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語文老師會給他的作文進行批改,寫上評語。但是現在一個通病是作文評語寫得很籠統,往往是「在……方面尚可,在……方面還需注意」之類的情況。說得很籠統,也可以理解,那麼多學生,一個一個地詳細修改詳細寫評語,似乎時間和精力不允許。我曾經給一個叫鄭欣怡的小學生寫過這樣的評語:「語言比較流暢,主題比較集中,但請寫具體、詳細。」鄭欣怡跑到我的辦公室說:老師,怎樣才叫寫具體、詳細呀?我不知道。我意識到我這樣的評語是沒有作用的,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增加了新的問題。不解決問題的評語是形式主義,你以為你寫了評語,學生的作文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學生在作文上存在的問題,完全依靠學生個人去解決不行的,必須要老師具體地指導,這樣才能提高效率。
作文要具體,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那麼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如何把作文寫具體。小學生寫作文時常常犯這樣的錯誤,寫的東西很寬泛,泛泛而談,不具體,不深入,沒有細節,過於籠統。作文寫得不具體不詳細的學生往往會為字數著急,而如果寫具體了,字數不是個問題。如何才能把作文寫具體寫詳細呢?麥田老師教給大家幾個好方法,很管用。
第一種方法:問問題
不管是什麼樣的作文,如果學生寫不具體,我們可以這樣試著去引導,那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樣」,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的回答能夠提醒學生怎樣把作文寫具體。舉個例子,寫《爸爸找鑰匙》。如果學生寫不好,我們可以問他們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爸爸為什麼要找鑰匙?把原因寫具體了。第二個問題:鑰匙找不著,爸爸很著急,那爸爸是怎樣著急的?臉上有怎樣的表情?說了哪些話?第三個問題:大家一起幫他找,具體有哪些人?他們是怎麼分頭找的?第四個問題:最終鑰匙是怎麼找到的,是誰找到的?找到的時候,爸爸的表情動作是怎樣的?說了什麼樣的話?第五個問題:大家是怎樣評價爸爸丟鑰匙的?以後要注意什麼?
如果學生能夠回答了以上五個問題就能把作文寫具體了,你說是不是?你也可以試一試,下次寫作文寫不具體,寫不出內容了,不妨多問幾個問題,調動具體情境中的所看、所聽、所思、所想、所感,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應該怎樣寫,就能夠寫具體、寫形象、寫生動。
第二種方法:擴充句子
我們的學生寫作文時,有的時候寫一句話,顯得乾癟無趣,讓人讀了之後感覺寫得沒有味道,內容不夠豐富,也就是寫得不具體不詳細。比如一個叫張軍的小學生作文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和姐姐去栽樹。
這句話的意思表達得也很清楚,誰?我和姐姐。幹什麼?栽樹。如果就日常表達交流來說,這句話說得沒毛病,基本意思表達清楚了。但是如果在作文中,顯然是不合格的,因為這句話表述得不夠具體、不夠形象。我們可以把這句話擴充一下,大家看效果怎麼樣?
A. 星期六的清晨,我和姐姐去栽樹。
B. 星期六的清晨,我和姐姐到郊外的荒坡上去栽樹。
C. 星期六的清晨,我和姐姐到花木市場買了桃樹苗、梨樹苗、桂花樹苗、香樟樹苗,然後我們步行到郊外的荒坡上,選擇了一塊朝南的向陽坡,開始栽樹,挖坑、放苗、培土、澆水……去栽樹。
你們說,上面三種說法,哪個更加具體詳細,很顯然是C。我們遇到一句話很簡單很乾癟的時候,可以這樣去做,去做寫修飾的工作,很有意思的。長期訓練,我們對語言的把握會上一個臺階,到時候不是擔心作文字數太少的問題,而是擔心作文字數太多的問題。你說是不是?
第三種方法:片段練習
任何一篇作文都是由一個個片段構成的,如果我們的作文寫不具體,也就是每個片段沒有寫具體。作文片段寫具體了寫詳細生動了,整篇作文也會具體詳細生動的,不在空洞無味了。這個道理很好懂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小片段練習,這是一種化整為零的做法,畢竟要完整地寫一篇作文,學生要花很大的精力,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折磨」「負擔」。我們可以進行小片段練習,要花的時間不多,關鍵還很有效果。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寫一處景色,寫一段對話,寫一個人的長相,寫自己的心理活動,寫一個小動物的動作……不要去規定字數,盡情寫就行了,要寫具體,不能空泛。這樣的片段小作文訓練,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成為大作文的素材,小作文寫豐富了,大作文也就具體詳細了。
第四種方法:做個有心人,學會觀察
我們的作文如果不夠具體詳細,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現實生活是極其豐富多彩的,每時每刻都在為小學生提供著新鮮的管用的寫作素材,但是有的學生能夠從生活中汲取寫作文的素材,而有的學生卻覺得現實生活沒有多大意思,不可能為我們提供寫作文的材料。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做個留心觀察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記錄孩子認為有必要記錄的東西,比如一句話、一個人、一個動作、一個動物、一處風景、街頭一瞥等等,凡是認為可以記錄的,都可以寫進自己的記錄本裡,為作文打好基礎,積累素材。
古今中外很大文學大家都有這樣的好習慣,及時記錄所見所聞和靈感。我們班級有一個學生叫鄭思涵,她觀察她家陽臺上的花,作了記錄:春夏秋冬,這株植物都有怎樣的外形?有什麼不同?白天晚上又有什麼變化?氣味怎樣?顏色怎樣?給鄭思涵帶來了怎樣的喜悅?鄭思涵又是怎樣去養育這株植物的?你看,這樣去記錄去寫,你的作文是不是不單調了,而是很具體詳細,很有味道,很有看頭。
第五種方法:語言積累
麥田老師和其他老師不一樣,我是反對學生做大量的語文題的,要做,但是一定要做高質量的語文題,做好了題目不是放一邊,而是反反覆覆地去考慮,我在這道題目中學到了什麼?這道題要考察我們什麼能力?這樣去思考。在麥田老師班級的孩子,也許做的語文題是最少的,但是收穫的東西卻不是最少的,甚至是最多的。那麼剩餘的時間幹什麼呢?閱讀!廣泛地閱讀!在麥田老師的語文課堂上,沒有什麼課外書和課內書的區別。而大量的閱讀為小學生的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素材,在寫作文時會「蹦」出來的,你把這種現象說成是靈感,我也不反對。寫作文是語言的藝術,學生在寫作文時出現寫不具體的現象,就是因為語言不夠豐富,積累不夠多,這也是小學生作文的大敵。
那我們怎樣充實自己的語言倉庫呢?可以這樣去試試。
A. 在生活中聽到好的語言、活的語言可以記下來,比如你聽到爺爺講的一句俗話,你可以記下來。像「路多踩不死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鞋子合不合適,腳最知道」等等,這些語言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力的。你的作文中如果有這樣的語言出現,老師會高看一眼的。
B.在閱讀中積累,包括課外閱讀和語文教材。在讀書時,我們可以去做一點摘抄,把好的句子記下來,時不時地拿出來看看。有的時候,我們讀到一句話,這句話契合了我們的內心,覺得很美,點亮了自己的心靈,我們就可以記下來。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非常經典的,裡面好的語言素材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這樣長期堅持下來,學生的語言自然就會豐富起來,作文自然就會具體起來。
如果你的作文寫不具體詳細,寫不生動,麥田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上面這五種具體的方法,大家可以對照著去做,很簡單的,只要長期堅持,一定會起作用的。
來,跟麥田老師學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