂一部關於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法律,為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事業建立法律保障,使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有法可依,同時要不斷完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相關法規,規範和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事業。

第二,加大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投入。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投資力度,建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專項資金,並在政府承擔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經費的投入之外,還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廣泛發動社會的力量,採取政府、用人單位、農民和社會共同承擔培訓經費的投入機制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

第三,建立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模式。動員涉農機構和社會組織廣泛參與與支持,通過搭建網絡課堂、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等「四大課堂」,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樣化的教育培訓需求。

相關焦點

  • 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戶有何不同
    ,市場競爭力就難以提高;是現代農業新業態的創新者,新型職業農民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聯結為一體,將特色農產品生產與農村生態旅遊融為一體,使農業成為集種養、旅遊、教育等於一體的多功能新業態。  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得到了快速發展。2017年1月29日,農業部出臺《「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2017年5月9日,農業部遴選出首批100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2018年10月26日,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在濟南舉行,並發布了《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培育新型農民的政策支撐體系逐步完善。
  • 霍邱縣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項目工作總結
    根據省市《新型農民培訓實施辦法》要求,縣農業農村局積極謀劃,與財政部門共同制定《2020年霍邱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實施方案》(霍農〔2020〕3號)確保培訓工作有序開展。(二)科學設置培訓產業。培訓僅僅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一部分,我縣在職業農民的後續培育工作中,上下齊心,為他們的產業發展創造條件、做好服務。2020年,全縣262名農技指導為2016-2020年間參加新型職業為農民培訓的3252名學員提供後續跟蹤服務,開展服務2.8萬次,解決生產技術難題近500餘個。(八)加強宣傳與信息報送。
  • 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在我市開班
    9月20日,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財務(信息)管理培訓班在我市開班。省農業廳、市政府及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出席開班儀式,全省各市州縣農廣校財務(信息)人員共200多人參加培訓。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7325家、家庭農場3102家。  據市農廣校校長陳中建介紹,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上,我市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項目監管與績效考核,加強培訓組織管理,創新培育模式及內容,切實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認定工作,建立、完善了跟蹤服務機制,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 高校如何賦能新型職業農民
    「三農」問題的核心在農民,新時代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型職業農民。習近平總書記用「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九個字勾勒出新型職業農民的鮮明特徵。賦能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其社會適應力,是對農村生產力要素的改造與升級,可加速鄉村地區生產力的發展,並從量變引起質變,推進生產方式的變革,振興鄉村,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 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20億元 培訓百萬新型農民
    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種植結構調整,種植技術更新換代,對農民的要求更高。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由於城市對鄉村的人才虹吸效應,鄉村振興「缺人」現象尚未根本扭轉,務農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的基本現狀還未根本改善,農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1.8%。農村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還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要求。  張桃林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破解鄉村人才缺失難題的重要舉措。
  • 安徽職業院校全面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
    突出「短平快」等特點,探索推行「網際網路+培訓」模式,開展碎片化、靈活性、實時性、實用性培訓。鼓勵職業院校與特色產業村、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推广部門等加強對接和合作,創新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方式,通過「農民田間學校」「鄉村學區」「移動教室」等方式,開展「送教上門」「技術結對」「跟蹤服務」,把培訓送到鄉村和群眾家門口。建設師資隊伍。
  •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積累——新型職業農民
    提出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育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三、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有如下特點:1、要有新觀念主體觀念、開拓創新觀念、法律觀念、誠信觀念等。2、要有新素質科技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
  • 農民,從身份符號到體面職業有多遠
    可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早已成為趨勢。   為了解務農農民個人和家庭基本情況以及教育培訓現狀和需求,不久前,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率領團隊對北京、上海、山東、安徽、福建、河南、河北、四川、內蒙古、黑龍江、雲南等地的農民進行了入戶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116份。
  • 澄邁入選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
    澄邁入選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打造三大亮點育新型農民 樹社區品牌 設特色專業海南日報記者 餘小豔 通訊員 王家專12月9日上午,第五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創建工作總結會在海南省澄邁縣舉行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出成效 「新農人」領跑...
    他說,能獲此殊榮,要感謝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積極響應國家和江蘇省委省政府號召,積極培育創新創業型高素質「新農人」,在開展新型農民培育過程中,將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融合,堅持產教融合、校企結合,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培養模式,近五年累計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近17萬人次,一大批農民實現了從傳統勞作者向職業農民和農業農村經營管理人才的華麗轉變。
  • 真心歡迎提高農民教育培訓質量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唐仁健表示,今後農民教育培訓在方式方法上既要接地氣,讓老百姓聽得懂學得進,也要求創新,讓老百姓願意學方便學。要抓好觀念、內容、方式等「三個轉變」,提高新階段農民教育培訓質量。聞此大好消息,不禁心生感慨,料想一定會大受農民兄弟的歡迎。
  • 「十三五」時期末我國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萬人以上
    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攝  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職業化是農業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自2012年以來,相關部門就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當前,一批能創新、敢創業、有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正在引領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業部日前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發展到2000萬人。
  • 淮南市鳳臺縣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中安在線訊 據淮南網報導,為切實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業發展能力,進一步推動全縣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7月18日,鳳臺縣農科教辦公室在縣農業園區社會化服務培訓中心開展民生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解讀 按農時組織教學
    該負責人指出,《培養方案》的出臺將繼續深入推進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改革,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穩定和壯大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業後繼有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和人才支撐。
  • ●黃陵2017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阿黨鎮舉行
    隆冬時節,黃陵縣2017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集中理論培訓(隆坊、阿黨班)在阿黨鎮蘋果專業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培訓室舉行,由黃陵縣農廣校組織實施。授課教師邀請了熟悉「三農」、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教授和中、高級職業農民、土專家等進行授課。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
    原標題: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農人」領跑鄉村致富路去年11月底,江蘇南通啟東市王鮑廟橋村忠輝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家人」倪忠輝在北京捧回了「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能獲此殊榮,要特別感謝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幫助我更好地帶著大家走上了致富路。」倪忠輝說。
  • 代表建議免費午餐立法 將營養保障升為基本國策
    針對這頓國字號的「免費午餐」,多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提出建議:為「免費午餐」立法,將學生營養保障上升為一項基本國策。  關於 制度保障  出臺《農村學生營養保障法》  在農村學生營養保障方面,我國法律仍顯空白。
  • 鄉野朝陽——職業農民的思考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較高的素質和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可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教育部職成司司長葛道凱給新型職業農民下了這樣的界定。他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是相對於傳統農民和兼業農民而言的,是階段性、發展中的新概念,應具有高度的穩定性、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責任觀念。
  • 濰坊職業學院: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播種希望
    職業農民學院:1萬多農民圓「大學」夢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濰坊職業學院2018年開始籌建成立濰坊職業農民學院。2019年5月,組織召開了濰坊職業農民學院理事會成立大會暨一屆一次會議,明確了由市財政局每年撥付100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職業農民學院的涉農各級各類人員培訓,形成了「政府主導、學院主體、社會參與、協作共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制。
  •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王飛在農廣校老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擴大了租地規模,建起了家庭農場。一步步走來,遇到過資金的困難,技術的難題,天氣的考驗。但是王飛說,他最感慨的是,自己終於不再是井底之蛙了。通過培訓、外出考察,他感覺自己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提高了經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