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口方言,對比同齡的小朋友,表達總是慢半拍
每次和小朋友發生爭執,嘴巴跟不上思維,因為說不出來,急得哇哇大哭
這就是2年前我辭職回家時,姐姐的狀態
怎麼辦?
在翻了無數育兒師的「聖經」無解後
學文的直覺告訴我,可以試試親子閱讀
2年,我和姐姐一起讀了300多繪本
現在姐姐不僅改掉了口音,隨著詞彙量的增加,表達欲望越來越強,越來越自信
下雨了,她會說:下雨了,白茫茫一片呀
吃完飯,她會說:肚子圓滾滾的,我吃飽了
一個人在家玩玩具,她會說:我好孤獨呀
我是如何開始親子閱讀?如何讓孩子保持閱讀興趣堅持下來的呢?
親子閱讀其實最難的不是讀的過程,而是選擇繪本。因為好的繪本不僅能給孩子帶來畫面、文字雙重享受,還能激起孩子閱讀的欲望,為後期堅持奠定基礎。
開始親子閱讀,我也買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獲獎繪本。但是觀察下來,日本著名繪本大師宮西達也的繪本,是孩子最感興趣的,也是反覆讀得最多的。因為宮西達也的繪本畫風可愛又新奇,故事曲折又溫情,不僅孩子,大人也百看不厭。
恐龍繪本系列《你看起來好好吃》
他把幾億年前遙遠兇猛的恐龍,用一個又一個溫情的故事串聯了起來,刷新了恐龍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粗壯的手臂,不僅用來捕獵,還能用來擁抱弱者。
《好餓的小蛇》,故事簡單,通過重複的動作,重複的語言,讓孩子快速理解了形狀,小蛇吃了蘋果,肚子就會變成蘋果的形狀,小蛇吃了香蕉,肚子就會變成香蕉形狀。看完繪本,孩子還快速學會了如何表達餓「肚子咕嚕咕嚕」,如何表達吃飽了,肚子圓滾滾的。
很多媽媽也會問,不買大師繪本、經典繪本,就不能啟蒙了。當然也能。但是孩子的閱讀興趣會降低。也許孩子看了一遍兩遍,就不會再讀。但經典繪本無論是畫面還是文字,帶給孩子的影響都更深遠。
為了讓孩子隨時都能看到繪本,隨手都能拿起閱讀,我買了三個書架。看過的沒看過的,科學、歷史、故事會按照一定規律出現在書架上,這樣就能保證孩子不挑食。看繪本時不看手機,要求家人放下手機多讀書,都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好方法。
抓住睡前15-30分鐘
我和姐姐的大部分繪本都是在睡前半個小時完成的。不論孩子還是大人,洗完澡除去一天的疲憊躺在床上,大腦和心靈都是最放鬆最愜意的。
為了幫助姐姐快速進入狀態,在洗澡的時候,我還會像電影預告片一樣,故意透漏一些小情節。「今天我們要看一本神奇種子的書,它能結出很多神奇的東西?你猜猜有什麼?如果給你一顆神奇種子,你想它結出什麼?」
不要只讀文字
開始我和很多家長一樣,以為讀繪本就是把字念給孩子聽。直到看完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如何給孩子讀繪本》《幸福的種子》後,才明白小孩和大人的閱讀方式完全不一樣,大人用文字理解世界,但是3-6歲的孩子只能通過圖片理解世界。好的繪本,也許不需要大人講,通過畫面,小孩自己就能看懂。所以讀繪本的時候,我都會選擇讓姐姐自己翻頁,給孩子留下足夠的時間自己理解。
為什麼要讀封面?為什麼要讀標題、作者、出版社?很多家長都不理解
但你知道嗎,每次給孩子讀這些信息,不僅能讓孩子了解一本書的構成,而且文字會在孩子大腦中留下印象,有助於後期識字。而且通過發問的形式教孩子仔細讀封面圖,也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以及想像力。
「這就是我們這本書要講的小男孩,你知道它叫什麼嗎?」
「你仔細看看他在哪裡?」
「他在幹什麼呢?」
「那我們看看他上學都幹了些什麼」
很多家長在看完繪本會給孩子一堆問題,把愉快的親子閱讀時間變成了課堂,不僅影響孩子讀繪本的連貫性,還會降低孩子的閱讀興趣。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難道繪本閱讀過程中就不能提問嗎?當然能提問,而且好的提問,緊扣情節故事的提問,還能激發孩子的專注力、想像力。
比如在故事情節之間,我經常會問「接下來我們看,這個紅薯飛到哪裡去了?」讓姐姐專注我正在講的故事。
在文字和畫面之間,我會做一些細節提問?鍛鍊孩子的想像力和觀察力。「為什麼門口立著12棵聖誕樹,不是11棵?」
……
親子共讀我要學習的還很多,這只是我目前自己的一些體會。希望對想開始親子共讀的人能有一些幫助。
日本著名繪本大師五味太郎曾經說過,繪本不是給小孩看的,其實是給大人看的。一開始我還不太明白,經歷了2年親子共讀,回頭看看貌似確實又是這樣,讀的過程中,大人得到的也許比小孩還要多