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古裝片的朋友都知道,電視劇中對那些年輕的男子往往稱作"公子",只是在前面加個姓氏,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電視劇中公子的稱呼,跟歷史上原本的稱呼相差很大,這個詞是從《儀禮·喪服》中記載的。
史料記載:"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侯。"也就是只有那些諸侯的兒子,才能被稱作公子,一般人是不能亂叫公子的,當然史料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叫法,按理說秦朝以後就應該取消了,可實際上並沒有。
秦朝之後仍舊有人被稱作公子,在漢朝期間,公子一詞被賦予新的意思,指代那些貴族出身的子弟,當稱呼別人家的孩子時,也可以稱作公子,但無論如此,這個稱呼在古代算是尊稱了,只有名門貴族的子弟才配得上,一般人是算不上的。
想必很多人了解"公子"這個詞都是從電視劇中來的,不過這個詞慢慢的流傳著,到近代似乎變了味,人們一說到公子就想到美男子,而美男子就聯想到風流韻事,緊跟著就跟黃色內容牽扯到一起了,比如花花公子就是指亂搞男女關係的人。
民國時期的"公子"一次就跟古代不同了,比如民國就有四大公子,分別是張學良、袁克文、張伯駒、溥侗,就說前面兩人,張學良、袁克文都是帥哥,而且都跟無數女人糾纏不清,張學良曾自曝有11個女朋友,而袁克文更加誇張,他去世時數千名妓女自發為他送行,可見成為公子的人,都是貶義詞了。
如今的"公子"一次代表一個人到處拈花惹草,放蕩不羈的那種,所以可不能亂叫了,這跟罵人沒啥區別,要是叫錯了很可能被人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