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各地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定和生態修復有了官方標準。日前,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和浙江省治水辦(河長辦)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定與生態修復的指導意見》,並配套相關生態修復技術指南。
河湖生態緩衝帶,是在水域與陸地之間一定區域內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植物帶,作為「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攔截汙染、淨化水體、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等作用。因此,河湖生態緩衝帶的劃定與生態修復可謂提升水環境承載力和實現生態擴容增量的有效手段,對於恢復水生態系統、實現人水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探索建立系統性、長期性的治水新路徑已勢在必行。」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浙江不斷推進「五水共治」工作,深入實施了一系列水汙染防治措施,特別是點源減排舉措,地表水環境質量改善顯著,但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的基礎仍不穩固。在點源減排對水環境質量提升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生態擴容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意見要求,2020年,要推進24個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分和修複試點工作;2021年,全面開展重點流域水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推進重點區域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分及生態修復;2022年,基本完成水生態修複試點,形成一批有實效、可示範、可推廣的水生態修復項目;2025年,水生態修復工作初見成效,水生態系統得到初步修復。
在杭州三墩鎮「蘭裡水鄉」,小橋流水,綠意盎然,宜人的風光吸引不少遊客駐足。「這裡環境的改造提升,正得益於河湖生態緩衝帶的創新建設。」「蘭裡水鄉」河道施工單位負責人介紹,在緩衝地帶種植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植物帶,既能形成控制面源汙染的防線,保護水質,又能美化河流生態景觀。
類似的探索已經在全省各地開花。早在2018年,浙江就率先在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湖州市苕溪流域、金華市浦江縣浦陽江、台州市黃巖區長潭水庫等4個地方開展了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分和生態修複試點工作。2019年,又在省內13個飲用水水源地及7個河流斷面持續推進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分和生態修複試點。2020年,更是在淳安縣等13個縣(市、區)全域實施水生態示範試點縣建設。
省生態環境廳水處相關負責人說,在推進實施中,除了按照技術指南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定與生態修復工作以外,各地還要採用人工溼地、氮磷養分攔截溝渠、生態圍堰、植草溝等生態措施,攔截初期雨水,阻控面源汙染物,通過構建多梯度的生態緩衝帶,提高緩衝帶水質淨化效果。同時,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恢復重要區域的河湖岸帶生態功能,提升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