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導,臺灣「中科院」於9月24日晚,在屏東九鵬基地進行了最大彈道高度為「無限高」的飛彈試射。臺專家分析認為,「中科院」可能是在進行「強弓項目」的「天弓-3」增程型防空飛彈的驗證試射。按照臺灣方面的規劃,「強弓項目」將把現役的「天弓-3」防空飛彈的射程高度從45公裡提升至70公裡。
雖說目前的「天弓-3」是一款主打防空作戰的飛彈,且臺灣方面只是希望其具備反導能力,但值得我們注意和警惕的一點是,不排除未來「天弓-3」或將被打造成一款帶有更強進攻性質的彈道飛彈。畢竟,防空飛彈改裝對地彈道飛彈並非沒有先例。
在彈道飛彈領域有一個「二分之一原則」,即一型彈道飛彈的最大射程約等於射高的兩倍,如射程1000公裡的彈道飛彈,彈道最高點大約會在500公裡。當然,這是一種十分簡易而不嚴謹的估算方法,且飛彈射程越遠,射程與射高的比值就會愈發偏離「二分之一原則」,不過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彈道高度來粗略估計出一款彈道飛彈的最大射程範圍。
由此想來,既然臺灣「中科院」強調所試射飛彈的最大彈道高度「無限高」,或就是在指出其具備相當程度的最大射程,乃至暗示「天弓-3」擁有改裝成為彈道飛彈的潛力。在防空飛彈改裝地對地彈道飛彈方面,不少國家均有相關嘗試。
以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研發的「奈基」遠程防空飛彈為例,其主要任務是打擊出現在美國本土上空的蘇聯戰略轟炸機,一直服役到1984年才被「愛國者」系列所取代。「奈基」在役期間,美國軍方曾計劃為其配備戰術核彈頭,改裝為用於打擊陸地目標的彈道飛彈,且進行過相關實驗,但最終並未投入使用。不過,這一想法卻在韓國「落地生根」,並結出了果實,即韓國國產的「玄武-1」彈道飛彈。
「玄武-1」飛彈射程達300公裡,基本保留了「奈基」的彈體結構與外形,彈頭採用50~100公斤高爆戰鬥部,是韓國軍隊裝備庫中少有的遠程進攻性武器。而今,雖然韓國已經有了射程更遠且性能更強的「玄武-2」飛彈,但「玄武-1」依然未被淘汰。
不僅是韓國,我們也在此領域建樹頗多。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作為蘇聯薩姆-2防空飛彈的國內仿製版本,國產「紅旗-2」及其改型曾為中國的國土防空做出了巨大貢獻。到了70年代,改進型「紅旗-2」上出現了「固體燃料推進器+液體燃料推進器」的整合模式,這為其日後變身地對地戰術飛彈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80年代,國內通過技術攻關,去掉了「紅旗-2」防空飛彈的制導雷達,換裝為地對地制導系統,並改良了飛彈的高爆彈頭,使其搖身一變成為了B-610戰術地對地飛彈,具備了一定的彈道飛彈特徵,最遠可打擊150公裡外的目標。1991年前後,伊朗曾進口了一批B-610飛彈,這也成為了伊朗自行研發彈道飛彈的技術儲備之一。
由此看來,「天弓-3」飛彈成為地對地彈道飛彈也並非完全不可能,我們不能排除臺灣方面確有相關野心。不過在浩浩蕩蕩的「東風」系列飛彈面前,臺當局若真這麼嘗試了,無異於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