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王宏)訊,合作六年,先後注資3.9億元,安聯集團最終選擇全身而退。日前,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擬將持有的太保安聯健康22.95%股份全部出讓給太保集團及太保人壽。
2014年12月,太保集團和安聯集團聯合發起設立太保安聯健康,從發起到批准成立歷時不到10個月,成為國內第五家專業健康險公司,期間股東雙方同比例增資,至2019年太保安聯保費規模已達46.8億元,同比增長72.1%。保費和資產規模一躍成為行業第三名,僅次於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市場份額達到11.2%。根據華創非銀的數據,太保安聯健康過去四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137%。
此時退出,各方是如何取捨的?
太保安聯健康內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中國保險業近兩年發展很快,處於市場機遇期,而中外資在文化和發展理念上存在諸多差異。業內人士也表示,對於業務發展重心和戰略的觀點存在差異,是外資想要謀求股權突破的原因。
太保系以何對價接手目前尚未公布,值得注意的是,太保安聯健康董事會中仍有兩個席位為安聯集團入駐。太保安聯健康方面表示,股權變更尚待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審批,目前無進一步消息可告知。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包括太保安聯健康在內,安聯集團雖然在多個領域進行了布局,但業務較為分散,且持股比例都不高。此時放手太保安聯健康,則是在新形勢下的新戰略選擇。實際上,利用外資政策的窗口期,主客轉換,安聯集團在中方股東的選擇上反而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華創證券非銀團隊則表示,太保集團完成了健康產業的頂層設計規劃,並定位其為長遠的戰略重心。太保安聯健康脫離外資保險股東後,有利於與太保集團各項業務形成更好、更深度的協同,為其提供更大的盈利空間。
「不管是和還是分,都是從自身的戰略出發,在新的背景下重新考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在保險業深化開放的背景下,外資在股權上有更大的空間,採取更利於實施自己市場策略的戰略布局。
長期深耕中國市場,安聯集團已經在中國布局了壽險、產險、健康險、養老險、特殊風險、資管和救援業務等多個領域,但持股比例較為分散。例如成立於1998年的中德安聯人壽,安聯集團持股為51%,分改子而來並變更股東而來的京東安聯財險,安聯集團持股比例為50%。此外,安聯集團還從高盛手中接過了泰康保險集團3.9662%股權。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保險業對外資開放,特別是今年1月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正式開業後,安聯集團更願意整合國內業務,獨立開展業務。
朱俊生也表示,安聯集團做出選擇的背後,其實是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增加。曾經安聯集團更多地選擇參股的方式,如今成立安聯控股後,可以全資做很多事情,讓中國保險市場更多差異化。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伙人周瑾則表示,外資開放後,尤其是對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權比例放開後,很多外資機構會重新考慮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包括成立保險控股集團、清退原來的合資股權,或者重新考慮發起設立全資子公司。
周瑾還表示,現在純粹的中資保險新牌照很難申請。而外資在政策上有一定的窗口期,在中資方股東的選擇上,尤其是一些有場景有流量的網際網路企業,外資或許有自己的考量。
從太保方面看,此次承接全部股權也顯示了太保集團布局健康險的決心。實際上,在太保集團「轉型2.0」戰略中,「產險+壽險+健康險」多元發展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最近五年來,中國商業健康保險迅速擴張,並成為保險行業的新增長動力。規模上來看,2013年全國近100家保險公司開展商業健康險,全年保費收入為1124億元,到2018年健康險保費已經達到5448.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