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女性都有哪些尊稱?古代女人對自己又有哪些謙稱

2020-12-16 中原文化家

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

一、古代對女子的尊稱

一般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尊稱別人的女兒為「令媛」、「女公子」等。

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帝王之母稱「太后」,官員之母稱「太君」,一般人之母稱「媽媽」。

婦表示嫁為人妻的女性,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卿表示為卿本佳人,妾則常作女子謙稱,女則是尚未出嫁的女性。

佼人是美好的意思,指美人。嬋娟是色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嬌娃: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女。

麗人是光彩煥發,指美貌的女子。佳人指美人,如古時有:「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據說「姬」姓的周室宗女大多容貌姣好,人們泛以「姬」稱美女,後來慢慢變成女子尊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二、古代對女子的謙稱

古代女人也有自稱,受傳統文化影響,在古代,女人都普遍謙虛自稱「妾」、「奴家」、「賤妾」、「奴婢」等,這些用法在傳統詩詞中,或者影視劇中都能見到。

而男人則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拙荊」等。這些都是對自己老婆的謙稱。

另外,古人對自己女兒的謙稱一般用小女或者息女,而犬女,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女兒。對自己的母親,一般用家慈或者家母。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上歲數的老年女人自稱為「老身」,這些都是對自己的謙虛說法。

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普通女人在官員面前說「民女」,出家人的女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等,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女人對自己的謙稱。

最為常見的自稱妾身,是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謙稱。有一句話叫妾身未名,就是說小女子還沒結婚。本意是指女性尚未出嫁,處於待嫁的狀態。

通俗點說,「妾身未名」意思就是「我還沒嫁」,放在現代來看,如果一個年輕女子和你說這句,潛意思就是「我還沒嫁,你有機會」。因為在古代使用「妾身」是一種敬語。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一般是時用「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實際上並非非自己的外貌不好,這是女人的自謙。

總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許多地方都能體現出這個文明古國的謙敬之風。古人在說話時非常注意稱謂,說自己時用謙恭之詞,呼對方時用尊敬之語。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古人是如何尊稱別人、謙稱自己的?
    我國古人的所有行為都伴有相應的禮法,即使是稱呼別人和自稱時也不例外,這一方面是為了表現自己的修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達對別人的尊重。我國古老的禮文化,為上至國家大事、下至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參照的標準。
  • 古人有哪十種敬稱?有哪十種謙稱?古人為何不自稱「我」?
    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有著豐富的含義,比如說,古人們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居然有十種敬稱,而自己稱呼自己也有十種謙稱,那麼,都有哪些稱呼呢?古人的十種謙稱一般有以下幾種:1、古代帝王的謙稱有:孤、寡。2、古代官吏的謙稱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 古代分別有哪些謙辭,敬辭
    古代有哪些敬辭敬辭,即表示尊敬的詞。有以下幾類:(1)直接表示敬稱的詞如汝、爾、子、而、公、君等,還有先生、吾子、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都可以譯做「您」。古代有哪些謙辭古代謙辭多樣,就是與對方說話是稱呼「我」或者「我的」的謙稱。以下分類列舉:類表示「我」。帝王自謙,有孤、寡人、不轂等。
  • 古代文化常識——敬稱、謙稱、賤稱
    為了準確地把握文言文大意,爭取得高分,我們需要系統梳理古代文化常識。敬稱、謙稱、賤稱就是文化常識中經常考到的一部分內容,古人到底在何種情況下運用何種稱謂呢?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 尊稱、蔑稱、自稱、謙稱、雅稱、暱稱:這些稱呼不簡單
    尊稱所謂「尊稱」,也叫「敬稱」,就是對人的尊敬的稱呼,自古以來,它在人際交往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俗話說「有禮走遍天下」,這裡的「禮」,最基本最基本的就是對「尊稱」的使用。比如,在古代對皇帝的稱呼顯然都是「尊稱」,如「大王」、「陛下」、「皇上」、「萬歲爺」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皇帝面前,「尊稱」可不單單只是表示尊敬那麼簡單,若是不使用「尊稱」,哼,那可是大不敬,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 我國古代的「敬稱」與「謙稱」
    比如「孔子、朱子」就是尊稱;君王稱臣下,則用「卿、愛卿」;對有知識有名望的人稱「君、先生」;對老人稱「老丈、」,與現代漢語的「老人家、阿公」相仿。謙稱謙稱是對自己以及與自己這方面有關的人與事的稱呼習慣,主要是表示謙遜地自稱。
  • 古代老師有哪些尊稱?都是在什麼時期出現的?代表的是同一類人嗎
    那個時候在古代也沒有對老師這一詞進行解釋的,教給孩子知識就是古代老師應該做的事。最初的時候在古代指的是一些比較年長的學者,很多人都能拜訪,希望從他們這裡得到一些真傳或是指教。又或者說他們是傳授某些學術的人,因為他們本身在某一方面就比較突出。他們也是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希望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訴給更多的人,然後將這些東西發揚光大。
  • 古代人通常都是怎麼稱呼女性的?對未婚女子的又有哪些稱呼
    古代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稱呼有「尤物」、「粉黛」、「蛾眉」、「玉人」、「佼人」、「佳人」、「玉女」、「麗人」、「璧人」、「嬌娃」、「花瓶」等,但這些也都是書面之稱,那麼各個朝代都有哪些具體稱呼呢?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在古人的口中,一直流傳這樣的說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見,在古代美麗、有智慧的女子,往往容易成為他們口中的淑女,是他們追逐的戀愛、成婚對象。
  • 古代男子稱呼妻子有多奇葩?聽起來實在像罵人,現代女性誤會很深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代究竟有哪些看起來顯得「奇葩」的稱呼。現在的夫妻之間通常都是老公、老婆這樣的稱呼,但是在古時候卻並不是這樣的。古代的夫妻之間,通常以「相公」、「娘子」來互相稱呼。如果是在自家人面前,夫妻之間的稱呼還比較正常。但是如果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丈夫一般會稱呼妻子「賤內」、「賤拙」。
  • 熟讀「尊稱」,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大姐:可尊稱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媽、大娘:尊稱年長的婦女。大爺:尊稱年長的男子。大人(多用於書信):稱長輩。大駕:稱對方。大師(大師傅):尊稱和尚。大名:稱對方的名字。殿下:對帝王的尊稱。閣下:稱指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多用於書信中,外交場合)。麾下:指將帥。膝下:給父母或祖父母寫信時,常在開頭的稱呼下面加「膝下」。足下:尊稱朋友。
  • 文學常識專題:古代稱謂文化——謙稱
    親愛的讀者,所有文章是針對中小學語文專題專項訓練,純手工製作,如有不妥之處,請給予指正!共勉!這一章節接著講下古代文學常識敬稱、謙稱。有時候兩者容易混淆,考試的形式會出現選擇題或判斷題,敬稱、謙稱是否用錯對象。
  • 古人是如何稱呼父親的?在古代,關於「爸爸」還有哪些不同稱謂
    平明百姓叫爹,有地位的人叫父親大人,王孫貴族叫父王。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現代社會甚至出現了「拼爹」等詞彙,那麼除了「爹」,古文中常見的對父親的稱呼還有哪些呢?現在大家都管父親叫爸爸,地方不同,叫法也不同,比如北京人叫「老爺子」,陝西人叫「大」,河南山東一帶叫「爹」,四川重慶一些地方及周邊地區稱父親為老漢(兒)。
  • 古代女朋友怎麼稱呼古代對於妻子最全稱呼總結
    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有很多,文人騷客多注重內涵的叫法,市井的男子多通俗,根據官員大小對自己的妻子的稱呼也是有所差別的,現查閱如下,筆者做了一些整理: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皇后皇帝的妻子。梓童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 你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原來古代女子有這麼多稱呼!
    古代人在對女性的稱呼上有自稱、他稱、美稱、鄙稱等等,據統計古人對女性各種身份的稱呼多達六十多個。這些稱呼反映了女性在古代家庭與社會地位上的變化,也是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渠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對女性有哪些稱呼!古代女性社會地位非常低,其原因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人際交往中的互相尊稱
    第一,尊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以下五種方式;其一,在對方或對方親屬的稱呼中加臺、公、尊、令等字。比如兄臺、巡撫的撫臺.都屬於指代性的尊稱。稱對方的父親為尊父、尊甫、令尊。令尊和令堂要區分開,令堂是尊稱對方的母親,還有幾個稱呼:尊堂、令慈(慈和嚴相對應,嚴是指父親)。對對方的兄弟稱令兄、令弟,對對方的姐妹稱令姊、令妹。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上):稱謂和姓名
    (《答司馬諫議書》)④小人 謙稱,譯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⑤鄙人 古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居住於郊野之人,又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後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淺薄。⑥不才 本意為沒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
  • 走進文言文那些事兒,教你用對謙稱(上)
    好啦,接下來我們走進文言文的那些事,一條龍服務講一講古代社會各界人士是如何謙虛稱呼自己的呢?先來看一看那群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們,這裡可不能忘了,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這些人對自己都有哪些謙稱?的時候都覺得非常悽美,也想嘗試用一用「朕」這個詞。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大家都可以用。「朕」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為「我,我的」只是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突然發現「咦?『朕』這個詞跟我的氣質實在是太相配了,以後這個詞就歸我了,違者殺無赦」於是從秦始皇開始,「朕」就專為皇帝自稱。不僅如此,在《史記》中還留下這麼一句「朕為始皇帝」作為證據。
  • 古代女子的梳妝檯,有哪些講究?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木蘭辭》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可感受到隨之散發出來那份潛藏著的唯美浪漫。女子靜坐在典雅的梳妝檯旁,輕輕地梳理頭髮,看著鏡子中的容顏,一種欲語還休的惆悵漂浮在空氣中,嫣然一笑更是傾國傾城。今天,作者帶大家一覽古代女子梳妝檯的萬般風情。在古代,梳妝檯又作鏡臺,即放有一面銅鏡的梳妝檯,先秦時期就有。
  •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大彙編——姓名稱謂篇
    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稱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