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寧市城西區公安分局興海路派出所,有這樣一位基層女民警,她叫馬春梅。她紮根在社區基層第一線,奉獻在服務群眾主戰場,堅守在抗擊疫情最前沿;她是群眾的貼心人,社區的「大管家」。多年來,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一位基層民警的使命與擔當。她最愛說的就是「我行」,這背後包含著太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義不容辭 解決群眾困難
「怎麼進展這麼快!」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任看著馬春梅的膝關節CT片不敢相信。僅僅幾年的時間,馬春梅的膝關節軟骨組織的磨損程度竟然是其他人用20年左右才能達到的程度。大夫告訴她,再這樣下去,輪椅將是她的「不二選擇」。
然而,骨科主任哪裡知道,馬春梅的主要工作就是走街串巷。多年來,馬春梅每天不停奔走在自己負責的片區,東家長李家短,只要是片區的事,只要是轄區居民的事,她都要管。馬春梅說:「群眾工作無小事,做不好,會把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激化,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我們是基層工作者,為組織化解糾紛和矛盾是我們一線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她說,派出所是公安機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她始終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一面鏡子、一把尺子,想方設法為群眾提供滿意的服務,積極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2014年,她在轄區工作時發現一對父子因無住房,住在一輛三輪車裡,兩人因無戶籍地址而無法辦理身份證,兒子無法打工。馬春梅急人所急,將兩人戶口遷至派出所集體戶口內,那時父子身無分文,馬春梅幫忙墊付了辦理身份證的費用。
還有一次,在轄區,馬春梅和同事遇到了一位穿著單鞋在院落內玩耍的小女孩,當時西寧寒冬溫度已降至零下10攝氏度。一行人了解到小女孩家庭條件不好,去年的棉鞋已小卻無力購買新的棉鞋,大家便為小女孩購買了一雙棉鞋。走訪結束之後,馬春梅心裡一直惦記著小女孩。第二天,馬春梅趁著午休之際又購買了棉帽、圍巾,送到小女孩手上。從那以後,小女孩親切地稱呼馬春梅為「馬媽媽」。
對於基層民警來說,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瑣碎的事情,但馬春梅就是這樣,事無巨細地幫助轄區居民解決困難。每每提到這些,她總是淡然一笑地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衝鋒在前 讓警徽熠熠生輝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多年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工作,馬春梅都發揮著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衝鋒在前。
馬春梅的管片警情十分複雜,這裡流動人口多、老年人口多、少數民族人口多……哪一點顧及不到,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社情警情。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她細心地做好每一件事。她總是這樣說:「想到要做到,做到要讓群眾體會到。作為基層民警,我們要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把習總書記對我們的期待化為實際行動和群眾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讓警徽熠熠生輝,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馬春梅對所領導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是黨員,讓我上吧。」每天一大早,馬春梅先將前一天的人員核查信息再檢查一遍,然後開始一天的入戶工作,晚上回所裡再將信息逐一匯總。高強度的工作讓她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所領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止一次詢問是否要為她協調更多人員協助入戶,但馬春梅多次委婉拒絕。
疫情防控期間,馬春梅拖著病腿走訪了轄區1975戶人家,核查了2380人,排查出租房屋200餘戶,排查轄區單位50餘家,核查場所30餘家,張貼「民警提示」宣傳海報500餘份,接受諮詢1000餘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馬春梅在疫情面前勇擔當,在困難時刻顯黨性,處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面對一些不理解、不配合的居民,她從沒有懈怠過、苦惱過,而是笑臉相迎、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宣講預防隔離措施,一次又一次進行測溫登記,始終保持一種迎難而上、敢擔當的工作熱情,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社區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勇當大愛戰「疫」的逆行者,彰顯著新時代巾幗情懷,發揮了新時代黨員的擔當表率作用。
捨棄小家 守護「大家」安寧
「馬警官就像是社區的『女兒』,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總會看到她的身影。」興海路社區的一位幹部說。
沒錯,多年來,馬春梅就是這樣,以社區為家,以社區事為大事,走街串巷,解決群眾困難。在一次入戶訪問中,馬春梅發現尕寺巷的李奶奶是一位空巢老人,生活十分困難。自此,馬春梅堅持上門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這一堅持,就是4年,直到老人去世。
可有誰知道,「社區女兒」馬春梅在家裡卻是個「不孝女」。馬春梅母親患有嚴重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最多的一年住院近10次。作為長女的馬春梅在家人最需要她的時候卻常常是見不到面。
父母照顧不周,孩子也疏於照顧。馬春梅的丈夫曾是一位基層民警,多年前在執行緝捕任務時因公殉職。悲痛萬分的馬春梅決定從警,以此來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業。
孩子在父親因公殉職後本應得到更多的關心與疼愛,但忙於工作的馬春梅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原本成績優異的孩子最後勉強上了一個一般院校。說起這些,馬春梅的眼圈溼潤了。
馬春梅就是這樣,她太要強了,面對組織的照顧,她只有一句話:「我行。」一句 「我行」裡,飽含了馬春梅太多的犧牲與奉獻。
因為是少數民族民警,所裡領導對她關照有加,馬春梅卻棄之不顧,「我是少數民族民警,我出面更方便一些。」她總是把自己的不方便說成是對工作有利的條件。面對棘手的管片工作,馬春梅總是想方設法往前衝。自孩子的爸爸殉職後,「擔當」一詞是馬春梅心裡默念最多的。
「沒你地球就不轉了嗎?」不理解馬春梅工作的人揶揄道。
「真轉不了!不論是日常社區工作,還是在這次抗疫鬥爭中,如果沒有馬警官,很多工作都是一籌莫展。」尕寺巷社區幹部無不動情地說,「馬警官在社區裡威信很高,經常能在廣播、電視裡聽到、看到她的模範事跡,群眾十分認可,我們說一百句不如馬警官一句話管用!」
馬春梅告訴我們,苦中作樂也是一種人生,也是一種情懷,她忘不了那個臉蛋凍得通紅的小女孩戴上給她買的帽子和手套時開心的笑臉;忘不了把走失老人送回家時家人感激的目光;忘不了調解完一場糾紛時雙方緊握的雙手……
「有時候在想,警察的價值不就體現在這一件件小事上嗎?再過幾年,我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不管怎樣,心中應該是沒有遺憾的。」她說。
情為民所系、事為民所辦。她的身影,群眾看到就覺得溫暖,她是轄區群眾可靠的「貼心人」;她的步伐,走遍了轄區的角角落落,是轄區群眾可信的「主心骨」。她像一面鮮豔的黨旗,飄揚在基層一線,也飄揚在群眾的心裡。
原標題:《她是社區「大管家」 居民貼心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