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行業對外開放再下一城。11月25日,安聯集團宣布,中國銀保監會正式批准安聯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據了解,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首家新設立的外資保險控股公司,註冊地將設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預計將在2019年正式成立。業內專家表示,安聯在華成立保險控股公司無疑是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要體現,可以促進國內保險業轉變經營理念,推動保險市場深化改革。
安聯集團「拔得頭籌」
德國安聯集團此次搶喝「頭啖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源自對中國保險市場未來美好前景的信心。
安聯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對安聯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性市場,是安聯亞洲發展戰略的核心,「我們對中國市場的承諾是長期的。此項投資將幫助安聯更好地將全球專業知識與當地市場的客戶及行業需求充分融合,令安聯為中國保險市場的高速發展和創新貢獻更多力量,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消費者和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安聯集團研究部門發布《全球保險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在全球增加的總計600億歐元的保費中,近八成源自中國市場。中國的壽險市場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2017年的增幅高達23%。為此,安聯集團研究部門預計,到本世紀的20年代末,全球保費收入的40%左右將來自中國市場。中國或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保險市場。
「安聯非常看好中國市場,所以才會有此次籌建保險控股公司的努力。」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另一方面此次安聯集團「拔得頭籌」,也與其實力較強,在中國紮根較深有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記者表示,安聯是歐洲最大的保險集團,在產壽與健康險領域都有上百年的經營歷史,也比較早地進入中國市場。
安聯集團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安聯集團在中國擁有多家全資控股或參股的子公司,業務範圍涵蓋了壽險、健康險、財產險、道路救援、信用險、全球特殊責任保險、資產管理等領域,業務產品線在所有外資保險公司中首屈一指。
本土險企面臨機遇和挑戰
據悉,根據發展戰略,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將有效整合安聯集團在中國的現有保險業務和服務能力,形成更為緊密強大的業務協同效應,進一步提升安聯在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安聯中國業務的高速發展。待正式成立時,安聯中國將得到與其設立申請相一致的強勁的資本金支持。
「此前安聯在中國有多個子公司,但基本上都是各自獨立的。控股公司成立後,不僅彼此之間會更加協調發展,同時從母公司獲得的支持也會比之前明顯加強。」王緒瑾表示,控股公司成立的優勢更多是體現在資源整合上。朱俊生也指出,設立控股公司有助於安聯更好地實現其戰略意圖,在控股公司的組織架構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市場布局,形成戰略協同,從而更好地拓展中國市場。
「外資保險集團在國內首次落地,是中國金融業加大對外開放的成果。」王緒瑾認為,外資保險集團進入中國,對本土險企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與海外成熟保險市場相比,中國市場還處於『跑馬圈地』的階段。外資保險以集團形式在華發展是否更有優勢,還有待市場檢驗,本土險企不必覺得『狼來了』。但與此同時,一些變化也的確會發生,比如外資保險集團可能會帶來更多海外成熟經驗和規則,隨著國內市場逐步走向成熟,他們嚴謹、合規的做法或更能提升運營效率,更受消費者認可。」
「近年來,由於發展理念的偏差,國內財產保險業片面追求規模,公司經營高度同質化,商業模式雷同,大多數市場主體經營持續虧損。壽險則存在比較嚴重的銷售誤導。財產險,尤其是農險和車險領域也違規現象嚴重,消費者利益保護不力。」朱俊生強調,開放政策落實後,外資保險業務、尤其是壽險業務將加快發展。隨著外資保險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滲透度提升,其審慎經營理念的影響將逐步擴大,在長期保障業務方面的經驗將會外溢,從而會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公司,下設各級分支機構1800多家,世界500強中的外國保險公司均已進入中國市場。2017年,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140.06億元,市場份額5.85%。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保險公司在對外開放深化的區域市場份額較高。在北京、上海、深圳、廣東外資保險公司相對集中的區域,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4.65%、15.22%、8.91%和10.46%。
記者了解到,多數外資和合資保險公司都在關注安聯保險在華設立保險控股公司的舉措。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人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對於向外資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很期待監管層公布實施細則,友邦目前也在積極的準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