鮓,古同鮺,說文解字中釋:(鮺)臧魚也。釋名曰。鮓、菹也。以鹽米釀魚為菹。孰而食之也。按古作鮺之法。令魚不壞。
最早,鮓菜是和魚和關聯在一起的,為了使魚不壞而研究出的一種吃法,與魚同出作鮓菜的需有稻米為伴,這是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流行的加工食物的一種方式,在明代以前鮓菜非常流行,直到清朝後期,逐漸式微,要尋鮓菜只能從書本裡翻出些蛛絲馬跡了。最早,《漢書》中記錄,漢昭帝釣到一條長三丈的鱔魚之類,讓掌管飲膳的大官拿去製成鮓,「骨肉青紫,食之甚美。」
鮓菜出現的頻率很高,在多本古籍中都有過記載,可見了鮓菜的流行,《齊民要術》中詳盡的介紹了如何做鮓,凡作鮓,春秋為時,冬夏不佳。寒時難熟。熱則非鹹不成,鹹復無味,兼生蛆;宜作。取新鯉魚,魚唯大為佳。瘦魚彌勝,肥者雖美而不耐久。肉長尺半已上,皮骨堅硬,不任為膾者,皆堪為鮓也。總之,在古代加工一個鮓菜,要選對的魚,對的時間和對的方法,將竹甕盛放醃好的魚肉片,在魚肉片上敷上一層米飯、鹽、酒、橘皮等佐料,放到陰涼處發酵,成品酸中帶甜,十分開胃爽口。到了宋代鮓迎來了全盛時期,出現了黃雀鮓、羽鮓等多個品種。
鮓的變種後來經過東海漁民的傳播,傳到到了日本,目前可見最早的記錄,見於一千二百年前的《賦役令》和公元九二七年成書的《延喜式》。文獻中出現了「雜鮓」、「鯰貝鮓」的文字記載,還有製作方法和選用食材的說明,可見當時日本國內已經學會了「鮓」的製作方法,成為了壽司的前身。風靡世界的日本壽司,實際上受到了鮓的啟發。
到明朝時,一本曠世奇書《金瓶梅》的出現也讓後人了解到更多明朝時期的美食,鮓菜再次出現,在金瓶梅第二十七回中,「西門慶一面揭開盒子裡邊攢就的八格細巧菜,一格是木樨銀魚鮓」。作者蘭陵笑笑生不僅是一個小說家,也是一枚妥妥的美食家,相比較《金瓶梅》中關於女人的描述23處,關於美食的列舉高達280多種,這是還沒有將19種茶和24種酒計算在內,有人說,如果把金瓶梅中的菜譜做出來,專門開一家金瓶梅主題餐館,說不定也會爆火。
木樨銀魚鮓是西門慶的一個私房菜單。這道菜在今天仍然是可以複製出來的,只是需要時間等待,不是即做即成,需要有一個醃製的過程,所需材料很簡單,木樨,銀魚(銀魚,體細長,透明光滑,棲息於近海、河口或淡水,種類頗多,可供鮮食或曬制魚乾),鹽,酒及香味料,煮熟的米飯,先將銀魚清冼乾淨,再炒雞蛋, 入調料後將銀魚和雞蛋一層一層堆疊略醃再加煮熟的米飯,需要用冷的,與銀魚雞蛋一層隔一層堆疊,最後把瓶密封起來,放置若干天后取鮓食之,最後形成菜如桂花。
不過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最原始的鮓已經少有人食用,因為它的酸腐味道太重,在雲貴一帶,關於鮓的做法已經和魚無關,大都精選上等糯小米為主要原材料,加入少許的五花肉蒸扣而成。小米鮓也是貴陽人逢年過節必備的特有佳餚,家家都會做,有的地方根據形狀叫作小米渣,準確的應該是小米鮓。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