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教育尤其貧困地區的教育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話題所向即是「160億元」。去年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每年由中央財政出資160億元,從當年秋季學期開始,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龐大的資金如何監管?怎樣保障每天3元的補貼「真正吃到孩子的肚子裡」?針對這頓國字號的「免費午餐」,多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提出建議:為「免費午餐」立法,將學生營養保障上升為一項基本國策。
關於 制度保障 出臺《農村學生營養保障法》在農村學生營養保障方面,我國法律仍顯空白。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葉青、於曉玉,以及全國政協委員王名不約而同提出建議,應出臺《農村學生營養保障法》。他們認為,立法是保證營養計劃全面普惠、落實到位的要求,也將彌補我國在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供餐保障體系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保障方面的法律空缺。
代表委員們表示,綜觀國外,有些國家歷時25年才得以構建完整的學校供餐保障體系,很多國家將學生營養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
早在1932年,美國就立法為學校膳食服務配置廚房設備,1946年又頒布《國家學生午餐法》,此外還出臺了《學校早餐計劃》《兒童保健食品規劃》《兒童夏季食物供應規劃》等條例。
日本也於1954年頒布了《學校供餐法》及施行規則,將「給食」提到「食育」的高度,立法規定其為義務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學校供餐法》的實施,日本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與戰前相比,日本學生的平均身高和體重已增加許多,身體耐力也明顯提高。
印度、芬蘭、英國、瑞典、韓國和泰國等國家也先後制定了與學生營養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條例,為其改善學生營養狀況、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於 配套政策 「有米無鍋」需有配套政策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建議,應儘快出臺相關的法規細則,對學校公共食堂和廚房基礎設施、餐廚設備的標準化配套、水電改造和廚房操作人員管理、衛生培訓、食品安全、規範化操作等,制訂明確規則、統一指導和幹預,使之標準化、模式化,以便在全國複製推廣。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王名舉例說,在廣西馬山縣東七村小學,雖然部分寄宿生享受國家「兩免一補」,地方政府也從縣財政預算中撥專款為一批寄宿制學校建設了廚房,同時該校還獲得了社會力量的捐助中國青基會「九陽希望廚房」基金援助了一整套廚房設備。但幾個現實的困難擺在面前,由於沒有聘請食堂工人的經費,學校從全校7名老師中每天抽出兩人為全校100多名師生做飯,導致教學工作受到影響;同時,由於沒有水、電經費,學校從行政經費中擠出錢來,擠佔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辦公經費,因此校方和學校老師對給學生供餐政策表示有心無力。王名表示,這樣的現象在全國大部分貧困地區非常典型和普遍,如果沒有配套政策和專項資金的支持及保障,全國貧困地區學校的供餐體系還是無法建立起來。
關於 學生食譜 制訂營養食譜應分南方北方制訂配套保障,並非要求「一刀切」。
全國人大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說,全國各地情況不一樣,學生營養保障也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所有地方所有夥食都一樣,這是不妥當的」。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瑞海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曉玉說,建議出臺學生膳食指導標準,按照青少年成長所需的每日營養指標來制訂學生營養標準。如每天應攝入多少蛋白質、熱量、維生素等,根據地區差異制訂不同的營養菜譜。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王名建議,可以參考日本、印度的學生營養餐制度中一些有效辦法,對農村學生營養的幹預,初期用經濟指標來規定剛性底線,即強制要求每生每日3元,以便於政策的快速推廣和複製;在試點穩定以後,按每日人體(青少年成長)所需的基本營養指標來制訂標準。分南北等不同類型地區,出臺「相對標準化」的學生營養膳食指導食譜,如南方/北方學生營養食譜或山區/牧區學生營養食譜等。
關於 項目監管 「政府+行政+社會」多方監督就在160億元營養改善計劃開始推行後,有學校傳出「並未給學生做飯,而是每天給學生發牛奶和雞蛋」。民間公益項目「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等人對此表示擔心:「管理者是否為應付了事?光雞蛋和牛奶能不能吃飽?這樣吃回扣是不是更容易?」
160億元營養改善款體現了政府對貧困地區孩子的關心,但如果沒有監督機制的約束,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全國人大代表、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表示,「教師和監管人員要柔性對待孩子,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就一定能做好這件事,為了做好,硬性的約束必不可少。」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貴州省委副主委郭子儀說,160億元的款項就應專款專用,公開化運作,目前每天每個學校公示恐怕難做到,但可以嘗試試點,「公開化是好事情,透明度高了,愛心人士也願意來幫政府一把。」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王名在提案中建議:建立政府問責、行政監管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他表示,在資金落地和項目執行上,應充分利用網絡、視頻、微博等新媒體進行社會監督,讓媒體和新媒體成為公益項目社會監督的主渠道,建立及時、透明的經費和政策實施情況等有效信息披露制度。
問題分析 孩子營養不良後果「觸目驚心」全國人大代表楊鳳玲現任貴州省黔南州政府教育督導室督導,此前在貴州省惠水縣任副縣長,分管教育,她曾走訪了貴州省10多所邊遠地區小學,對留守兒童的營養問題,她表示「非常擔心」。
楊鳳玲告訴記者,她曾遇到過一些學生,早上6點半吃飯去上課,下午6點多才到家,超過10個小時不吃飯,爸爸媽媽都在外打工,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家,「老人還是原來的觀念,沒想過健康不健康,都不給娃娃帶飯。」說這話時,楊鳳玲顯得非常焦急。
「中午有的五毛錢,最多的一塊五,就在學校周邊買垃圾食品。」走訪調查中,楊鳳玲最大的感受是,時代變遷這麼多年,貧困地區的孩子健康狀況卻沒有得到改變,「娃娃們如果中午能吃一份1塊多錢的蛋炒飯,是不是都比這垃圾食品要好?」
不只是楊鳳玲著急,來自相對較發達地區的代表委員們,也常常為西部地區孩子的吃飯問題感到心酸。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王名說:「看到一些孩子午餐時的情形,真的會禁不住眼眶溼潤,大多數孩子面黃肌瘦,身材矮小,午飯只能就著辣椒、菜乾和黃豆下咽。」今年2月,本報記者走訪廣西馬山縣貧困地區學校時發現,很多寄宿的孩子每周一帶上幾斤大米,幾斤黃豆,一吃就是一周。
「來自權威專家的分析表明,營養不良導致的智力發展障礙、勞動能力喪失、免疫力下降以及各種疾病,直接經濟損失可佔發展中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3%到5%。」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孫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