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漢語中有許多敬辭謙辭。簡言之,敬辭,即表示對別人敬重的詞語;謙辭,則是用於自我表示謙恭的詞語。千百年來,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使用了許多敬辭和謙辭,這充分體現了我們中華禮儀之邦的特點。準確使用敬辭和謙辭還可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
敬稱
敬稱又叫尊稱,是尊敬對方的稱謂。比如對君主稱「王」、「大王」、「君」、「上」、「陛下」,對一般人稱「公」、「卿」、「子」、「君」、「先生」、「足下」、「夫子」、「丈人」等,這些都是敬稱,與現代漢語的「您」相仿。比如「孔子、朱子」就是尊稱;君王稱臣下,則用「卿、愛卿」;對有知識有名望的人稱「君、先生」;對老人稱「老丈、」,與現代漢語的「老人家、阿公」相仿。
與關係密切的人交往,尊稱更多,按對方年齡、輩分、性別不同,分別用「尊兄、仁兄、賢弟、賢妹、賢侄、世叔」等稱謂,或尊稱「閣下、足下」;稱呼對方的親屬,也要加尊稱,如稱對方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對方妻子為「尊夫人」,有時候稱「嫂夫人」,則又有了些親切感;再進一步,連與對方相關的事物也要用尊稱,如問對方姓名、家住何處,要說「請問尊姓大名」、「仙鄉何處」;問年齡,要問「貴庚幾何」;對方的住宅稱「貴府、府上」;對方的作品稱「大作」;對方的觀點稱「高見」。
此外,稱人之字,也是一種敬稱。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譯:因而現在詳細地說明原由,希望或許能得到您的諒解。)句中的「君實」是司馬光的字,這是王安石對司馬光的一種敬稱。
謙稱
謙稱是對自己以及與自己這方面有關的人與事的稱呼習慣,主要是表示謙遜地自稱。比如君主自稱「寡人」、「不榖(gǔ)」、「孤」、「朕」;一般人自稱「愚」、「臣」、「小人」、「僕」、「鄙人」、「小可」、「不才」等;女子自稱「妾」、「奴」;朋輩間,則稱「愚兄、劣弟、小弟」等;老人自稱「老朽」;對別人說自己的兒子,稱「愚兒、犬子」;說比自己小的親屬,稱「舍弟、舍侄」等;說自己的妻子,稱「寒荊、拙荊、荊妻、賤內」等;對別人說自己的長輩和兄長,稱「家父、家母、家兄」等,這些都是謙稱。
另外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如《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譯:我聽說過諸侯大夫們,不是擔心東西少而是擔心分配不均,不是擔心貧窮而是擔心不安分守己。)句中的「丘」是孔子的名,這是孔子自己的一種謙稱。古人說自己的姓稱「賤姓」;住處稱「敝鄉」;年歲稱「賤庚」;住宅稱「寒舍」;自己的作品稱「拙稿」;自己的觀點稱「拙見、愚意」等。
敬稱代替了第二人稱,謙稱代替了第一人稱。因此它們雖然都不是代詞,但在意思上卻相當於代詞「您」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