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幸福是什麼?"
"幸福啊......你平安快樂,就是幸福啊!"
"舅舅,幸福是什麼啊?"
"幸福就是有很多錢,咱們想幹嘛就幹嘛,不用上班苦哈哈!"
"媽媽,幸福是什麼啊?"
"幸福......幸福就是媽媽陪著你一起長大啊!"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孩子呢?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被孩子問的一臉懵,說不出個所以然。
幸福是什麼?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在追求什麼?
我真的沒有確定的答案。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說,這些問題的答案早已全部藏在書裡。每一本故事書,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早已說的一清二楚了。
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聲音,把一本本的圖畫書讀給孩子聽,告訴孩子書裡所寫的事情。於是,便有了這本教父母如何把圖畫書引入嬰兒的世界,教父母選書和讀書的書——《幸福的種子》。
松居直是"日本圖畫書之父",他給自己的孩子念了幾百本圖畫書,他說,"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
而松居直的媽媽,在他小的時候也會念書給他聽,他深知這份幸福。聽大人念書的美好時光,成為沉澱在時光裡的快樂,想起來就是感動。為了把這份幸福傳遞給每一個孩子,他致力於繪本研究和推廣,是日本圖畫書的先驅人物。
繪本是父母讀給孩子聽的,是感受快樂的,除此之外別無他用。
1. 識字是手段,理解內容才是目的
"老大上的幼兒園是免費的,為什麼不讓老二上了?""老師不教識字。"
這是我媽媽前幾天和鄰居閒聊時的對話。
近年來,父母們越來越早開始教孩子認字。網上一些訓練孩子認字的桌遊和課程,適齡年齡是3歲。在教識字的大軍中,我們漸漸偏離了讀繪本的初中,把讀繪本變成了教孩子識字。可是,識字等於讀書嗎?
上學的時候,我最頭大的就是語文課上的文言文,雖然可以一字不差的讀完,可是讀完之後並不理解其含義。
孩子艱難的,一字一字,坑坑窪窪,斷斷續續的讀完一本繪本,父母激動,"哇,所有的字你都認識了,兒子,你真棒"。
"來,給媽媽說說,這個繪本講的是什麼?讀完你的收穫是什麼?"
孩子一臉懵。
讀書不等於識字,識字不等於理解內容。我們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理解書的內容,從而為孩子所用,而不是為了讓孩子識字。識字只是手段而已,並不是目的。
讀《論語》而不知《論語》。這句俗語說的就是這種現象,只認字,卻不理解內容。
2. 讀繪本是享受快樂的,不是為學業打基礎的
信息大爆炸,讓我們輕易獲得各種資源,也把我們變得焦慮不安。
隨便一搜繪本,跳出的各種文章和言論都在告訴你,一出生就應該給孩子讀繪本,甚至的有在孕期就在給孩子讀書,囤繪本。
對閱讀的重視,並沒有錯,這是好事。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曾經說過,"不閱讀的孩子,基本上已經具備了'差生'的潛質。"
可是,當初說著只為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快樂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讀書這件事也成了臉面活。
老王家孩子不到3歲就讀了1000本繪本。
焦慮。囤繪本,開擼。
李奶奶家孫女兩歲半就能被千字文了。
啥?!唐詩宋詞,聲律啟蒙走起。
......
我們的焦慮,大多源自於外界的比較,因為害怕落後。在這種焦慮和害怕中,我們讀繪本開始功力,識字、閱讀習慣、寫作、文字表達能力等。我們和孩子一起讀繪本,忘記了最初哈哈傻笑的快樂,開始為以後的學業做基礎。
生命最質樸的感受,就是從心底最深處湧出強烈的、躍動的、無法壓抑的喜悅。
請把這份喜悅還給孩子和繪本。
繪本是培養孩子想像力的啟蒙工具
午後的陽光,洋洋灑灑的照進教室。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聽老師講《三個和尚的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經、敲木魚,給菩薩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裡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不久,來了個和尚......
奇怪的現象發生了:
有些孩子目不轉睛的看著老師,認真在聽;有的孩子動來動去,看看窗外,和鄰座的孩子打鬧;有些孩子一開始是認真的,但是聽了一半,就沒有興趣了。
為什麼同樣的故事,同一個人在講,孩子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呢?難道讀書這個事情真的是天生就註定的嗎?
原來,認真聽講的孩子,腦海裡會清晰的浮現和尚念經、挑水的模樣,整個故事就如同一幅幅的畫面在他們腦海浮現。他們專注的小眼神,可能已經把老師看成了光頭和尚。
而那些已經走神,沒有興趣的孩子,當他們聽到老師說"廟"、"敲木魚"等詞時,他們卡殼了。因為沒有見過和尚,沒有見過寺廟,他們想像不出來,無法在腦海形成畫面,慢慢的就脫離了老師的故事。
由此可見,想要孩子不走神,認真聽故事,孩子就必須具備想像力。作為父母,這下更頭疼了,想像力聽起來就很玄幻,到底是什麼?我家孩子天生想像力就不行。我自己都沒有想像力,又怎麼去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松居直說,圖畫書是培養孩子想像力的啟蒙工具。孩子想像力不夠好,圖畫書可以彌補不足。
怎麼讀繪本給孩子聽
1. 從封面開始,而不是從有文字的地方開始
拿到繪本,我們大人都是匆匆撇過圖片,通過文字來了解內容,我們的關注點在文字,而孩子卻是通過一張張的圖片來了解故事的主角,故事的時間地點和內容。
大人看文字,孩子看圖片,大人和孩子讀繪本的方式是不同的。
繪本《螞蟻和西瓜》,環襯一頁有很多奔跑的螞蟻,他們要去哪裡呢?去做什麼呢?故事在環襯頁就留下了一個懸念。
再看扉頁,一家四口在野餐,有西瓜。故事其實就從這裡就開始了,並不是正文的第一頁。扉頁給我們交代了螞蟻搬運的大西瓜是從哪裡來的。
如果我們直接從第一頁開始讀,就錯過了環襯和扉頁的精彩。
繪本是讓我們先看圖的。孩子看圖,大人念著文字,孩子的腦袋浮現故事。看一本繪本,我們要帶著孩子從封面、環襯、扉頁、正文,封底,仔細閱讀。
2.不要追求獲得感,請停止你的"讀後指導"
讀完一本書,我們大人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趁熱打鐵,一串問題接踵而來。
這本書好看嗎?它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十字路口為什麼擁堵了呢?月亮晚上都幹什麼了呢?一共出現了幾個小動物?都是什麼小動物呢?第一個出現的小動物是誰呢?小動物們最後是怎麼樣夠到月亮的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了一個什麼道理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一籮筐的問題,像衝鋒鎗一樣,突突突的把孩子看完繪本之後的快樂,掃蕩的蕩然無存。
從此以後,孩子在讀繪本的過程中,心裡一邊盤算著媽媽要問什麼問題,一邊準備著答案。閱讀的快樂不復存在,不愛看書的孩子是媽媽們自己培養的,所以就不要抱怨自己家孩子為什麼不喜歡看書了。
想想我們小時候,語文老師說,"這個寒假我們沒有作業,大家在家讀些書就行",我們歡呼,我們雀躍,那一刻對語文老師的喜歡無以言表。
"大家開學每人交3篇讀書筆記或者讀後感就行",老師臺上一個轉折句,臺下一片怨聲載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喜歡的事情,現在為什麼來強迫孩子呢?停止"讀後指導"吧。
繪本是媒介,是幫助大人與孩子心靈相通的。從讀一本繪本開始,讓我們在孩子的心裡播下閱讀的種子,收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