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經常給出「內容不具體、不豐富」這樣的評語,作文寫得比較空洞,敘述也很籠統,讀過之後不能給人留下深刻鮮明的直觀印象。可以說,內容不具體、不豐富是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怎樣指導小學生把作文寫具體是語文老師遇到的一個難題。對此,麥田老師在日常作文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些方法技巧,今天與各位家長分享2個小妙招。
解釋:不管是在記敘文裡,還是在議論文裡,還是在散文裡,小學生都會寫上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來表情達意。比如寫大掃除,可能會寫上這麼一句:大家都很積極,忙開來了。如果後面緊接著寫大家怎麼忙的,那就會寫得具體;如果只是寫上這麼孤零零的一句話,後面沒有具體展開,那就寫得很籠統。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拆」字招。
把概括性的句子拆分成若干個小句子,這些小句子就是對概括性句子的具體解釋和說明,起到補充的作用。我們把這幾個小句子寫好了,這樣作文內容就會變得充實起來。
例子一:班級大掃除,大家都很積極,忙開來了。
點評:作文這樣寫只會讓讀者知道同學們都在積極勞動,是怎樣的一個勞動場景,大家並不知道,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子二:班級大掃除,大家都很積極,忙開來了。有的站在板凳上擦黑板;有的掃地,角角落落都清理了一遍;有的拿拖把拖地,像在寫書法呢!生活委員還從兜裡掏出溼紙巾擦拭玻璃窗角落上的口香糖……班子用直尺敲敲講臺:「教室是打掃乾淨了,可老師辦公室還沒有打掃呢?」大家有說有笑地把「戰場」轉移到了老師辦公室。
點評:大家看一看,這個例子寫得就很具體形象,還很生動,會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大家都很積極,忙開來了」,是怎麼表現的呢?把一個勞動場景分解成若干個「行為」,不僅有動作描寫,還有語言描寫,讓人讀了後,容易在大腦裡產生勞動的具體畫面。
解釋:很多小學生作文字數寫不夠,或者寫夠了,可字數是硬湊來的。之所以出現字數不夠的情況,一個大的原因就是作文沒有寫具體。試想一下,如果作文寫得很具體,內容很充實,怎麼會在字數上糾結呢?我們平時寫作文時,如果覺得寫得很乾癟,內容很單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加」字招。
這個小妙招適用的範圍很廣,比如一個很枯燥的句子,我們可以加上時間狀語、地點狀語等等,這樣就顯得具體了。比如描寫景色,我們不妨適當地加進去一些修飾詞語,這裡我們舉一個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例子。「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你看,「倩影」前面加了三個修飾詞,分別是「彎彎」「楊柳」「稀疏」,這樣就把「倩影」寫得很優美很形象了。
在這裡,麥田老師叨叨怎樣在對話裡使用「加」字招。有的學生一些對話,就是某人說,不夠形象。我們可以試著在對話裡加進神態描寫和動作描寫,人物在說話的同時,用具體的神態和動作來配合。這樣不僅豐富了作文內容,還使人物形象鮮活生動起來。
例子三:我對二寶說:「花生糖很甜哦,給你吃。」媽媽說:「傻孩子,二寶還沒滿月呢,吃不了花生糖,太硬了。」
點評:這個對話裡只有語言描寫,顯得很生硬,不夠生動,人物形象也不夠突出,就是直統統地把對話內容寫出來。
例子四:進了家門,我扔掉書包,鞋子都沒來得及換,就跑到房間裡看二寶,笑嘻嘻地貼近二寶的小臉蛋:「花生糖很甜哦,給你吃。」媽媽趕忙做了一個阻攔的手勢,笑眯眯地對我說:「傻孩子,二寶還沒滿月呢,吃不了花生糖,太硬了。」
點評:同樣的對話內容,你們看,例子四要比例子三具體多了,加進去了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我」急切地想看二寶,這種想法反映在動作上就是「扔掉書包」「鞋子都沒來得及換」「跑到房間」「貼近二寶的小臉蛋」,這一系列動作描寫讓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如果我們把這些動作刪除,表達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笑嘻嘻」「笑眯眯」這兩個詞語是神態描寫,讓讀者能感受到人物面部表情的變化,給作文帶來真實感。
要想使小學生作文寫得具體豐富,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練多思考多總結,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麥田老師給出的這2個小妙招,是在平時作文教學中積累出來的經驗,可以去嘗試著練一練,會對充實作文內容有啟發作用。
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具體的作文要求、作文規範以及一篇作文的整體情況,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還要注意度,不能有失偏頗。要從每一篇作文的實際出發,如果內容不具體不豐富,可以考慮試試這2個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