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吳敏 北京報導
成立近六年,由中國太保和安聯集團共同組建而成的太保安聯健康保險,將從一家中外合資險企變身為中資險企。
近日,太保安聯健康保險發布股權擬變更的公告,外資股東安聯集團將出清所持全部22.949%的股權,中國太保和旗下太保壽險將分別受讓安聯集團持有的太保安聯健康險公司8%和14.949%的股權。不過,該股權變更尚待中國銀保監會審批。
若此次股權轉讓獲批,中國太保持有太保安聯健康保險85.051%股權,太保壽險則持股14.949%,安聯集團將徹底退出。
資料顯示,太保安聯健康保險成立於2014年12月,初始註冊資本金10億元。由中國太保和安聯集團共同組建的專業健康險公司,中國太保持股為77.051%,安聯集團持股為22.949%。
一邊是國內「A+H」股大型上市保險集團,一邊是世界領先的保險和金融服務集團,背靠實力雄厚的兩大股東方,太保安聯健康董事長孫培堅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表示:「在國家推動加快發展商業健康險的大背景下,公司將依託太平洋保險集團旗下各家子公司的龐大資源,發揮安聯在國際健康險領域的專業技術優勢,始終堅持保險產品和管理模式的創新,不斷深耕商業健康保險領域。」
兩家股東同樣對太保安聯健康寄予厚望,這從兩次增資行為就可窺一斑。2018年5月,太保安聯健康首輪定增獲批,註冊資本由10億元增長至17億元。2019年9月,太保安聯健康擬實施二度增資方案,註冊資本將由17億元增加至27億元。不過,本輪增資尚未落地,安聯集團已欲退出,這也意味著二度增資也將隨股東變化而變化。
同樣可能發生變化的還有太保安聯健康的名稱,按照行業慣例來看,太保安聯健康或在完成監管審批後,摘除「安聯」二字,剝離安聯背景,以貼合其最新的股東背景結構。
事實上,在雙方股東的支持下,太保安聯健康已經結束了連續四年的虧損,於2019年實現首度盈利,實現淨利潤0.07億元。其保險業務收入也達到46.76億元,同比增長72%。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54.76億元,同比增長42.89%,實現淨利潤0.72億元,而去年同期則虧損0.23億元。
除了公司勢頭發展良好,健康險行業同樣正處於風口。根據銀保監會統計數據,2019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4.3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健康險業績最為亮眼,財險公司健康險增速為47.7%,人身險公司健康險增速為27.6%,遠高於其他險種增速。2020年前10月,健康險保費同比增長達到16.63%。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安聯集團緣何要退出?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太保安聯成立6年來,2019年才開始略有盈利,可能未達到安聯集團的預期。同時,安聯集團在太保安聯中持股比例不高,話語權不高,對於公司發展的影響力不足,可能也不符合安聯集團對公司的發展定位與期望。另外,安聯集團選擇在此時出清太保安聯健康險股權,也可以看成是逢高出貨的投資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1月,銀保監會批覆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即是安聯(中國),彼時,安聯(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整合資源,目前在中國的業務比較分散,將這些業務整合到一個總部下有利於形成合力,此外安聯在全球有很多好的資源,現在還沒有在中國完全發揮出來,控股公司未來將整合安聯全球資源來推動中國業務的發展。
目前,安聯集團分別持有中德安聯人壽、京東安聯財險、泰康保險51%、50%、3.9662%的股權。同時,還持有保險系基金公司國聯安基金49%的股權。其在中國已經涵蓋了所有核心業務,包括壽險、財險、健康險、信用險、資產管理和全球救援等。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相較於平安、太保等國內大型保險集團,安聯在國內保險控股集團實力尚不顯著,業務相對較少,安聯就更關注自己持股比例更高、有控股權的保險公司。的確,2019年,安聯(中國)就將中德安聯人壽率先納入年報合併範圍,並表示在壽險外資控股限制放開的背景下,有意獲取更多中德安聯人壽股權。
此次退出太保安聯也被外界看作是其整合資源的動作。「安聯集團一直希望將中國業務板塊整合到總部,並與其全球資源實現有效對接和集團內子公司一體化經營,以便整合資源,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此次安聯集團退出太保安聯股權,將有利於其在華業務板塊和資源形成有效合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副教授李文中說道。
而「太保系」細數接盤背後,則是該集團對健康養老發展戰略的布局。今年8月,中國太保通過《2020-2025年大健康發展規劃》,明確將其發展定位為國內領先的健康保障綜合服務提供商,太保集團正快速落地大健康戰略布局,並表示將藉助三大優勢及市場化機制,使得大健康產業布局成為太保集團未來的新增長極,要通過「保險+服務」布局,形成健康管理生態圈。全資控股太保安聯健康或能加快其大健康產業願景落地。
李文中亦表示,中國太保受讓安聯集團持有的太保安聯股權後,進一步加強對健康險公司的控制,能夠更有效地利用集團各子公司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降低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更好地貫徹落實集團公司的大健康戰略,抓住當前我國健康服務與保障需求高速增長的重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