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保安聯公告稱,德國安聯擬將持有的22.95%股份全部出讓給太保集團及太保人壽。若轉讓完成,太保安聯健康將由合資變為中資公司。
隨著保險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外資保險在國內的布局也在不斷加強。在業內看來,本次太保系若全權接手太保安聯,對德國安聯和太保來說是雙方各得其利。一方面有利於德國安聯在進一步規劃中國業務版圖,另一方面利於太保在大健康生態的布局。
德國安聯獨資控股公司已成立
太保安聯由中國太保和安聯集團聯手發起設立,成立於2014年12月,註冊資本17億元,前者持股77.051%,後者持股22.949%,主要通過與太保產、壽險合作將健康保險和健康管理服務推廣至全國。
11月26日,太保安聯公告稱,近日德國安聯擬將持有的22.95%股份全部出讓給太保集團及太保人壽。公告顯示,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第十次經營管理委員會同意太保集團和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受讓德國安聯持有的太保安聯健康8%和14.95%股份。
轉讓完成後,德國安聯不再持有太保安聯的任何股份,太保集團與太保人壽持股佔太保安聯總股本比例將變為85.051%和14.95%。太保安聯將由合資變為中資公司。
據公開資料顯示,德國安聯很早就進軍中國市場,甚至於在1910年代初,安聯就已經在中國開展業務,為沿海城市的客戶提供火災和海上保險服務。目前,安聯集團在中國已經擁有了包括壽險、非壽險、信用保險和基金管理等業務在內的全部金融核心業務。
除太保安聯外,德國安聯還與中信信託在上海合資設立有中德安聯人壽、和京東合資的京東安聯財險、和太保集團旗下太保資管合資的國聯安基金。2020年1月16日,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正式開業,由德國安聯全資控股,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
雖然德國安聯布局中國市場已早,但整體看來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表現並不是很好,普遍有一些水土不服。以太保安聯為例,太保安聯成立6年來,業績表現欠佳,直到2019年才開始略有盈利。
德國安聯為何出讓股份,公司尚未披露原因。但據業內人士分析,德國安聯一直希望將中國業務板塊整合到一個總部,並與其全球資源實現有效的對接和集團內子公司一體化經營,此舉有利於安聯在華業務板塊和資源形成有效合力。
中國太保發力健康險
波士頓諮詢公司研報顯示,從2011年至2019年,中國商業健康險原保費收入從692億元快速增長至706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4%,對比同期壽險13%以及財險12%的年均增速,健康險成為保險領域內增長最為迅猛的細分市場。
「太保系」欲全權控股太保安聯背後是其大健康產業布局。據了解,今年8月,中國太保制定5年大健康發展規劃,擬用5年時間發展為國內領先的健康綜合服務提供商。
某壽險分管業務高管告訴北青金融,太保似乎早就看上了太保安聯健康險這一快車道。2019年9月,太保集團曾擬向太保安聯健康險增資,但最終協議並達成。
據公開資料顯示,太保安聯2019年實現盈利的主要原因得益於健康險業務的快速發展。目前國內僅有7家專業健康險公司。2019年,太保安聯健康保險業務收入46.76億元,同比增長72.1%,排名第三。
取得成績的同時,太保安聯在經營中也存在問題。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太保安聯健康險一產品因產品責任設計存在與監管規定的疾病保險定義不符的問題被監管叫停。今年以來,太保安聯的盈利水平和現金流狀況仍存較大波動,其一季度末至三季末淨利潤分別為3013.86萬元、-755.76萬元、4923.92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在新車險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財險公司寄希望於依靠健康險脫離車險「紅海」。健康險雖然是風口,但需要專業的經營能力。目前多家財險公司健康險業務賠付率超過100%,靠健康險盈利並非易事。在尋求非車險業務機遇的背景下,財險公司還是要從自身優勢與資源出發,選擇合理的發展方向。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範輝 李自曼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